- 索 引 号:FJ00102-3000-2024-00425
- 文号:闽发改营商〔2024〕561号
- 发布机构: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生成日期:2024-12-13
- 标题: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学习推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 (2024年第三批)的通知
- 内容概述: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学习推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 (2024年第三批)的通知
- 有效性: 有效 有效。有效期至 。
各设区市发改委:
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聚焦经营主体关切,用改革的办法解决营商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经营主体办事便利度、满意率和获得感不断提升。省发改委定期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现推出2024年第三批共35个典型经验做法,请结合工作实际,组织互相学习借鉴,对条件成熟的改革经验及时组织复制推广,对标一流、争创一流,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附件:1.“福建易企办”强化要素保障功能 全方位服务“三商联动”
2.福建省数据管理局推动构建数据资源体系 加快培育数据市场
3.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知识产权助力民营经济 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4.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效开办餐饮店“一件事”
5.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聚焦六个关键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6.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 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7.福建省税务局强化“信用+管理+服务”闭环管理模式 推动涉税专业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8.莆田海关持续深化海关税款担保改革 助力外贸企业“轻装上阵”
9.福州市全面推广施工许可“一件事”办理新模式
10.福州市加快推进“无证明城市”试点建设
11.数字供水建设助力福州供水管理能力提升
12.厦门市出台全国首部涉港跨境破产司法协作指引服务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13.厦门市强化金融要素保障 赋能两岸融合发展
14.厦门市翔安区创新“四个三”机制 推动重点产业链群高质量发展
15.漳州市打造企业知识产权“益企证+益企维” 破解跨区域知识产权维权难问题
16.漳州市实现“两地点对点”向“多地共合作” 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取得显著成效
17.漳州市漳浦县三力驱动打造“石化枫桥”
18.泉州市盘活存量优化配置 推动国土空间资源高效利用
19.泉州市创新“企电保”6+1服务 精准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泉州市泉港区构建“人才银行”服务生态 打造人才引育新模式
21.泉州市石狮市构建“产业供给链+司法服务链”融合模式 厚植“丝路商贸”营商环境法治沃土
22.三明市清流县推行“云市窗·清易办”数字赋能提升市监服务质效
23.三明市尤溪县坚持“三色共绘” 擘画林权登记服务“新图景”
24.莆田市实施“四办一省”举措 持续提升电力营商环境
25.莆田市创新“六办六服务”信用修复机制 深度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6.莆田市仙游县创新“执行诉求管理系统” 赋能涉企执行工作
27.南平市打造“三大平台”探索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
28.南平市念好“三字诀” 推动浙闽赣皖省际跨区域信用互认
29.南平市邵武市创新“三链协同”机制 推动氟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30.龙岩市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 打造经营主体证照申办极简模式
31.龙岩市武平县强化信贷要素保障 建设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快车道”
32.宁德市创建“益企宁德”一站式企业服务体系 实现涉企问题联动处置闭环管理
33.宁德市屏南县创新推出“工料法”管理模式 助力提升古村创业投资环境建设
34.画好“同心圆”护航融合路 平潭综合实验区构建涉台公共法律服务圈
35.平潭综合实验区简化台企投资项目审批程序 推进台商投资服务便利化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12月13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福建易企办”强化要素保障功能
全方位服务“三商联动”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开展数字化营商环境探索,以信息化为支撑,聚焦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着力打造能办事、好办事、办成事的“便利福建”,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今年1月,由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设的数字营商涉企服务专区—“福建易企办”正式上线。“福建易企办”面向全省经营主体,整合各类涉企服务资源,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建设创新场景应用,打造移动涉企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键办、一网查、一站贷、免证办”的无纸化掌上服务,全方位服务营商—招商—经商“三商联动”。
二、主要做法
(一)助力融资“一站贷”
在“金融”服务领域,“福建易企办”优化融资平台服务架构,打造省级企业融资平台总门户,重点围绕“个性服务、共享服务、精准服务”提升企业金融服务,通过政务数据和金融要素资源结合,推进“政务+金融”融合发展模式,深化企业精准风险画像、结合信用信息共享,实现银、政、企、担保公司等多方对接。为企业客户提供信息采集、信用评价、融资对接等一站式一体化智能金融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政务信用信息支持,为企业和银行搭建互动平台。
(二)招才引智“一掌通”
在“人才”服务领域,“福建易企办”以简化人才招聘流程,降低企业用人成本为服务宗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信息平台,汇聚各类优质人才资源,以“人才画像”匹配企业人才需求,创建一个高效的人才引进环境。在此基础上,“福建易企办”充分发挥省市利企人才政策,汇集各部门人才引进和培训计划、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活动,帮助企业获得高素质的人才。
(三)数字能力“全触达”
“法人数字空间”依托数字政府政务大数据中心,全面联通人口库、法人库、社会信用库、电子证照库等基础数据库,支持企业数据、电子证照等信息共享互认。“免证‘码上办’”支持企业线上授权管理,线下亮码办事。企业经办人经法定代表人授权后,在政务大厅服务窗口出示“企业码”即可免证办事,简化信息填报和材料提交流程,免验实体证照,“一事一授权”,让“企业码”成为企业办事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当前,基于“企业码”的“免证办”已在南平试点应用,后续将尽快在全省推广,让更多企业和群众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
(四)涉企事项“一键办”
打造“我要办事”板块,梳理省、市、县(区)涉企服务事项4000多项,全量接入各部门的服务事项,提供涉企政务服务与公共服务,覆盖企业开办、纳税缴费、工程建设、知识产权、金融信贷、商务贸易等各类业务。构建地市特色专区,集成地市特色涉企服务117项,建设优质应用70项。
(五)惠企政策“一网查”
汇聚省、市、县(区)惠企政策,依托数据共享优势,为企业提供政策查询、解读、咨询、申报全流程服务,精准推送惠企政策。汇聚全省招商要素资源,提供找项目、查企业、选载体、看资讯等招商服务,助力企业拓展商机、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优化招商平台、供需平台、企业经营助手等服务,提供一站式营商服务。
三、取得成效
“福建易企办”集全省涉企服务,打造统一平台、统一服务入口、统一服务体验、统一用户体系;汇聚1.26亿条企业数据,构建企业权威画像,为政策匹配、供需对接、融资贷款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服务;提供创业担保贷、技改项目贷等金融产品968项,打造“对台金融服务区”“福茶金融专区”等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专区;结合我省“六四五”产业体系,创建基于“特定行业”的人才服务专区,大力推进产学研对接,以产业需求核心,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覆盖“高效办成一件事”40余个领域;推荐惠企政策9200余条,实现政策精准匹配近4万次。“福建易企办”通过“金融、人才、数据”等要素赋能,构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全统一、省—市—区涉企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通过打造以“营商—招商—经商”三商融合于一体综合涉企服务平台,助力全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附件2
福建省数据管理局推动构建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培育数据市场
一、背景情况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福建省一以贯之推进数字福建建设,深入推动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加快积极培育数据市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助力优化数字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营造数据市场良好环境。
一是强化法制保障。出台《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从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发展应用、数据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促进数据健康发展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地方法规层面构建起全省数据资源管理制度框架。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实施《福建省政务数据管理办法》《福建省政务数据共享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政务数据汇聚共享服务内容及具体实施操作。出台《福建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安全保障机制等。
三是完善标准规范。持续推动全省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完善数据目录编制、数据采集、数据汇聚、数据质量评价、分级分类等配套技术规范。研究制定数据交易管理规则、数据交易合规指南等标准规范,进一步规范数据交易合规流程中各类主体的责任边界、操作指引等。
(二)打造数据资源底座,夯实数据市场基础设施
一是建成汇聚共享平台。建成省市两级“1+10”的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建立全省公共数据资源汇聚共享的统一通道和全省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目前平台已登记全省16万多项数据资源目录,完成全省2000余个政务信息系统的接入,基本实现全省政务信息系统的“应接尽接”、公共数据的“应汇尽汇”。
二是建成统一开放平台。建成全省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并遵循应开放尽开放、便民便企原则向社会提供数据开放服务。截至目前,目前平台建立了26个主题数据开放专区,面向社会发布近4.5万个开放数据目录,9万多个数据接口。
三是建成开发服务平台。建成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采取“原始数据不出平台、结果数据不可逆算,可用不可见”方式,向企业提供实时查询、批量挖掘两种类型公共数据开发服务,开发利用全省全目录、全口径的公共数据资源。
四是建成数据交易平台。建成省大数据交易平台,开发数据确权登记、交易撮合、合同备案、交易监管等数据全流程交易功能,创新性探索“可连可托管、可控可计量、可用不可见”交易流通支撑模式。目前平台已上线数据产品1000多款,涵盖金融、气象、电力、农业等13个重点行业。
(三)畅通数据资源循环,构建数据市场生态体系
一是深化数据共享应用。建立一次汇聚、政务部门多方共享的模式,开展常态化的数据共享申请、授权、对接、应用,满足全省跨部门、跨层级和跨区域数据应用需求。目前,省汇聚共享平台日均批量交换数据1.5亿多条,日均提供在线查询/核验约500万次。
二是推动数据分级开发。在全国首次立法明确公共数据资源实行分级开发模式,组建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公司,承担全省公共数据资源一级开发任务,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合规流通使用。目前依托省统一开放平台和开发服务平台开发了200多个公共数据应用场景,服务覆盖100多万个人和15000多家企业。
三是推进数据交易流通。聚焦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数据要素流通业务,推动优质数据产品孵化和场景落地,目前福建大数据交易所入驻数据商600多家,交易金额超30亿元。印发了《福建省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的若干措施》,对数据要素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支持行业数据平台做大。
四是强化数据安全治理。完善分级开发数据安全保障制度,建立数据管理部门和数据主体“双向授权”的数据使用机制。建立流量监控、态势感知、漏洞扫描、入侵监测、日志审计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定期开展安全评测、网络攻防演练和应急处置演练等。
(四)深化数据资源应用,推动数据市场创新发展
一是赋能政府决策科学化。福建省经济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监测与绩效管理平台,共享使用570项数据资源、170万多条数据,展现5000多个经济社会运行监测指标;福建省营商环境监测督导平台,共享使用5.2亿条数据,构建全量化指标体系,动态反映营商环境现状。
二是赋能政务服务便利化。组织实施“政务服务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健全完善“一人一档、一企一档”对象数据库,支撑各地各部门办事过程中相关信息“一次生成、多方复用,一库管理、互认共享”,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是赋能社会治理精准化。莆田市围绕“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建成基层治理大数据云平台,共享安全隐患、信访维稳、两违治理、民生服务等十大专题1.4亿条社会治理信息至网格,基本实现“一屏统览、一网通管”。
四是赋能企业服务便捷化。省“金服云”平台调用工商、市场监管、税务、社保、司法等多维度涉企数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目前已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3万多笔,融资金额超过4500亿元。
附件3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知识产权助力
民营经济 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背景情况
今年以来,福建围绕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登记服务、运用转化等方面,深入实施“数字金融”应用计划,突出重点行业、企业引领作用,持续提升试点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截至2024年11月22日,登记平台共受理各类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1537件,审查公示并核准登记1242件;已达成数据知识产权融资授信意向20亿元,实现发放中小微企业“数字金融”信用贷款342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夯实理论基础,不断强化制度建设
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保护和运用”明确写入《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送审稿),该条例已列入省政府2024年地方性法规提请审议项目;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重视,推动将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纳入《福建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福建省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总体方案》“福建省自贸区第七批改革试点创新经验”,并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列入福建省人民政府重点工作和《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近期举措》;制定《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据知识产权审查规程》和《福建省关于加强数据知识产权金融应用工作的实施方案》,持续扩大试点影响面,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增效。
(二)着力重点领域,深度挖掘试点价值
结合福州长乐区试点成效,以泉州晋江纺织工业园为第二批试点,实施数据知识产权工业互联网领域“数字金融”二期应用计划,构建企业、登记平台、银行三方金融服务模型;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需求,完善登记审查规则,以关键数据集合加算法规则为核心,强化对不同算法规则下形成的衍生数据及近似数据集合进行登记,形成“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矩阵”,增强其作为银行经营情况评定依据的效力;以5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维中心为依托,分区域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推进会,遴选优秀业务骨干参与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组织全省数据知识产权审查员培训,以提升登记实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三)紧贴产业实际,拓宽保护运用场景
针对生态环保、新能源、母婴用品、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行业的实际需求,加强服务指导,深度挖掘数据知识产权产业化价值,形成“新能源电动充电运营管理”、“城市旅游销售动态模型”、“全国婴童护理用品市场营销创新路径分析”、“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和管道检测分析结果”、“海产品价格指数分析与预测数据模型”等典型案例,持续扩大试点影响面,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我省颁布的“碳排放数据分析监测”证书,是全国生态环境系统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充分体现碳排放数据领域的创新突破和数字技术融合应用的积极探索,为福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功效。我省赋能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花边设计图及设备实时日产量衍生数据”,获2024年全国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十大典型案例。
附件4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高效开办餐饮店“一件事”
一、背景情况
消费升级促使餐饮市场持续繁荣,新的餐饮企业不断涌现,对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激发市场活力,吸引更多投资进入餐饮行业,提升餐饮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政府需要通过优化办理流程、整合资源等方式,实现餐饮一件事的高效办理。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精神和省政府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前期在厦门市、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试点的“一业一证”工作,进一步推动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在全省范围内高效办理,持续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度。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整合了市场监管、住建、消防等部门的审批和服务事项,通过部门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并联审批等方式,推动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涉及的“企业营业执照信息核验”“食品经营许可”“户外招牌设施设置规范管理”和“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4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办理。
二、主要做法
(一)推进审批事项“减材料、减环节”。梳理整合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相关业务,以“一次采集、多方复用”为原则,进行材料去重、表单整合、条件合并、流程再造,形成标准化办事指南,统一提交材料和申请表格。通过省集成化办理平台对接福建省市场监管智慧应用一体化平台,实现营业执照信息核验,支持经营主体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信息的共享和自动回填,减少申报填写信息,提升线上办理便利度。
(二)实现多部门业务自由组合集成办理。依托省集成化平台建设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线上专区,打通福建省市场监管智慧应用一体化平台、消防网上服务平台、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系统、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等系统,实现企业营业执照信息核验、食品经营许可、户外招牌设施设置规范管理和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等政务服务事项自由组合、集成办理,并通过福建政务服务总线,实时将办件审批结果实时汇聚到省集成化办理平台。
(三)构建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综合服务体系。依托省集成化办理平台开设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线上专区,实现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以餐饮服务经营者需求为导向,推动线上服务、自助终端、办事窗口三端协同,构建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综合服务体系。同时统筹各地政务服务管理机构设置“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窗口,通过综合受理、帮办代办、现场引导等方式推动推动线下办事“只进一门”高效办理。
(四)完善高效办成一件事平台系统建设。通过构建综合受理、业务协同、数据分析、业务监管、办件评价、业务配置、证照管理等多功能应用,依托福建省级政务服务总线系统实现了与市场监督管理、住建或城市管理、消防救援等省直部门应用系统的高效协同与数据共享。同时,依托福建省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建立“一件事”评价体系,加强了业务流程的透明度和用户满意度管理,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取得成效
改革实施后,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办事方式多元化。一方面,通过并行和单项相结合的方式,申请人可以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业务办理,可选择单事项办理也可选择“一件事”模式办理。另一方面,依托省集成化平台和闽政通App的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线上专区以及线下综合窗口,实现“线上办”“掌上办”“线下办”,方便申请人能够随时随地提交申请和查询进度,大大提升了办事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二是办事流程最优化。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减少审批环节数量,缩短审批时间,实现了部门间业务协同的快速响应和处理,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的并行审批时间缩短至13个工作日。
三是办事材料最简化。通过重塑事项标准,简化办事材料,依托省集成化平台,实现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自动回填,减少了申请人多次、多部门提交材料的痛点。
自2024年5月20日上线至今,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已实现线上、线下、自助端“三端”同质同源受理,目前已覆盖省市县三级行使层级办理,群众好评率100%。
附件5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聚焦六个关键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力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满足企业和群众的办事需求,加快项目落地投产,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通过持续深化推动,福建省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在2022年度、2023年度评估中,福建省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名。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工程项目审批“四个统一”
一是统一审批流程,全省统一8类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及审批事项清单,让企业对报批流程一目了然。二是统一审批平台,建成省、市两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实现国家、省、市三级平台互联互通。三是统一审批管理体系,做到“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作。四是统一监管方式,依托审批平台,对项目审批实施跟踪督办和审批节点控制,接受社会监督。
(二)聚焦工程审批流程优化简化
一是将施工用水用电手续提前至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后即可办理,水电气网等市政公用服务推行“洽谈即服务、开工即配套”。二是将23个专家评审事项时限压减至法定时限(30个工作日)的50%以内,取消10个事项的“现场踏勘”。三是将用地预审意见视同用地批准证明文件,用地批准手续可推迟至施工许可前完成。
(三)聚焦审批数据共享
制定《福建省级政务服务总线省、市工程项目审批平台业务协同标准规范》《福建省可信电子文件数据规范》《福建省可信电子文件接口技术规范文档》等3个数据对接技术规范,建成省、市两级可信电子文件库。将11个省级业务系统、9个市级业务协同平台与工程审批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数据共享。
(四)聚焦经营主体办事体验
一是广泛推行审批代办服务,解决部分业主“不知找谁办”和“不知怎么办”等难题,设立“项目审批协调咨询室”,主动服务建设单位,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台账,实行“一对一”专办跟踪协调服务机制和领导包干制。二是建成企业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全省互认平台,实现国内15家数字证书兼容互认,将省内26个工程审批相关业务系统接入互认平台,项目业主凭借一个电子身份即可登录不同系统办理工程审批类业务。三是设立“工改体验官”岗位,从每年拍地并实际参与工程项目审批报建的企业中,选取一定数量的代表,聘请为工改体验官。通过政企合力,以经营主体的第一视角,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各事项进行查缺补漏,优化提升。
(五)聚焦打造全流程无纸化亮点
一是打造“一体化”系统平台,升级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将16个部门69项审批事项,以及涉及的备案、评审、中介服、市政公用服务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同步获取项目证照、批文、中介成果等电子文件,实现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二是推行“无纸化”审批流转,解决设计方案在线审查难题,以机审辅助人审,创新“文件袋签章”技术,截至目前已对23601个CAD图纸文件实现加盖电子印章。三是实施“电子化”审批归档。建立项目审批电子档案库,对项目全过程的审批相关数据和材料等统一打包并封装加密,目前已为2158个项目分类归档,档案支持在线调阅复用。
(六)聚焦改革措施落实落地
一是加强层级指导监督,开展“体外循环”专项整治,检索梳理并将37个审批特殊环节纳入审批系统计时管理,并加以规范;二是实施项目从立项到开工跨度时长考核,每季度开展排位对比,推动审批部门主动靠前服务业主,推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三是每季度通报审批系统监测动态和审批服务耗时情况,督查通报审批用时异常等问题,推动各地限时整改,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附件6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
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近年来,福建省交通运输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以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为突破口和有力抓手,率先实现“一张单证、一份合同、一次付费、一单到底”的从“0到1”历史性突破,推动物流成本实质性下降,打造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福建样板”。
二、主要做法
针对制约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聚焦“五个化”,实现“五个一”。
(一)聚焦市场化,培育一批经营主体。发展多式联运,企业是主体。省交通运输厅党组研究出台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方案,积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引导支持福建港口集团、南昌铁路局集团、中铁快运合作经营,成立福建东南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搭建连接“海丝”和“陆丝”的海铁联运运营平台。同时,利用福建网络货运产业集群化优势,大力培育“平台型”多式联运经营人,大力推进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优质资源全面整合。目前,我省共有厦门港务集团等“一单制”试点企业10家,有效融合公路、水路、航空、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为多式联运“一单制”持续发展激发了内生澎湃的市场活力。
(二)聚焦标准化,建立一套规范体系。发展多式联运,标准统一是关键。交通运输部门通过制定推行科学合理的单证标准,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单证标准化建设,形成具有统一编码规则的多式联运运单,并关联物流运输全过程信息,实现可查询、可追溯。按照“时间最优”“价格最优”“路线最优”的比选原则,优化完善多式联运服务规范,统一服务要求,助推试点企业为托运人配置最优运输方案,实现“一份合同、一张单证、一次付费”全程运输服务,为多式联运“一单制”无缝衔接、全程管控构建了关键的标准化运营生态。
(三)聚焦数字化,加强信息一体应用。发展多式联运,信息化是重要支撑。交通运输部门依托国家厦福泉强链补链项目,充分发挥福建省港口信息平台数字支撑作用,推行信息传输交换、数据分析、资源互调共享、供应链增值等共性技术服务和平台运营服务。重点打造“厦门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福州“智慧港云平台”、泉州“多式联运智能应用平台V2.0”等项目,多式联运信息进一步互联共享,在特定场景下实现港铁数据综合应用、陆空信息互联互认,探索破解铁路与港口信息互通难的关键问题,为多式联运“一单制”数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技术支撑。
(四)聚焦精细化,打造一系列特色线路。发展多式联运,融入发展全局、立足区位优势、利用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是原则。围绕深化闽台海洋融合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交通运输部门积极牵头组织各地全面摸排辖区内多式联运规模现状,精准掌握大宗货物流向,充分挖掘多式联运潜在线路。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开通“江西—厦门—东南亚”“漳州—厦门—美加线”“台湾—厦门—圣彼得堡”等16条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线路,类型涵盖公铁联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公铁水联运,为多式联运“一单制”做细做优赋予了符合需求导向、多样化、有特色的可持续应用场景。
(五)聚焦产业化,创新一种金融模式。发展多式联运,创新金融服务、推动“一单制+金融”产业融合是有效手段。交通运输部门充分发挥厦门自贸区政策优势及福建东南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港铁资源整合的机制优势,推动厦门港务集团与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将供应链金融属性有效应用到多式联运“一单制”的物流模式中,激活多式联运供应链各参与主体的货权、账权和融资功能,带动进出口企业资金周转效率不断提高,缓解物流企业收款时间长、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现供应链成本再降低、承运人服务能力再提高。
三、取得成效
实现我省交通物流发展“模式、成本、服务、产业”四个维度的提升。
(一)实现组织模式创新。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多式联运经营人无需拥有所有运输资源,只需要运用“互联网+”,就可以为托运人量身定制多式联运“一单制”运输服务方案。例如,卡车集市作为我省“一单制”试点企业,通过应用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多式联运“一单制”,为北粮南运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在推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二)促进行业降本增效。托运人只需与多式联运经营人签订一份合同,实现“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货物一次保险”,即可享受全程的物流服务,有效降低了托运人的运营成本。以厦门港务集团为例,经测算,采用“一单制”运输模式后,公路运输待时减少2小时,境内运输时效提升36小时,运输费用降低200元/集装箱,周转时间缩短近1/3,物流成本降低近10%。
(三)提升运输服务水平。避免了托运人与不同承运人之间的繁琐洽谈,减少了运输周转环节。进一步明晰托运人与承运人双方权责关系,实现货物运输动态跟踪,有效增强了托运人体验感和获得感。例如,南平市交通运输部门抢抓闽江复航机遇期,持续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发展,推动南平港常态化班轮航运运营,企业的货物可以直接运抵目的地,中途不再需要办理其他签证或者通关手续,为跨区域货运提供了便利。
(四)拓展产业联动空间。以多式联运“一单制”为引领,推动运输装备的标准化、轻质化发展,加快新型装备的研发应用,拉动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投资,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促进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物流生态圈。例如,“一单制”试点企业之一——大道成物流科技公司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运用“平台经济+数字科技+物流供应链”技术,以自有平台为基础,通过布设智能基础设施,对传统的煤炭场站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实现煤炭业主的生产效率提高37.5%,车辆平均等待时间节省50%,场站承载能力提升50%,整体管控水平提高80%,推动交通物流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
附件7
福建省税务局强化“信用+管理+服务”闭环管理模式 推动涉税专业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一、背景情况
为深化推进党的二十大关于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的部署,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福建省税务局主动作为,强化“信用+管理+服务”闭环管理模式,促进涉税专业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推动形成活跃有序的涉税专业服务市场环境,构建高效专业的涉税服务生态圈,保障更广大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提升营商环境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二、主要做法
(一)“信用+服务”,“三原色”服务举措打造优质体验。向高信用机构提供激励举措,推动机构信用转化应用,激发行业内的良性竞争,促进涉税专业服务行业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公示机构等级“红色”榜单。建立机构信用“红榜”,通过实体端、网页端、移动端等多种渠道将2023年信用等级为TSC5级的376户涉税服务机构对外公示,为纳税人提供可按地区、按类别筛选优质机构的可靠渠道,激励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信用水平,帮助经营主体优选涉税服务。二是打造便捷办税“绿色”通道。为TSC5级机构在线上“税悦工作室”开设绿色通道,为其个性化诉求提供专属定制预约服务。部分地区试点开设涉税专业服务办税专区(窗口),为TSC5级机构中个人信用积分较高的涉税服务人员试行预约办税免侯机制。三是优化税收特派员“蓝色”服务。打造“税收特派员+涉税专业服务行业”个性化服务机制,制作行业电子书嵌入移动端,支持随时查询与检索,助力税务干部日常管理有据可依,配备专员为TSC5级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一对一”服务,及时响应税费合理诉求,以点带面,辐射落实解决一类问题。
(二)“服务+管理”,“双集中”管理模式增进管服质效。在县(市、区)税务局搭建“纳税服务+税源管理”两级专业化管理架构,实现涉税专业服务机构集中管理,由粗放分散管理向集中专业管理转变,从无差别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一是转变管理服务基础模式。设置集中监管税源管理分局94个,配备专岗管理人员221人,推动形成“一个分局集中管理、一批人员专业管理”模式,形成管理人员力量集中、管理对象管辖集中的工作格局,整合资源、统一标准,促进涉税专业服务管理更加规范、更加高效、更加优质。二是创新工具提升管理效能。全景监管工具管理本地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人员及协议情况,走访工具积极响应诉求,跟踪工具防范部分机构通过故意中止服务状态后继续开展业务,逃避监管。全省共走访涉税专业服务机构2521户次,共收集问题314个、诉求68件,已全部响应解决。2024年根据反馈诉求,推动落实5个涉税专业服务业务系统功能优化。三是推动涉税服务提质增效。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加强专项业务培训,在税费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乘数效应,近一年来,开展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培训辅导321场次,覆盖涉税服务人员12502人次。
(三)“管理+信用”,“多元化”共治格局提升监管效能。福建省税务局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共治新格局,加强对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动态协同监管,对违规行为按照规定扣减其机构信用积分。一是“信息共享+智能分析”多方交互,深化推进数据共享融合,加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监管支撑。完善与网信、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信息协同监管机制,加强数据交流,筛选出未纳入监管疑点企业名单,排查后885户企业纳入监管;加强互联网舆情监测,关注虚假广告发布情况,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二是“宣传辅导+执法联动”双源发力,助力构建协同监管网络,规范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市场行为。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及行业协会等300人担任“特约监督员”,开展“特约监督员走流程”活动87次,开展延伸检查1户次,查处问题2户次。三是“税务监管+行业自律”双轮驱动,推动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增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规范意识。加强与涉税服务行业协会联系,通过党业融合推动行业自律,与省注册税务师行业协会、代理记账行业协会等联合开展专场培训、联学联建8场次。2024年,按规定对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扣分361户,降低涉税专业服务信用等级256户,列入失信名录6户,对服务人员扣分1人并列入失信名录,对涉税服务违法失信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三、取得成效
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合规意识明显增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服务行为更加规范。正向引导成效明显,机构信用等级分布明显优化。2024年度,福建省共对2023年的3533户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工作,评价户数同比上年增长37.36%。其中,TSC5级较上年度增加315户,户数占比由2022年的2.37%提高到10.64%。严格监管作用显著,机构基础管理工作有序推进。2024年纳入实名制管理的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增长111户,服务人员增长9377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业务基础信息进一步夯实。精细服务效果突出,机构服务质效提升持续增强。促进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快速响应纳税人的需求。在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福建省连续三年位列一段,纳税人满意度综合得分逐年提高。
附件8
莆田海关持续深化海关税款担保改革
助力外贸企业“轻装上阵”
一、背景情况
外贸作为国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福州海关所属莆田海关持续深化落实减税降费措施,不断推进税款担保改革,有效降低外贸企业资金成本,让更多企业减负增效,一以贯之促进外贸发展壮大。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智慧赋能,全面提升改革质效
一是“量身定制”释放改革效应。成立税款担保专项小组,综合运用“汇总征税”“一保多用”等多种担保模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担保方案。支持企业从传统的保证金、银行保函的担保模式升级为关税保证保险、集团财务公司担保等新型担保模式。实现一份担保全国海关通用,担保总额度之内可以多次循环使用且可网上办理,提高担保利用率和便利度。二是“精准把脉”助企降本提速。对大宗散货等以公式定价为主的进口货物,依托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进行更为精准高效的税款担保金额判断,支持企业以一定比例的差额担保替代原有的全额担保,减少企业资金占用的同时加快通关速度。与税务部门建立增值税抵扣核查联系机制,解决差额担保可能产生的后续退税难问题。同时叠加减免税“一次办理、多次使用”、先征后返、内河运费扣减等多项政策红利,真正让企业“降费用、节时间、少跑腿”。
(二)聚焦精准落地,确保优惠直达快享
一是夯实企业信用基础。持续推进AEO信用培育,启用福建省首个AEO企业孵化中心,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库,强化AEO企业培育和认证工作,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合规水平,为税款担保减免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推行“政策找人”。依托属地纳税人管理,充分运用“关长送政策上门”“关企联络员”“问题清零”等制度进一步优化服务,利用大数据精准锁定政策需求方,提高政策宣传精度,确保改革红利应享尽享。
(三)聚焦服务升级,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
一是强化协同联动。与税务、银行等单位签订合作备忘录,畅通担保保函申领、备案、通关、缴税、退保核销等全流程操作,指导企业不断完善通关纳税管理体系,担保业务办理时长由6小时缩减至30分钟以内。二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在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器件政策项下大力推广应用减免税“一次办理、多次使用”模式,有效应对进口货物紧急到港、免税申请时间有限的场景,免去企业向海关申请担保的固有环节。2024年以来,符合条件的企业累计通过“一表多用”模式减免税款担保占用630万元。
三、取得成效
莆田海关持续深化担保改革,积极引导企业用好多种税款担保方式,2024年1—10个月,累计支持企业采取关税保证保险、集团财务公司担保等多元化担保缓缴税款1.1亿元,采取“汇总征税”缓解资金压力14.9亿元,为企业办理差额保证金184份,减少担保资金占压约12亿元,推动辖区在帐税款保证金从5.1亿元降至当前的0.2亿元,大幅降低企业资金占用,有效缩减企业成本,进而推动莆田口岸进口贸易量在五年内连续两位数增长,监管货运量由2018年的1332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5822万吨,增长3.4倍。
附件9
福州市全面推广施工许可
“一件事”办理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福州市为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建设工程项目尽早落地开工,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项目报建审批”等事项并联办理,形成施工许可审批“一件事”套餐,破解施工许可阶段审批事项多、材料多、环节多、审批链分散等难题,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制度,加强保障
一是自我加压,先行先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福州市自我加压、先行先试,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通过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推行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全程代办。二是制定方案,主动承担。通过城乡建设部门“上下联动”和相关市直部门“左右联通”业务协同,将审批环节的“接力赛”变成“齐步跑”。主动梳理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的“必要条件”,出台《关于试行“项目施工许可办理一件事”集成改革工作的通知》,通过关联集成相关事项、整合申报材料、优化业务流程、提供统一办事流程驱动,形成施工许可“一件事”,服务套餐,实行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联办,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套餐服务。三是加强领导,组织保障。由城乡建设部门、国防动员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成立工作专班。横向上,各部门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纵向上,实行层层传导,压实责任,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做好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将“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二)精简环节,压缩时限
一是部门联动,协同推进。为确保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建设部门、国防动员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协同配合、共同推进项目施工许可一件事。由建设部门牵头实施“项目施工许可一件事”联合方案,按照“一次申请、同步审批、限时办结”原则,审批事项并行开展,建设部门、国动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出具许可意见,并由投资建设类窗口将结果推送至企业,企业可同时取得三项审批结果,并通过申报端口查询打印电子证书。二是精简整合,流程设计。通过融合办事表单、精简办理材料、压缩办理时间、再造办理流程,明确各环节办理主体和期限等举措,形成“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运作模式,将审批手续由3个优化为1个,2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施工许可阶段的审批事项。三是全程代办,提速增效。为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速审批效率,把“一件事”落到实处,福州市结合改革,通过建立“市政务服务中心—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园区管委会”三级代办服务机制,持续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审批咨询、计划制定、报批指导、进度跟踪、问题协调等全程无偿代办服务。企业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服务委托代办员全程免费代办,不再与各职能部门对接联系。同时,创新打造“云代办”服务平台,将“网络申报、计划制定、协议生成、进度查询、业务流转、三级联动、信息共享、数据统计、问题分析、跟踪服务”集为一体,保障项目代办全过程的实时动态管理。
(三)系统互联,数据共享
一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通过福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纵向对接省级相关业务系统,横向对接市级公共基础平台,实现全市工程项目审批“统一平台,一网通办”更便捷。建成企业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互认平台,实现国内15家数字证书兼容互认,26个审批系统接入互认平台,项目业主一个电子身份即可登录不同系统办件,降低企业管理成本。2022年以来,审批办件系统操作便捷满意率达95.7%。二是一个系统,全程网办。健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网申报、一窗受理、并联服务、实时流转、同步审批、限时办结、免费邮寄、全程监督”的新机制,市、县(区)共用同个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一件事”全程网办;线下开设投资建设类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一件事”“一个窗口”办;材料进一步精简,对每个“一件事”统一制作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申请人办每件事只需提交一套材料;操作进一步便利,企业在公司即可完成审批事项的申请提交,并在线获取审批结果。三是数据共享,智慧协同。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施工许可审批一件事套餐全流程网上办理,同时,利用电子证照数字化共享平台,通过“系统联通,证照互认”的机制,对于能通过数据共享查询方式调用复用的,无须申请人提供证明材料。同时,通过“全城通办”的便利模式,让企业可自主选择服务方式,减少企业跑腿次数,进一步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更大程度利企便民。
三、取得成效
福州市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形成“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出件、实时反馈”的运行模式,将审批事项串点成链,合并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项目报建审批”等事项,有机融合成施工许可审批“一件事”服务体系,将审批手续由3个优化为1个,2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施工许可阶段的审批事项。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项目于当日下午三点申报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审批、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新建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同步建设审批“一件事”办理,审批部门于次日上午10点审批通过。企业在短短一天内,就取得了施工许可、消防设计审查、人防地下室审批三本证书,审批用时节约50%左右。全力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真正做到“多头”办理向内部办结转变、“被动”等办向主动服务转变。
附件10
福州市加快推进“无证明城市”试点建设
一、背景情况
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是新时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福州市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改革,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无证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动效能,实现企业、群众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免于提交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行业等出具的证明材料,建立了以数据支撑为主、内部协同为辅的“免证明”应用服务,为办事群众、企业提供更好的“免证办”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基础工作,推进“无证明”服务建设
一是组织开展各类证明事项梳理工作。基于全省“五级十五同”标准化目录,重点围绕在市级业务系统中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证明需求清单梳理,由市直部门牵头梳理本系统在政务服务办事中要出具的证明材料,细化精确证明材料名称以及明确证明材料可提供的免提交方式,完成证明事项梳理1009个,共涉及申请材料4062个,其中电子证照2593个,电子证明312个,可信电子材料1157个。
二是建设福州市“无证明管理系统”。建设全市“无证明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各类证明事项,对接全市一体化政务平台及相关自建系统,根据“无证明”事项实现的多种渠道及业务情形,完成证明事项管理、证明材料协查开具、证明材料统计分析等模块建设,实现证明材料要素管理、证明材料与政务服务事项材料绑定、证明在线开具、数据共享、部门协查、告知承诺等功能的应用,支撑各类“无证明”服务应用。
三是开展证明事项录入及配置工作。依托“无证明管理系统”,组织全市各级证明出具部门在系统中领取本部门出具的证明目录,并同步做好证明的要素管理以及模板配置等工作。证明需求部门在政务服务事项系统中将申请材料与证明目录进行绑定,实现证明事项的出具和应用双方的动态联动管理。
四是开展市级部门自建系统对接工作。为全面铺开“无证明”城市服务,除全市一体化政务平台外,市级部门自建系统同步开展“无证明”服务场景应用。经深入调研梳理,根据各业务自建系统证明材料应用情况,对应对接市可信电子文件库、市电子证照库、市“无证明管理系统”等平台,实现证照共享、证明协同、材料复用,全面推进福州市“无证明城市”应用范围。
(二)分类推进免证办,打造“无证明”场景应用
一是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健全完善电子证照应用工作机制,在业务受理过程中,凡是属于电子证照类的证明材料,受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类业务系统在线调用办理事项所需的,属于特定行政相对人和特定事项的电子证照或批文。目前全市日均调用电子证照34860次。同时,建立缺证、错证纠错工作机制,月均发起纠错报备4千多件上传至电子证照平台,相关证照颁发部门3个工作日内完成纠错。
二是证明部门协查应用。制定《福州市证明材料协查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全市证明协查工作机制。全市各级审批部门可通过全市一体化政务平台、市级业务办理系统或“无证明管理系统”发起证明协查,协查信息同步推送至“无证明管理系统”。协查部门在1个工作日内通过“无证明管理系统”反馈协查结果,免于申请人跑多趟开具证明,已开展证明协查业务730条。
三是审批意见在线征求应用。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开发“协同服务”功能,将审批服务过程中需征求多部门意见的、因部门间标准不一致或政策冲突需会商解决的,由审批部门主动发起协同服务,授权各入驻单位窗口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参与协同,建立限时反馈和缺席默认机制,强化政府部门内部联动。工作实施以来,共组织61个部门开展了15950次协同服务,累计分发34252条业务。
四是证明告知承诺应用。市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予以标识,方便窗口受理人员引导申请人使用告知承诺代替证明材料方式办理业务,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除告知承诺制材料外的其它受理材料)符合要求,并且签署告知承诺书的,审批部门直接作出许可决定,并在承诺办结时限内及时出具办理结果。
五是公共服务类证明共享应用。完善全市可信文件平台建设,推动中介服务平台对接可信文件平台,在可信电子文件目录逐步扩充并且数据汇聚的基础上,审批部门通过绑定可信电子文件目录,实现中介服务成果、公共服务行业出具的证明材料共享调用。目前已实现中介服务事项成果在线调用,累计调用3085份中介服务成果。
(三)证明共享共用,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一是“减材料”减轻办事负担。全面清理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类证明材料,严格落实清单之外无证明,切实做到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全市共清理证明材料1197类。按照电子证照(批文)类、电子证明类、可信电子材料等情形分类,统一纳入“无证明管理系统”及市可信电子文件库管理,实现证明事项与申请材料的动态更新维护,在明确保留证明以及企业群众免提交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关联证明事项与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证明供需的匹配和同步更新应用,减轻企业群众办事负担。
二是“优服务”增强改革获得感。针对不同类型的证明材料,基于证明材料出具部门权限范围内,根据保留的证明事项梳理成果,通过在线出具、数据共享、告知承诺、部门协查、流程协同等方式转变原申请人办理一个事项前需到多个部门开具证明材料作为申请材料的情况,改为政府内部协同、信息共享,实现申请人无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目前,已实现297类证照材料、42类公共服务部门出具的结果材料由受理人员在线调用共享,不再收取申请人纸质材料。
三是“强协同”破解部门联动难。“无证明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一定程度破解了部门间业务信息各自独立、无法共享的难题,依托统一的“无证明管理系统”作为部门协同服务的“中转站”,配套完善电子证照、电子证明、电子材料管理和应用体系,改线下跨部门跑为线上跨部门协同,为办事群众、企业提供更好的“免证办”服务。目前已实现152类证明材料可由审批部门向证明出具部门在线发起协查,通过建立协查反馈机制,实现申请人证明材料的免于提交。
附件11
数字供水建设助力福州供水管理能力提升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福州市持续深化数字中国、数字福州工作部署,针对供水服务,以“数字赋能供水、智慧服务民生”为主旨,在全国范围率先谋划数字水务规划,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数字供水系统。建设成效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及行业的高度认可,2021—2023连续3年入选住建部智慧水务典型案例,2024年荣获国际水协项目创新奖智能系统和数字水经济类金奖(中国唯一)。
二、主要做法
(一)“智”决策,供水运营更高效。一是科学规划,优化输水格局。实现全市供水系统的数字化管理与智慧化模拟,精确评估区域水资源需求,系统性规划水厂、管网等供水设施的新建与改造,促进供水系统高效运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建成互联互通管道210.58公里,基本实现任一水厂停厂不影响稳定供水。二是实时监控,强化安全保障。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全流程实时监控。通过实时预警告警,快速发现并解决供水系统运行异常,并智能推荐处置方案,有效提升供水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供水系统安全,助力韧性城市建设。三是智慧运营,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省范围率先开展智慧孪生水厂建设,通过工艺提升和数字化管理,提升出厂水水质。针对调度方案进行仿真评估,提升供水系统运营的科学性,确保水压稳、水质优,加速高品质饮用水建设步伐,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对喝上一杯好水的美好需求。近三年管网浑浊度平均值稳定保持0.23NTU,远低于国家标准1NTU。
(二)“智”管理,企业用水更便捷。一是智能管理,强化用水稳定性。将系统监控、无人巡检、智能模拟、产销差分析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实现供水设施运行状况的实时监管。出现设备故障、性能下降、管网漏损等问题时,通过系统快速给出处置方案,减少处置耗时,福州市供水管网抢修及时率超过98.4%。二是数据共享,提高办事时效性。搭建“全场景智能公众服务平台”,打破数据孤岛,集成关键数据。将用水报装系统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政务数据与电子证照共享。依托数字水务的发展建设,集成多元化功能,实现停水通知、办件进度、公示公告等信息主动、精准推送,实现供水服务高频事项线上一站式办结,实现公众平台依用户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首创在供水行业推出新建住宅小区供水设施查验云平台,查验效率提升60%以上。三是专人服务,提升服务专业性。创新“营商专员”制度,主动对接靠前服务,通过福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等多种渠道广泛获取服务对象需求信息,主动对接用户,全程服务用水报装。一户一策,所有项目都由营商专员提供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一对一供水服务,全程跟踪项目进展,助力用户推进项目落成。本年度已累计为105个项目提供服务。
(三)“强”服务,惠企政策更周到。一是获得用水项目红线外工程0费用。自2021年3月起,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从用户建筑区划红线连接至市政给水管网发生的入网工程由供水企业建设,并承担建设费用。每年为200多个项目减负约1000万元。二是计量器具0费用。自2021年3月起,除新建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永久性供水工程所配套的计量水表外,其余项目均不再收取计量水表的费用。每年为用户减负金额约50万元。三是市政供水接入工程占掘城市道路行政审批全程代办0费用。自2024年9月起,供水企业全面推行市政供水接入工程占掘城市道路行政审批“全程代办”服务机制,免费代办占掘路审批手续,并负责缴纳路面修复、购买地形图与地勘资料等费用。截至目前为用户减负金额约14万元。
三、取得成效
福州数字供水建设有效提升供水服务能力,实现供水运营从人工决策到智慧决策。福州市供水管网爆管率由2021年的0.041次/年/km下降至2023年的0.030次/年/km;漏损率由2021年的5.93%下降至2023年的5.30%,成为全国漏损治理重点(示范)城市。出厂水合格率100%,水质综合合格率超过99.97%,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用户服务从“线下跑多趟”到“线上不用跑”的转变,全力打造“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群众获得感最强”的供水营商环境,多渠道助力企业减负,改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12
厦门市出台全国首部涉港跨境破产司法协作指引服务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背景情况
2021年5月,厦门成为最高法院指定开展认可和协助香港破产程序的三个试点城市之一。2024年厦门中院首创破产事务办理线上线下一站式智慧破产平台,建设全国首个运用司法链技术、依托外部互联网运行的“破产案件辅助系统”。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申请认可和协助香港特别行政区破产程序的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为建立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跨境破产协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做出有益探索。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破产事务工作专班,高位推动工作。在全国首创成立实质化运行的破产事务工作专班,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工作专班组长,集中统一领导协调全市破产事务工作。依托组长办公会、专题协调会等常态化工作运行机制,研究解决制约涉港跨境破产协作试点工作的堵点难点问题,高位推动跨境破产协助工作落实落地。吸纳32家市级部门、各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领导作为成员,进一步拓宽联动机制覆盖范围,建立更宽领域联动的分类协同处置模式,健全全流程共享的信息集成互联模式,推动从个案审理到类案协调再到区域性行业性治理难题解决。
(二)出台办理破产便利化意见,强化府院联动。与市政府联合出台《关于厦门市创新破产府院协同 提升办理破产便利度的实施意见》,破解管理人履职、财产接管与处置、债权人利益保护、涉税事务办理、重整和解企业信用修复、简易注销办理等难题,为香港管理人履职、办理破产事务营造法治化办事环境。工作举措获评2023年度福建法院十大司法创新举措。联合厦门大学法学院成立跨境破产研究中心,推动建立跨境破产高端智库,举办首届厦门跨境破产研讨会,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细化跨境破产协作流程,明确操作指引。立足厦门实际,明确认可和协助的程序范围、协助申请的提交路径和方式、法院内部审查流程、香港管理人的履职限制、破产重大事项的处理等操作规程,在案件受理、审查条件、认可对象、协助方式、破产财产分配等15个方面提供了契合厦门实践的明确指引,有效优化操作流程,增强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发布认可香港破产程序和香港管理人公告、管理人申请变更与终止协助措施裁定等13份司法协助文书样式,涵盖香港破产企业在内地申请跨境破产协助全流程,有效提升跨境破产协作案件办理的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同时要求香港管理人提交破产财产变价方案、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债务重组安排方案等,对依据内地法律享有优先级的债权与香港破产程序中债务清偿,预留衔接与弥合空间,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四)引入破产公共法律服务,提升服务效能。依托全国首个破产公共事务中心,嵌入涉港跨境破产协作事务服务板块,集聚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为相关境内管理人与香港管理人提供内地破产事务咨询、法律指导、融资对接、预重整引导等“一站式”服务,为香港管理人线上提供破产企业信息“一键式”查询服务,同时提供不动产、车辆、银行存款等信息的查询便利。
(五)打造破产司法协助平台,提增办理效率。新增跨境破产司法协助模块,上线“厦门破产法庭跨境破产司法协助平台”,开辟涉港跨境破产协助线上申请通道,实现跨境破产司法协作网上办理。在京东平台上线“厦门市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平台”,全方位展示破产案件办理的规范性文件、典型案例、资产推介、融资匹配等业务信息,方便香港管理人在线办理破产事务。
三、取得成效
近年来,内地香港互涉投资日益活跃、经济融合度日益提高,两地债权债务不断增加,对跨境破产协助提出现实需求。《工作指引》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以相互合作的开放姿态,促进香港内地跨境司法合作。该文件出台后,市中院根据文件确定的操作规程,正式受理审查全省首例跨境破产司法协作案件——香港某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清盘人Lee Chan Kok提出的破产协作申请,实现跨境破产协助案件从无到有的突破,开创了福建与香港两地跨境破产司法合作的先河。该案的审查推进,对拯救香港困境企业、畅通两地市场资源流动、提振跨境投资者信心、促进两地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13
厦门市强化金融要素保障 赋能两岸融合发展
一、背景情况
厦门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聚焦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建设多层次两岸金融市场,完善台胞台企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台胞台企享受金融领域“同等待遇”,多措并举助力厦门市加快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并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台商基金集聚区,首只全国台商参与基金获《中国新闻》等央媒报道;落地全国首单“两岸信保通”,创新普惠金融惠台服务新模式;推出台湾手机号开通手机银行服务和台胞人脸信息金融服务,提升台胞台企金融服务效率。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互联互通,推动建设多层次两岸资本市场
一是联动全国资本市场培育台企上市。深化沪、深、北交易所厦门服务基地建设,打造“台企上市培训班”“企业服务日”“走进交易所”等多个培育品牌。推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与全国股转系统合作设立“新三板”挂牌绿色通道。探索实施省内区域股权市场“台资板”双向挂牌展示,助力台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台企星宸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截至11月末,全市共有上市台企8家,集聚全省大部分上市台企,占全国境内上市台企的12.5%。“台资板”挂牌企业7家,展示企业超1200家,其中与福州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双向挂牌展示”企业766家。
二是打造上市全过程服务生态链。联合市信用办推动“一份信用报告代替75家部门合规证明”简政措施,企业可自主查询,打印1份信用报告,实现“不见面”政务服务。同时,推动上线“上市云服务平台”,实现上市培育全程线上服务,60%政策“免申即享”;推动厦门市加盟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引进科创企业上市大数据平台;成立厦门资本市场专家服务团,提供专业、公益咨询服务,持续优化上市全过程服务生态链。
三是打造台商基金集聚区。探索实施台胞在大陆参与发起设立基金“同等待遇”,优化台商基金设立流程,推动台商基金快速集聚发展。台商基金设立流程从11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全国台企联在厦门发起首只全国台商参与基金——台商海峡两岸产业投资基金,助推两岸产业协同发展,获《中国新闻》等央媒报道。2024年以来,厦门市新增旺旺中金、金景合晟、华犇智造3只台商基金,新增台商基金规模14.6亿元。截至目前,厦门市台商基金总规模突破60亿元。
(二)以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台胞台企金融供给
一是落地全国首单“两岸信保通”。支持出口信保、厦门银行联合推出“两岸信保通”创新产品,通过“银行+保险”组合模式,为投保台企出口业务提供1200万美元的年度保额,解决台资出口企业因订单收益权归属台湾母公司、两岸征信壁垒等导致的融资难题,实现企业贷款增信功能,帮助大陆出口台企获得更大额度、更优利率的贷款。该产品充分考虑台资出口企业融资需求,支持多币种贷款,有效节约企业融资成本,创新普惠金融惠台服务新模式。
二是打造两岸特色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台胞台企专属金融产品。厦门中行推出面向创业台企的“惠创贷”,服务拥有专利、知名商标台企的“知银贷”等特色产品。截至目前,厦门银行推出“台胞专属信用卡”累计发行超7500张、授信金额4.16亿元,成为福建省发放台胞信用卡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两岸通速汇”“薪速汇”搭建台胞台企线上汇款、汇薪的便利通道;为台湾农渔民提供“台农贷”等特色产品,截至10月末,厦门银行已服务台农客群276户,台农授信户数106户,在贷金融2.11亿元。其中,“台农贷”产品落地34户,在贷金额2505万元。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开设台胞个贷业务快速审批通道,提供台胞客户优惠利率。富邦财险面向大陆台胞推出集意外险与健康险于一体的创新组合型保险“两岸通保”。金圆统一证券推出台胞线上开户、业务办理服务,助力台胞更快更好地参与大陆资本市场。
三是出台系列涉电惠企创新政策。出台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基金政策,对能源低碳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研发投入项目提供2%低息融资支持;衔接出台碳效益挂钩浮动利率贷款政策,对工业领域主动节能减排的企业提供至少20BP利率优惠,其中台企2个项目获1.07亿元融资。出台电费融资贴息政策,明确规上工业企业通过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贷款等融资方式缴交电费的,至少可享受40%贴息。截至目前,累计助力6家台企获2.8亿元低息融资,享受政府贴息228万元。
(三)拓宽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提升台胞台企金融服务效率
一是推广“台企台胞金融信用证书”。依托线上管理平台点“信”成“金”,以“台胞金融信用证书”为抓手,引导金融机构面向优质信誉台企台胞持续推出优惠措施。截至6月末,厦门市累计有114家台企和146名台胞获得“台企台胞金融信用证”,有10家银行出台28项优惠措施,涉及台企台胞贷款余额112亿元。
二是推出台湾手机号开通手机银行服务。出台《厦门市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工作方案》(厦府办规〔2024〕8号),支持厦门市银行稳健探索台湾地区手机号码签约手机银行服务,开通境外手机号码短信验证服务,接入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功能,办理全过程不超过20分钟,帮助首次到大陆旅游的台胞快速实现“移动支付自由”。
三是推出台胞人脸信息金融服务。推动厦门市银行对接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建立台胞身份信息和人像比对实时联网核查功能,助力台胞享受“刷脸支付”便捷线上金融服务,目前已应用到大额转账、证件有效期更新、账户激活等场景。截至9月末,累计4952位台胞客户开通此功能,通过人脸识别转账3212笔,金额3.16亿元,有效满足台胞多样化金融需求。
附件14
厦门市翔安区创新“四个三”机制
推动重点产业链群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厦门市翔安区秉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理念,力争构建优质产业营商环境,持续聚焦产业发展诉求“小切口”,力促推动营商环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指数”大提升,凝练形成了“四个三”工作法,着力在加强联动机制、发挥带动效应、提升科技水平、夯实发展基础等四个方面重点发力,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发展、提振新质生产力聚力赋能,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4.6%领跑全市,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联动机制,汇聚发展新动力
一是政企联动,双向奔赴。建立重点产业链长、链主“双链制”,由区主要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链链长,行业龙头企业担任链主,每家企业指定对接干部,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双向联动、双管齐下,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同时梳理形成《翔安区主导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明确产业“路线图”和关键环节上的主攻企业,一张蓝图接续促进产业持续完善壮大;二是市区联动,两级协同。坚持借力借势,利用翔安市级片区多的特点和优势,健全与市级片区、部门的产业联动共建机制,例如与火炬管委会定期召开两区联席会,联合举办各类政策宣讲、培训等,更好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近年来,累计联动招商58个项目;三是外脑联动,凝聚合力。充分利用辖区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合作,围绕产业前沿方向,甄选相关专家、企业家、招商中介等建立重点产业链“产业智库”并积极鼓励智库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来,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二)创新链式效应,推动产业大提升
一是发挥链主效应。把服务链主企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服务保障链主企业落地发展,并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磁吸效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招商集聚,实现引进一家、带来一串、辐射一批。例如在重点布局的平板显示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围绕天马、友达等龙头企业发展需求补足上游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配套材料项目,推动祥福兴偏光片项目落地,2024年1─8月,平板显示产业产值474.7亿元,同比增长15.6%。二是发挥规模效应。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和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统筹资金资源,强化政策支持,围绕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生根发展、增资壮大。2024年以来已推动华谱(厦门)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等重点项目竣工验收,新增先进制造业倍增企业18家、规上工业企业21家。同时积极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如天马在翔投资额累计超1000亿元,电气硝子自2014年落户以来每两年完成一次增资扩产。三是发挥协同效应。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构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制定出台了《翔安区支持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的实施办法》对龙头企业新增本地订单给予奖励,引导龙头企业优化本地供应链体系,提高区域采购配套率。如推动天马与弘信电子在柔性电路板业务产销对接、友达光电与博泰车联网在车载显示屏业务产销对接。
(三)创新科技赋能,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提升企业科研水平。围绕新型工业化建设,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新型研究院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关键环节补短板。比如,支持天马联合嘉庚创新实验室开展Micro-LED关键技术攻关,乾照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开展高速率的巨量转移技术攻关,厦门柔性电子创新联合体、半导体工研院等联合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全区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1家,R&D比重达3.54%、居全市前列;二是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在翔南片区探索开展园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试点,例如联合联发集团打造高端制造产业园,为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中试线平台载体。同时,推动厦门科学城莲河片区建设,整合片区研发力量,布局引进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已攻克20余项关键技术,联合天马、联芯等建成亚洲首座无噪声实验室、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会同火炬管委会建立了IC设计平台、国家级LED监测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共享服务;三是提升产业智能水平。深入实施“数转智改”,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协同火炬高新区打造“火炬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全省首创“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的智能升级服务模式,为企业精准高效匹配解决方案,提升企业转型升级效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友达光电、ABB中压等2家企业获评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晶宇光电、乾照光电等2家企业获评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联芯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智能制造成熟度四级评估的芯片企业。
(四)创新要素保障,夯实基础促发展
一是夯实项目保障基础。深化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举全区之力服务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以“翔安速度”助力企业抢夺市场、赢得先机,2024年出让工业用地共13块、面积1126亩。同时通过加快审批速度、提供建设项目咨询服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如天马6代线自2020年5月动工到2022年2月产品点亮仅耗时21个月,瀚天天成产业园从立项到开工仅用时23天、较以往同类型、同规模的建设项目用时缩短207天;二是夯实人才建设基础。健全“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通过精准的扶持政策,包括资金扶持、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为人才提供周到便捷的全方位服务,努力留住高端人才,推动产业与人才融合共进、协调发展。加强教育医疗补短板,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让产业工人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形成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双螺旋”上升效应。近年来累计引育省市级高层次人才344名、接收高校毕业生超2.8万人;三是夯实产业金融基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联动火炬管委会在全国首创引入“竞价撮合”融资机制,由企业发起融资需求,平台通过大数据挖掘、智能算法等,将企业的需求精准化匹配到3家金融机构的产品,保障重点企业和项目资金需求。此外,依托厦门市技术创新基金、翔安产业引导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翔安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通过争取中央特别国债、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等多渠道保障建设资金,2023年以来已策划项目85个、争取资金12.75亿元。
附件15
漳州市打造企业知识产权“益企证+益企维”
破解跨区域知识产权维权难问题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漳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和知识产权的重要论述,持续拓展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运用,创新打造“益企证”证据服务平台,推动成立“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建立起多方合作、便捷高效的“益企维”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模式,有效破解跨区域知识产权维权难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首创“益企证”服务品牌,增强知识产权证据服务支撑。针对企业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确权、使用行为证明、维权取证等方面需求,在漳州区块链取证平台基础上拓展知识产权领域应用场景,上线“益企证”知识产权证据服务平台,将监管技术运用于企业服务,为企业知识产权自主管理与维权提供便捷式、规范化、公益性的技术服务。一是操作便捷。聚焦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利用市场监管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定制开发10个应用场景及3种取证方式,实现对创新成果、使用过程和侵权行为全天候“一键式”取证存证。二是规范有效。“益企证”平台证据运用全国广泛采用的漳州区块链取证平台技术,取证全过程符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暂行规定》要求,取证后运用漳州区块链凌波联盟链存证,由链上的国家、省、市市场监管局,市法院、公安局、司法局和福建中证司法鉴定中心等部门共同证明证据真实性,确保在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仲裁三种渠道中可直接采用。三是惠企降本。平台通过开设“益企证”公共服务网点和开通重点企业账号的方式,面向全市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免费的知识产权证据存取证服务,企业存取证经济成本直降为“零”。
(二)首创“益企维”协同机制,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效能。针对跨区域维权取证难、时间长、费用高等问题,我局发起“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全国21地市市场监管局共建协作机制,通过“益企证”等技术共享合作,开创线上调解、异地司法确认、跨区域诉调对接等多项协作模式。一是创新“电子数据取证存证+跨省线上协同审理+异地司法确认”办案模式。通过漳州市区块链取证平台对侵权证据进行取证固证,异地知识产权部门协同开展线上案件远程审理,审理过程全程视频记录并存证上链。同时,邀请法院参与线上调解,并创新运用异地司法确认程序,实现纠纷调解成功率与执行率100%。二是创新“益企维+协同调解+异地线上诉转调”跨区域诉调对接模式。推动跨区域的“益企维”协作机制与本地区行政司法诉调对接机制联动运作,促进“诉转调”案件协同审理,今年9月,漳州、泉州两地市场监管局和法院共同召开线上专利侵权纠纷审理会,通过线上协同审理、司法确认,高效办结两起“诉转调”案件。三是创新“益企维”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围绕各地相同或关联产业,通过“益企维”汇聚各地优势资源,共建知识产权共享池,畅通知识产权供需对接,加快重点产业发展。如,通过“益企维”与厦门市共享技术调查官专家库,邀请晋江知识产权快维中心对漳州市食品等产业开展产业维权、外观侵权判定等服务。
三、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益企证”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服务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使用与维权存证2765条,节约企业取证存证成本277万元。累计27家企业运用“益企证”成功开展知识产权维权61件(次),帮助挽回经济损失2371万元,获得企业一致好评。“益企维”保护联盟共开展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协作159次,形成案件89件;完成司法确认45件,减少企业维权费用200多万元;成功办理“诉调”案件19件,行政调解案件办案时间提速至平均3天/起,实现了企业“维权不出市”,异地案件审理“零距离”,企业维权“零成本”。目前,“益企维”联盟已扩大到13省(区)33个地市局,是全国最大、协作范围最广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附件16
漳州市实现“两地点对点”向“多地共合作”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取得显著成效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漳州市以深化闽宁协作、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场地信息资源共享为切入点,深入开展“1+N”多地远程异地评标,打破地域空间限制,实现专家优质资源共享和评标质量效率双向提升,有效节约交易成本,确保评审过程公平公正,预防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助力构建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大市场。
二、主要做法
(一)评标场所“规范化”。建设以离散式“工位制”为基础的标准评标场所,设置满足隔夜评标需求远程异地评标室2间、远程异地评标席位20个,所有评标室和评标机位实现全面物理隔离、线上“同框联动”交流、变声语音答疑和无死角音视频监控,实现专家在封闭评标区域独立评审、管理人员在监督见证室全程监督。
(二)流程管理“标准化”。全面落实《福建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远程异地评标暂行办法》和《福建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2.0》有关要求,先后制定《场地及设备管理制度》、《服务质量监督的反馈和投诉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推进管理制度由碎片化向系统化集成,健全完善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推动远程异地评标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确保评标评审活动规范有序。
(三)技术管理“兼容化”。按照省发改委、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部署要求,以安全可靠、标准兼容为基线,采用评标专家人脸信息采集“云签”登录,有效解决异地专家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签章等需求,通过跨平台数据接口对接及业务数据共享方式,促进不同评标系统远程评标兼容,破除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评标系统间信息壁垒,实现跨区域远程异地“不见面评标”新模式。
(四)打破评标“圈子化”。省内方面,漳州在各地市交易系统不统一的情况下,积极解决技术壁垒,打通评标通道,在深化与宁德、龙岩、三明等地市稳定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与厦门、福州、泉州的对接合作,率先在全省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全覆盖;省外方面,漳州作为远程异地评标首批跨省三地合作地市,在率先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省外合作伙伴,促进优质专家资源跨地区共享,打破本地评标专家“圈子化”,漳州市与宁夏固原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四川省眉山市、资阳市、成都新津区、都江堰市、彭州市,河南省安阳市等3省9地市开展跨省远程评标,与部分省市签订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协议书。
(五)交易服务“特色化”。开辟石化项目绿色通道,为提升全国七个石化基地之一—古雷开发区的项目招投标效率,围绕古雷项目专门开设绿色通道,设置专人专岗对接石化项目,缩短交易时长,增设远程异地评标室1间、评标席位10个,预留给古雷石化项目“专室专用”,并逐步扩充石化专家,鼓励漳州市石化专业人才申报省综合性评标专家库,积极对接省外石化专家,提供更多专家供选择,共服务古雷项目77个,中标金额36.35亿元,平均每个项目缩短交易时长4—5个工作日。
三、取得成效
今年来,漳州共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320宗,位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跨省16宗,实现由“两地点对点”向“多地共合作”的远程异地评标延伸,有效防范人为干扰、遏制围标串标,推动对口多方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附件17
漳州市漳浦县三力驱动打造“石化枫桥”
一、背景情况
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是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也是福建省石化产业“两基地一专区”的重点建设区域,在国家石化产业发展布局、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转移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漳浦法院古雷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扣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重要工作推进“三重”工作,一体推进“无讼”“化讼”“息讼”三道防线,以“三靠前、三优化、三精准”奋力打造“石化枫桥”特色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三靠前”开创纠纷源头治理新格局,为“石化枫桥”创建提供“源动力”。一是合力联动,靠前服务社会治理。联合古雷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职能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司法助力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古雷港区诉非联动机制的工作方案》等文件6份,为区域社会治理注入法治力量。二是区院联通,靠前助力法治建设。落实《区院联席会议制度及工作联动机制实施方案》,畅通区院沟通渠道,主动通报法院审执工作情况。2021年以来,共召开区院年度联席会3次,季度联席会14次,提供法律意见36次,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多元联治,靠前研判防范风险。完善法庭与公安、综治中心社会风险研判预防机制,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提出风险防范建议9条,推动纠纷源头治理。
(二)“三优化”完善纠纷多元化解新体系,为“石化枫桥”创建提供“驱动力”。一是主动融入,优化诉前解纷模式。发挥“3+1”审执机制作用,主动融入“1+4+N”诉前解纷网,以司法确认为诉前解纷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延伸服务,优化解纷平台建设。在石化园区设立“法官工作室”、“古雷开发区石化产业暨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司法服务中心”,打造涉外司法“5E”平台,推动创建少讼、无讼示范企业。三是做实调解,优化多元解纷合力。构建“繁简分流、内外协同”多元解纷新机制,组建“诉前调解速裁小组”,以“法庭+N”合力解纷,实现“简案快办、繁案精办、类案专办”。
(三)“三精准”打造纠纷源头预防新势能,为“石化枫桥”创建提供“前瞻力”。一是精准送法,强化服务保障。组建“1+3+1”法律服务团队,每月入企走访“问诊号脉”。今年来深入企业、项目建设现场10次,促成5起涉企案件达成和解。二是精准普法,强化前端预防。为福海创、古雷石化等重点项目、企业提供“订单式”司法服务,针对企业司法需求开展专题普法讲座。三是精准释法,强化警示教育。挖掘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涉重点项目、企业案件,邀请企业员工、人大代表等参加庭审观摩。
三、取得成效
今年来,古雷法庭共参与化解诉前纠纷108起,作出司法确认64份,共审结涉企纠纷105件,调解率71.8%,其中通过“中沙司法服务中心”化解22起,标的达2430万余元。入企开展普法宣讲活动8场次,发放宣传册500余本,通过各新媒体平台推送普法文章35篇。
附件18
泉州市盘活存量优化配置
推动国土空间资源高效利用
一、背景情况
泉州市是制造业大市,民营经济发达,中小制造业企业8万多家,企业用地需求量大,但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泉州山多地少,土地利用率偏低,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逐步突显,解决土地要素问题迫在眉睫。2022年,国家赋予泉州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工作,泉州市以试点实践推动资源配置由增量供给转向增存并举、由低效分散向高效集中转变。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三项规划标准。一是制定《泉州市城镇低效用地调查评价方案》,建立多维度评价标准,创新正向豁免的“白名单”制度。二是制定《泉州市县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县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技术审查要点》等技术文件。三是指导县级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增强了规划管理弹性。
(二)完善六种实践探索。一是对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探索以协议出让方式,优先供应给周边产业项目作为增资扩产用地。二是对零星低效用地难以采用征收或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进行开发的,采取土地置换进行资源整合。三是建立府院联动机制,加快法拍工业用地建成投产。四是对产业用地以租赁方式提供,租赁期届满,达到约定及出让条件的,已交租金冲抵出让价款。未达到约定要求的,收回土地使用权。五是依据产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发展状况,为不同行业提供不同的土地出让年期。六是不同产业项目用地,约定好土地容积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产税收、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等标准,办理好各项证照。企业只要达成协议,即可直接开工建设。
(三)提升三种利用强度。一是鼓励企业“零地增容”,在自有工业用地内进行改扩建或拆旧建新,放宽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等指标限制。二是鼓励企业混合复合利用开发,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厂区设施改造建设多层厂房、开发建设地下空间,不再增收土地价款。三是鼓励企业“工改商”改造,允许工业(仓储)用地通过补交土地出让金改为商业服务业用地。
(四)优化三项惠企政策。一是实施连片用地合证并宗开发,相邻用地“三统一”(性质统一、年限统一、指标统一)鼓励连片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实施工业物业分割和转让,允许老旧工业区改造项目工业物业按幢、层分割和转让。三是实施“容缺预审”,针对未取得工规证、施工证或未按工规建设、未办理竣工验收等情形,经各相关部门审核并出具办理意见后,进行不动产登记发证。
(五)实行三项具体措施。着重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的能力和水平,实行拿地即开工、模拟审批、交地即交证等三项措施,实现“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全力推进项目“多证同发”。
(六)建立三种监管机制。一是对纳入低效用地改造的工业项目,实行动态评估,构建全周期监管机制。二是实行企业效益综合评价奖惩,倒逼综合评价低的企业主动改造提升。三是对新建和增容的工业项目,签订监管协议,严格批后监管。
三、取得成效
泉州市通过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园区标准化建设和抓城建提品质,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逆周期增长。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2023增长11.5%,连续2年增速全省第一;今年前3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继续保持全省前列。一是摸清全市低效用地家底约24.91万亩,相关做法得到自然资源部利用司全国推广。二是南安市出台《推进法拍工业用地流程优化的通知》,实现从拍地到开工共缩短3个月处理周期;石狮市福建战地吉普户外服饰有限公司西侧1184平方米的边角地出让,补缴土地出让金差价8522.5万元,容积率提升至4.54,新建设厂房及宿舍楼14418平方米,预计年营业额可达1亿元。目前,已有105宗工业用地申请此类改造。三是晋江新增零地扩产项目72个,可新增产业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增2900亩工业用地;石狮市完成“工改商”变更3宗,可新增建筑面积13246平方米,补交土地出让金10449万元。晋江市也有5宗工改商项目,新增建筑面积224084平方米,补交土地出让金8781万元。四是晋江市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容缺预审”模式取得不动产权证书;泉州经济开发区对同一使用权人的3宗相邻工业用地“三证合一”,地块容积率由1.0提升至2.2,预计效益可达190万元/亩。五是晋江市出台《晋江市建设用地全流程监管实施方案》,2021年以来已签订监管协议180份、总用地面积4826亩。六是全市有19个建设项目实行“拿地即开工”;累计有259宗建设项目实行“交地即交证”;累计推动30个项目“模拟审批”,平均节省2-3个月开工准备时间。
附件19
泉州市创新“企电保”6+1服务
精准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泉州民营民企靠的是多种产业的“百花齐放”,为了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擦亮“海丝之光·泉电e家”营商品牌,更好服务民营民企发展,泉州市有效整合电力、银行、保险等社会各方资源,确定“政府引导、电力牵头、银行助力”运作机制,创新推出“企电保”6+1服务(用电新装“一份租赁套餐”、设备维修“一份财产保险”、电气运维“一个共享电工”、设施改造“一份优惠政策”、电费缴纳“一套金融产品”、节能增效“一份托管方案”和系统集成“一体提升质效”),为民企提供从投资建设、设备运维改造到节能增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有效降低民企办电用电成本负担,促进民企用电质效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用电新装“一份租赁套餐”,客户工程“快接电”。聚焦电力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的焦点问题,创新推出“泉电e享”服务,民企电气设备建设可采用“以租代建”模式,租赁期间,按期支付租赁费,即享受从设备安装到后续运维、抢修等全过程服务;租赁到期后,可灵活选择设备续租、退还、买断及委托运维等多种方式,首期办电成本压降70%,施工周期缩短40%。
(二)设备维修“一份财产保险”,设备故障“快复电”。聚焦电气设备出资产权修复异议、隐患整改不及时等堵点问题,创新推出“电气设备险”产品,整合保险公司、电气设备安装服务专业单位等各方面资源,民企可通过市场化自愿购买受电设备财产保险,保险公司委托专业单位对民企供配电设施开展常态化的年检及故障抢修,解决民企用电设备故障抢修、更换的资金问题并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三)电气运维“一个共享电工”,设备运维更专业。聚焦“电工难”“电工荒”等难点问题,创新推出“共享电工”服务平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中心联动,充分利用电力服务单位、社会电工资源,整合具有高低压电气操作资质的专业电工,签订“共享协议”,提供灵活上门服务,费用可按次结也可按月结,包月则享受定期上门服务等,解决民企电气设备运维能力不足问题。
(四)设施改造“一份优惠政策”,设备改造更省心。国网泉州供电公司携手泉州银行、泉州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电气设备贷”产品,针对电气设备的新建、更新和改造,民企凭供电公司出具的供电方案,即可无抵押3个工作日内快速放贷,可办理利率低于市场40%左右专项贷款。
(五)电费缴纳“一套金融产品”,电费缴交更快捷。提供“电e金服”服务,通过该产品的“电e票”、“电e证”,民企可将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兑现并定向用于缴纳电费;通过“电e贷”,民企快速取得银行授信,贷款资金可用于电费缴交,免抵押,免担保,低成本。
(六)节能增效“一份托管方案”,用能用电更高效。提供用电分析服务,通过电能量数据,分析民企峰谷用电、功率负载合理分布情况等,为民企提供用能优化建议;提供新兴业务规划服务,指导分布式光伏、充电站设施布局规划建设,提升民企经营效益;提供能效托管服务,探索研究节能技术,大力推广富氧燃烧、热回收等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民企能源利用效率。
(七)系统集成“一体提升质效”,举措创新更出圈
搭建“企电保”6+1服务推广平台,明确每季滚动推出“泉心泉意”服务举措,优先匹配与“企电保”6+1服务关联度较高的同期推出;开展“营商环境进园区”主题活动,优先安排“企电保”6+1服务举措纳入活动计划,结合营商环境课题调研,优先共享“企电保”6+1服务推广成果。
三、取得成效
该创新举措紧密结合泉州民营民企的特色发展,惠企效果明显。自推广以来,已惠及民企2481家,节约成本7999.29万元,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其中,全省率先推出电气设备贷款政策,帮助184家民企完成老旧电气设备改造升级,合计推动企业增资扩产3000万以上;全省率先推出电气运维“共享电工”服务,入驻32家施工队伍,通过12345热线出动3781人次为来电企业提供电力服务,客户满意率100%。
附件20
泉州市泉港区构建“人才银行”服务生态
打造人才引育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泉州市泉港区深入贯彻人才“港湾计划”,持续做优“海丝泉州 人才港湾”品牌,探索构建“人才银行”管理体系,将优化人才工作与营商环境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核心引擎,通过强化人才资源集聚,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力打造储才、用才、爱才平台,助力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三库贯通”管理体系,拓宽“引才储才”渠道
一是广纳四方英才,建立多元化人才库。人才库收录省、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及最新科技成果,根据入库人才的专业和领域划分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基础性人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及数字、绿色、海洋、文旅四大经济新型人才等6个人才库子库,现已收录1182名人才信息,为后续的精准匹配和高效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整合政策资源,形成全方位政策库。政策库整合了省、市两级199份惠才惠企政策,形成涵盖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医疗保障、交通出行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税费优惠、融资服务等全方位政策体系。这些政策不仅为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人才服务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三是促进精准匹配,提供动态性需求库。需求库动态更新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技术需求805项,利用AI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模型,实现人才、政策、项目的精准对接和智能适配,提高人才资源利用效率。累计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200多次,推动大院大所服务企业15家,解决技术难题6项。
(二)实施“储值激励”培育方式,造浓“重才爱才”氛围
一是划分科学储值维度。“人才银行”实行储值管理模式,按照人才所属不同层次、技术水平、服务年限等条件,设置基础值、贡献值、资历值,基础值按照人才层次职级一次性赋值;贡献值根据荣誉业绩、揭榜领办累加赋值;资历值根据在泉港区服务年限赋值。同时柔性引进的人才可0储值直接支取服务待遇,已吸引78名区外高层次人才到泉港短期兼职、项目合作。二是健全发展激励机制。人才可凭储值在线上平台或线下网点兑换短期住宿、健康体检、商家折扣等福利,储值高的优先享受政治待遇、研修资源、项目支持等。目前共推荐14名人才为“两代表一委员”“科技特派员”人选,组织163名人才赴深圳、厦门等地参加专题研修班和疗休养活动。如优先享受政治待遇、研修资源、项目支持等,不断提高人才获得感、幸福感,激励人才为区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三是打造便捷服务网点。为方便人才支取储值福利,泉港区建立线上“人才银行”平台和线下“人才之家”服务网点。在峰尾滨海市级“人才之家”打造“人才银行”线下总行,布局兑换区、展示区、贵宾室等服务空间,并由人才专员“一对一”为人才答疑解惑,不仅提供便捷的支取服务,还为人才提供了交流、合作和成长平台。
(三)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提升“选才用才”效能
一是配套支持措施。为了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泉港区出台《泉港区企业“科技副总”选聘工作实施细则》《泉港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施意见》等系列支持政策。从研发投入经费补助、科技特派员奖励、高新技术认定奖励等11个方面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已支持28个创新平台项目,总投资438万。二是招募“科技副总”。在“人才银行”中选聘10名新材料、应用化学等专业技术人才到8家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在产学研用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实现人才共享共培、校企互融互促。协助解决技术难题31个,形成创新成果12项。三是加速成果转化。在泉港石化科技众创园建立需求项目“揭榜领办”模式,目前已签约入驻企业34家、总投资18.36亿元。依托“人才银行”线上平台张榜发布技术需求23项,引导人才主动领办、竞相攻坚,成功对接“夜光功能织物的研究开发”等项目14个。
三、取得成效
“人才银行”服务模式实施以来,泉港区在人才资源集聚、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入驻含7个院士团队在内的25个高水平科研团队,2024年以来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20名,高技能人才242名;举办“开放创新 智造未来”创新大会、大院大所赋能高质量发展泉港专场,推动签约校地企合作项目11个,总投资63.77亿元。
附件21
泉州市石狮市构建“产业供给链+司法服务链”融合模式 厚植“丝路商贸”营商环境法治沃土
一、背景情况
石狮素有中国“民办特区”美誉,是闽派服装板块的中心城市。近年来,石狮市立足“丝路商贸”蓬勃发展的市情,积极构建“产业供给链+司法服务链”双链融合发展模式,以“强链、稳链、补链”为路径深化法治护企,以精准司法厚植“服装名城”“商贸之都”建设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沃土。
二、主要做法
(一)主动对接“强”链,打造法商共建“前哨站”
一是“一中心”辐射纺织服装全产业。升级全国首个纺织服装法庭,打造全省首个服装产业集群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中心并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行,构建横向贯通“法院+产业联盟+N”多个主体,纵向覆盖纺织原料、漂染整理、成衣加工等上下游全产业链8000多家企业。二是“一法庭”连通电商直播全市域。在电商集聚的石狮国际轻纺城成立网络电商巡回法庭,通过“定向挂钩、定点联络、定期走访”形式,将解纷阵线推进到各电商园区,按照“一根线、一块屏”标准配置,开辟涉电子商务纠纷在线解决“绿色通道”,实行“互联网+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模式,为全域电商卖家提供“调立审执一体”快办案服务,实现“网上纠纷网上解、网上纠纷不下地”,精准匹配“宅经济”司法新需求。三是“一站点”护航原创设计全周期。积极争取并获批辖区内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针对本土服装设计品牌遭侵权情况,设立全省首个专为服装行业打造的知识产权发展工作站,为原创设计企业提供商标注册、专利保护、侵权起诉等专业化法律指导,构建“诉非联动、民刑衔接、惩防一体”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为“狮潮品牌”提供定制式司法保护。
(二)精准服务“稳”链,开启法商直通“绿波带”
一是便捷诉讼暖商。上线涉企法律服务响应平台,联合石狮青商会设立“法商直通”e法庭,推行“立案线上办理、审判云上进行、执行码上服务”,畅通涉纺服企业案件“快立、快调、快审、快结”绿色通道,纺服企业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掌上查档、指尖阅卷、一键接收法律文书,体验“一门进一网通一码清一次办一地解”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二是首善执行护商。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对暂时性经营困难但恢复有望的被执行纺服企业精准甄别、差异处置,依法为纺服企业暂缓执行,实行执行通知前置、执前短信提醒、纳失预警等执行督促机制,促成被执行纺服企业自动履行67件,率先推行“司法+征信”评分、信用修复激励等制度,为被执行纺服企业修复信用,开展涉纺服企业专项执行行动,高效为纺服企业执行到位金额1875.23万元,及时兑现胜诉权益。三是对症服务亲商。坚持主动靠前提供司法服务,与本地商会、行业协会、纺服企业建立双向对接联络机制,推行“一法官挂钩一行业协会(商会)”,提供“一企一策”精准指导、编印“一类一册”普法指南、落实“一问一答”服务要求,精准解决纺服企业痛点难点问题。召开涉纺服企业座谈会2场次,开展“送法进企”活动6场次,解答法律问题11个,帮助堵塞管理漏洞8个,提供4类常用合同范本及交易凭证模板。
(三)多元共治“补”链,拓展法商联动“朋友圈”
一是发挥“法院+行业”协力。联合纺织服装产业联盟打造“矛盾联防、信息联通、纠纷联调”机制,引入行业协会及各地在狮商会多方调解力量,聘请14名纺织服装企业家为特邀商事调解员,引导企业自愿选择成本较低、方便快捷的非诉渠道解决纠纷,共促成调解、撤诉涉纺服产业链纠纷823件。二是借助“法官+专家”智力。聘请13名优化营商环境咨询监督委员,推动引入1家国家级纺织品检测第三方机构与中心平台合作,发挥专业化机构的优势特长,为企业在产品质量鉴定、价格评估等问题上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意见,实质化解技术性事实查明难题。三是汇聚“司法+社会”合力。联合市政协在纺织服装产业联盟、服装智能制造园人才社区“图灵乘式空间”设立政协委员调解工作室,与市工商联探索设立“民营企业保护工作站”,凝聚“政协+法院”“工商联+法院”等多元解纷合力,实现产业纠纷化解工作共建共治、共商共调,分流化解涉纺服纠纷204件。
三、取得成效
构建“全链条、一体化、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的平台,为企业全闭环提供纠纷排查、风险防范、法律培训多元服务,降低企业诉讼风险,有力护航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发展。2024年来服装产业集群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中心成功化解涉纺服企业案件145件,标的额728万元,石狮法院审结涉纺服企业案件1369件、标的额2.4亿元。审结知识产权侵权纠纷776件,有效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在商标注册、风险防范、维权救济方面深入企业园区提供指导服务19次,保护本土原创产业。联动民营征信机构建立“司法+征信”评分机制,2024年以来,为616家企业实现信用修复。
附件22
三明市清流县推行“云市窗·清易办”
数字赋能提升市监服务质效
一、背景情况
2024年以来,三明市清流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国发〔2024]3号),持续深化“一窗通办”、“一网好办”改革,注重改革引领和数字赋能双轮驱动,创新“云市窗·清易办”市监服务模式,“两跑事项”占比达100%,让企业群众在“云”上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市场监管服务。
二、具体做法
(一)强化数字赋能,搭建“云市窗”平台体系。针对清流辖区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氟新材料产业园和电子商务园区众多的入驻企业办事需要,清流县市场监管局强化信息赋能作用,依托信息技术及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一窗通办”系统,配备智能双屏一体机、高清摄像头、跨域通办等设备,搭建远程视频交互系统,在清流经济开发区(下设城南工业园区、金星园区、福宝园区)开通设立公司设立、企业迁移、知识产权质押、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双随机检查、质量标准等业务办理“云坐席”6个和云帮办市监窗2个,网上提供集远程咨询、导办、受理、即办于一体的远程服务功能,后台实时审查办事企业、群众提供的申请材料,进行远程材料电子化存档,以“三方协同”的“云审批”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同质量服务,推行跨域审批新模式。
(二)聚焦需求导向,打造交互式服务阵地。结合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通过领导深入体验查找问题,系统梳理企业群众涉及公司设立、许可审批、企业迁移、注销办理、知识产权质押等领域高频事项32个入驻“云市窗”,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政务服务的创新与升级,推动更多市场监管行政许可事项“马上办”“掌上办”“就近办”等,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高效便捷的注册审批服务,打造让群众更加满意的“便利清流”。
(三)打响服务品牌,提升“高效办成一件事”新体验。借助“云市窗”数字技术,将信息变更一件事、开办餐饮店一件事、企业注销一件事等重点事项清单在“云市窗”在对外公示,办事群众通过“云市窗”平台可以办理查询下载服务事项清单、查找服务事项、办件进度查询、结果反馈等业务,为群众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全流程咨询、辅导和办理服务,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增强了群众办事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对群众线上线下评价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推动“云市窗”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好差评”结果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全面提升市监窗口服务质量。
三、取得成效
通过整合登记注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双随机检查、质量标准等市场监管业务事项,将传统实体市监窗口升级为“云”窗口,打造园区“云市窗”新阵地,构建园区企业监管新平台,园区内企业借助“云市窗”及时录入设备信息并上报施工告知、在线检验检测与申报,以便监管部门随时查阅,建立监管主体数据库,制定并公布双随机抽查计划,企业组织开展员工线上培训、考核,实现精准监管,以“云见面”模式让园区企业不出园区,即可直接办结市场监管服务事项,减少群众办事成本,有效解决企业、群众“来回跑、多头跑”和窗口忙闲不均、排队等候等问题,实现股室精准对接,靠前服务,提高了群众对市监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同时,以“云市窗·清易办”为平台,创建监管新模式,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务,切实把市场监管服务做实做细做精,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云市窗・清易办”措施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一是业务办理高效化。园区内80%的企业申请和92%的个体业务办理通过该平台进行相关登记许可手续,极大地提高了业务办理的集中度和便利性,审批时间大幅度压减,为企业和个体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经营主体的运营效率显著提高。二是服务质量优质化。“两跑事项”占比达100%,群众办事无需多次奔波,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同时,开展线上线下“好差评”,群众主动评价981件,满意率100%,服务质量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三是经营主体有增长。截至10月31日,全县共有经营主体17885户,新增各类经营主体1137户,其中新增企业249户,同比增长4.18%。“云市窗・清易办”的实施为清流辖区内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革命老区县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附件23
三明市尤溪县坚持“三色共绘”
擘画林权登记服务“新图景”
一、背景情况
三明市尤溪县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和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近年来,尤溪县深化“一网、一站、一次”改革,创新林权登记机制,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林权登记的“申请难”“注销难”“办理难”问题,实现林权服务从“能办”向“好办”的转变,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上下联通”,为林权登记服务夯底色
一方面,聚力向上联通。落实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要求,全面升级改造不动产登记系统,打通了与省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系统、省登记库、省地籍库等日常增量汇交接口,以及市数政中心开发的市汇聚平台等平台的端口,提升了互联互通水平。另一方面,聚力向下贯通。在西城、坂面、洋中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试行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夯实林权登记服务的基础,今年来,共计办理了林权登记业务587宗;将权籍查询系统逐步委托授权县林业规划队和乡镇林业站,累计为乡镇、村共享林权发证属性表66118条、林权宗地图21个。
(二)突出“一站服务”,为林权登记服务添暖色
一是做细导办服务。针对林权登记业务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在县政务中心不动产登记办事大厅设置林权登记专窗,开辟绿色通道,设立导办台,主动帮助指导办事群众表格填写、业务咨询等具体业务,细致耐心解答,增强了群众获得感。二是做实帮代办服务。依托乡镇林业站包村干部、村林业员为林农林权登记提供帮代办服务。今年来,全县共有79个村通过专业帮代办服务,实现林权注销及变更登记1101宗、面积13.04万亩,林权地籍调查1122宗、13.26万亩,首次登记1029宗、12.29万亩。三是做优远程服务。以洋中镇为试点,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远程“虚拟综窗”,将林权注销、转移等10项林权登记服务纳入“远程云帮办”服务范围,通过“远程云帮办”可视化政务服务平台,“屏对屏”“面对面”为乡镇群众答疑解惑、无缝对接、即时批件,今年10月份试行以来完成林权注销登记2宗、面积268亩。
(三)突出“一次办理”,为林权登记服务提成色
一是再造流程。围绕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服务,对林权首次、变更、转移、注销登记四个类型业务全面梳理,再造办理流程,采用流程图模式,明晰材料收集及业务受理、审核发证的过程,将林权首次登记受理时限缩短了15个工作日。二是容缺受理。对登记材料实施容缺受理,允许林农采用委托或邮寄的方式补充缺失材料及领证,并采取林地所有权单位、乡镇自然资源所见证委托和县公证处异地远程视频在线免费委托等方式办理林权登记业务,减轻林农登记负担。三是即时办理。通过高清影像图技术开展林权地籍调查,当事人可直接通过影像图指认确定界线,如因测绘精度等因素产生重叠,可由不动产登记中心直接调整界线,实现群众办理林权登记业务“最多跑一次”。
三、取得成效
(一)登记申请更便捷。2024年来全县共办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业务706宗、面积8.23万亩,林权申请人委托代理人办理林权登记业务90宗、面积1.11万亩。
(二)林权注销更高效。2024年来已办理443宗、6.44万亩林权注销登记,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51.07%;注销发放给村林场有限公司(村股份林场)的林权证105宗、1.55万亩;完成新审批采伐签署授权委托注销书32份、完成率100%。
(三)免费服务更惠民。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以来,完成林权地籍调查勘验面积27.9万亩、免收林权地籍调查勘验费达284.4万元、惠及2756户林农;累计完成林权登记7620宗、免收登记费182.5万元。
附件24
莆田市实施“四办一省”举措
持续提升电力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莆田市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聚焦“双满意、创一流”奋斗目标,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推出“供电+”联合供电服务模式,切实落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规范,实现高效和便捷的办电体验,提升客户办电便利度和获得感。
二、主要做法
(一)用电服务“主动办”
为破解企业用电申请滞后导致电网规划不衔接难题,强化与政府部门协同联动,率先促成市自然资源局共享土地出让信息,推动营销系统获取所有土地出让信息,提前对接用电需求,辅助电网超前规划,提供报装咨询服务。全力对接2024年省市重点服务项目、莆田市民营经济暨产业发展大会签约项目等,主动靠前服务,畅通重点项目办电“绿色通道”,将“让电等项目”理念摆在首位,做细做实“规划、地块、项目”三方面专人对接措施,实现办电提档加速。
(二)公共服务“联席办”
将供电服务不断深化融入政务服务体系,开展“不动产+用电联动过户”、“水电气讯”联合办理等业务。同时聚焦园区客户,推进水电气讯“一站受理、联合勘察”,莆田供电公司联动市行政服务中心,主动对接市水务集团、广电网络、旷远燃气等公司,创新水电气讯“云联勘”联合服务新模式并落地实施,实现工业园区项目“三同时”。
(三)充电服务“即时办”
为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充电桩“进小区难”的解决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莆田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动发布《莆田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居民住宅小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通道”试点的通知》,实施“一小区一证明”模式,由供电公司主动对接小区物业,实现充电桩用电报装收资集中提前获得物业“许可”。通过莆田市城市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信局、供电公司紧密配合,形成合力,破解困局,助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规范、流程更加优化。
(四)多项业务“一次办”
聚焦客户高频供电服务需求,优化业务流程,全面推广“过户+改类”、“过户+退费”、“销户+退费”、更名+增值税变更”、“分布式电源新装+低压居民增容”等6项电力联办业务,提升联办应用成效,实现资料一次提交、业务多项办理。通过手机APP、95598网站等线上渠道,公开电费电价、服务流程、作业标准、承诺时限等信息,提供配电网接入能力和容量情况查询等服务。推广“办电e助手”,为业扩工程客户提供“云端互动、实时响应”服务,接受客户从服务态度、服务时限、服务质量等多维度的监督评价。实行外线工程行政审批“一链办理”,贯通莆田市工改系统与电力营销系统的数据交互,实现行政部门审批结果即时反馈,让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腿。
(五)办电用电“更省钱”
实行160千瓦及以下的所有客户用电报装“零上门、零投资、零审批”服务,免费提供报装服务。2025年12月31日前,对实施两部制电价的污水处理企业、电动汽车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继续实施用电免收基本电费。提供“电e贷”、“电e票”等电力金融服务,支持资金周转有困难的民营企业客户,选择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结算电费,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三、取得成效
莆田市全面实施“四办一省”举措,建立“领导联百家龙头企业,干部进千家规上企业,员工入万家小微企业”走访机制,国网莆田供电公司截至目前累计走访调研客户1057户,其中龙头企业14户、规上企业100户、小微企业927户,解决客户问题诉求77个。完成13个小区“绿色通道”协议签订,开展水电气讯“云联勘”13项,服务2.2万客户“联动过户”,水电气联办152项,完成6项联办业务8719项。已利用“电e金服”平台累计帮助12家企业节约融资成本31.59万元。“三零”服务政策惠及2.8万户,节省客户投资14297万元。
附件25
莆田市创新“六办六服务”信用修复机制
深度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信用体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对于规范市场行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及有效防控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战略部署,特别是针对健全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修复机制要求,莆田市精准聚焦民企信用修复中的难点与痛点,积极响应,出台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该措施旨在通过建立健全权责明确、流程顺畅的“六办六服务”信用修复工作机制,为民营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服务,助力其快速恢复市场信誉,激发内在发展活力。
二、主要做法
(一)推行“线上办”,打造“可选式”服务。莆田市在实行线下“一窗受理”的基础上,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大力推行“免见面”线上信用修复。编制《莆田市市场监管局信用修复网上办操作指南》,以“数据跑路”替代传统纸质审查,帮助民企实现信用修复“零跑腿”,进一步拓宽信用修复渠道。
(二)推行“协同办”,打造“一站式”服务。莆田市推行信用修复“一站式”模式,企业仅需通过“惠民宝”平台提交一次申请,即可同步完成“信用中国”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双平台修复,实现一窗受理、数据共享、结果互认,有效解决了多头修复的问题。
(三)推行“快捷办”,打造“高效式”服务。遵循“依申请修复”和“谁认定、谁修复”的原则,莆田市对信用修复申请实现了即时受理、即时审查,并大幅缩短了办理时限,如经营异常名录、个体工商户经营异常状态信用修复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及行政处罚信息修复时限由15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显著提升了修复效率。
(四)推行“承诺办”,打造“容缺式”服务。在信用修复申请中,对于主要材料齐全但缺少部分可容缺材料的情况,莆田市探索实施“容缺+承诺”办理模式,允许企业在自愿申请、书面承诺的基础上先行修复,减少了企业往返次数,加快了修复进程。
(五)推行“审慎办”,打造“包容式”服务。针对企业年报中的一般性信息错误,如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网站及网店网址等,以及财务信息中小数点、单位、数据小范围偏差,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容错处理,允许企业申请信用修复,避免了因小错误而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情况,让民企感受到温度。
(六)推行“提醒办”,打造“前置式”服务。实施行政处罚“一处罚一告知”制度,即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同步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点对点、面对面告知民企最短公示期、修复途径、条件及所需材料,有效提升了民企的守信意识和修复意愿。
三、取得成效
通过上述优化举措的实施,莆田市在信用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信用修复效能显著提高。1—9月,全市列严列异企业信用修复操作率高达99.98%,实现了信用修复从“能办”到“好办”“快办”质的飞跃。二是民企信用风险有效降低。1—9月,莆田市市场监管系统发送信用预警短信40.95万条,发放《信用修复告知书》1438份,指导2.26万户经营主体成功实现信用修复,信用风险较高、信用风险高民企在全市民企中的占比分别环比下降0.41%和1.54%。三是民企困难问题有效解决。据不完全统计,莆田市市场监管系统今年已通过信用修复有效解决民企对公账号冻结、招投标受限、无法参与评先评优等各类问题1103个,实打实为民企纾困解难,服务民营经济稳定发展。
附件26
莆田市仙游县创新“执行诉求管理系统”
赋能涉企执行工作
一、背景情况
为解决分段集约、繁简分流的法院执行工作模式带来的“经办人难找”问题,莆田市仙游县成立执行服务中心,将当事人的诉求归口到执行服务中心集约一体化办理。在此基础上,执行服务中心自主研发上线“执行诉求管理系统”,推动形成诉求集中受理、集约办理、及时反馈、指挥协同、解纷一体的执行服务新格局,迈出了“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坚实一步,让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更加畅通无阻。
二、主要做法
(一)集约接待,执行诉求“一站式”受理
一站办理,精细服务。瞄准执行服务中心“一站式”的关键定位,由执行服务中心充当案件经办人,并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执行干警“坐诊”接待,线上线下答疑解惑、制定方案、交办反馈。多元渠道,统一受理。由执行服务中心窗口、执行热线、智慧执行APP和“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组成线上线下诉求受理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更大可能、更多范围、更加全面地当事人的执行诉求收集整合录入系统,实现执行诉求“线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体办”的服务目标。
(二)高效处置,诉求办理“闭环式”流转
精细分类,精准推送。一方面,当事人在系统提交时可以选择督促强制、查询查控等6大类19小类的诉求类型,系统自动设定诉求等级、明确办理要求和期限后推送办理,由此形成诉求收集、工单生成、流程推送、满意度回访的闭环流程。如新华社报道当事人许某杰申请车辆续封的诉求,系统将其标记为“紧急”等级,2小时内办理完毕,有效避免被执行人转移车辆财产的风险。归类分办,分级对接。另一方面,根据案情复杂程度和执行诉求内容,法院内部建立诉求分级对接机制和诉求快速办理机制,由执行服务中心干警、执行服务中心主任、局领导逐级对接诉求,实现差异性精准服务。
(三)有效沟通,执行流程“互动式”公开
实时推送,流程公开。对外,通过系统主动公开执行诉求办理流程,实时推送诉求流转和办理节点消息。当事人“足不出户”便可动态跟踪、实时催办执行事项。目前,系统累计推送执行事项受理通知、办理期限、办理进展等资讯19165条。博采众议,精进不休。对内,系统不但加强执行流程监管,开发当事人评价功能,通过态度、流程、方式、措施、程序等5个方面总结不满意情形,针对群众反映的具体不满意事项,“一项一策”制定整改方案,跟踪落实整改。
(四)聚势联动,执行效果“向前端”延伸
延伸职能,前端治理。对内出台《关于全流程推进当事人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的实施细则》,组建执前化解团队,强化执前督促,自执前化解团队成立以来,移送执前化解394件,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166件,化解率达42.13%,从源头推进执行案件减量增效。汇聚合力,解纷化险。对外加强部门联动,与司法局联合出台《关于化解涉民生执行案件的实施办法(试行)》,邀请公安、住建等15个部门入驻系统参与化解,为特约调解员和村居调解主任配置化解员账号,通过系统多元化解模块进行派和在线指导,让村民办理执行事项不必“出村”。如人民法院报报道仙游小陈人身损害赔偿的执行案件,便是由系统分流往当事人所在村居,由该村调解主任接手调解。自该机制运行以来,系统共委派涉民生小额案件419件,成功化解170件。
(五)智能辅助,执行质量“精准性”提升
智能透视,风险预警。系统自动锚定“多次来访、反馈差评、信访未结、扬言信访”等4类诉求事件,快速定位重点案件,透视执行流程风险。同时建立差评回访、风险维护、提级办理等制度,健全完善涉执信访风险预防机制。智能分析,科学决策。背靠数千条执行诉求的数据库,系统集成“执行诉求数据监控平台”,通过提取诉求数据,自动生成案访比、信访比、执行满意率等动态指标,通过数据碰撞、比对、分析,更加准确反映当前执行工作的宏观态势和走向。
三、取得成效
(一)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执行诉求管理系统方便了群众反映执行诉求,同时系统化地为每个来访群众制定精确方案,限期落实反馈,系统上线以来共受理诉求6393件,期限内办结率达99.78%,群众执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二)涉执信访风险进一步减少。执行诉求管理系统进一步健全完善涉执信访风险预防机制,截至目前,共筛选风险预警案件79件,已成功化解37件,2024年执行案访比同比下降5.87%,涉执信访案件存量得到减少。
(三)执行环境进一步改善。执行诉求数据的累积,为执行工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如今年来针对诉求案由中民间借贷等占比高的情况,开展集中行动4场次,拘传被执行人76人次,移送拒执线索8件。
附件27
南平市打造“三大平台”探索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南平市聚焦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坚持数据赋能、精准服务,打造零工市场、企业用工快招共享、大学生就业全链条信息服务等“三大平台”,不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着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精准度、便捷度和满意度。
二、主要做法
(一)创建零工市场平台,着力破解灵活就业群体、大龄人员“就业难”“保障难”问题
一是创新建设运营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市场运营、公益服务”模式,实行“统一科学选址、统一功能布局、统一运营标准、统一管理制度”,在10个县(市、区)全面建设标准化规范化零工市场,设立482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点,构建市县乡村(社区)四级联动的网格化“家门口”零工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创新求职招聘模式。开发“南平零工集市”线上小程序,设置“找工人”“找活干”和“我要政策”“我要培训”“我要维权”等模块,推出可视化“零工市场电子地图”“零工岗位电子地图”和视频面试功能,通过大数据比对,实现零工招聘求职“一键匹配”。三是创新权益保障模式。探索创新“零工保”,采用项目制按日定额参保方式,为零工人员赠送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招募劳动监察(仲裁)、工会、司法等维权人员60余名,以志愿服务形式开展劳动(服务)纠纷调解、法律宣传援助等常态化服务。
(二)构建用工快招共享平台,着力破解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问题
一是建好用工池,盘活人力资源。整合省级公共就业信息平台、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社保数据库、南平人才网、零工市场和抖音政务号等平台资源,分类建立求职人员、失业登记人员、社保暂停缴费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五类人员用工信息池,实行动态更新、滚动管理。二是用好信息化,精准匹配岗位。政府层面组建工作专班,实时通过“企呼我应”、南平人才网、零工市场等平台收集掌握企业用工需求,依托用工池,通过数字赋能精准匹配用工需求,将符合条件的求职人员信息点对点推送给企业,帮助企业快招易招。三是借助新媒体,开展直播带岗。打造全省首个政务直播带岗基地——“就业南平 才聚武夷”直播基地,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提供常态直播、专场直播、入企直播等线上直播带岗服务,让岗位“触屏可及”。今年以来,已为75家重点企业开展直播带岗145场,登记应聘5000余人。
(三)打造大学生全链条就业信息平台,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难择业”“慢就业”问题
一是建好“一个库”。即建立大学生信息数据库,每年归集大学生新生、离校未就业南平籍大学生、来南就业大学生等信息,并按学习地点推送给所在地才聚武夷联络处和引才志愿者(使者),常态化开展政策推介、岗位推送等对接服务。二是完善“一张网”。即完善升级南平人才网,拓展服务功能,加强机关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招聘信息和实习、见习岗位收集发布,持续打造成全市岗位最齐全、服务最专业、功能最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自网站优化以来,已有7260家企业注册,累计发布招聘岗位2.6万个,浏览量168万人次。三是办好“一个站”。即创办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站,实现10个县(市、区)、4所市属高校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岗位推介等各类服务。服务站成立以来,组织60多场“学子游家乡”“政策宣讲会”“创业分享会”等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吸引3000多名大学生参加。
三、取得成效
自2023年5月“三大平台”相继运营以来,南平市就业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位于全省前列,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长15.8%。全省零工市场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南平召开,帮助零工人员派单成功12.5万人次;用工快招共享平台归集2.91万条未就业人员信息,为800多家企业推送用工信息10万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4300余人;归集大学生信息10.8万名,围绕“入学有信息、在读有联络、实习有岗位、就业有着落、创业有支持、权益有保障”开展全链条服务,吸引4840名大学生留南返南就业创业。
附件28
南平市念好“三字诀”
推动浙闽赣皖省际跨区域信用互认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南平市抢抓四省边际城市跨区域信用战略协作新机遇,加强与衢州、黄山、上饶等毗邻地区信用信息跨区域互认,在交通运输、网信、人社、纳税、公安、医疗、教育、旅游等重点领域建立跨区域信用修复协作机制,着力破解毗邻地区企业信用修复中申请退回率高和多部门“跑章”的问题,有效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持续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二、主要做法
(一)“合”字打底,搭建省际跨区域信用协作架构。以“一体化”思维找准定位,推动南平、衢州、黄山、上饶信用修复从“单兵作战”到“体系联动”跨越,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互认。一是构建跨区域信用协作联盟。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联动、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推动四地签署《2024年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城市跨区域信用协作共建工作方案》,形成高位推动、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规范合作互助机制。梳理信息共享、网络文明、交通运输、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旅游等11个方面22项协作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失信被执行人治理、违规超速、企业破产重组注销、农民工工资欠薪整治等领域跨区域信用互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健康环境。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充分研究相关地方标准、公共信用信息共享范围、信用修复结果、行业信用评价监管结果、医保、社保、经营主体违法违规信息等数据调用,从涉及11个方面的部门中各抽取1名人员组成专业信用修复团队,为四地市企业提供全面信用修复服务。
(二)“实”字当先,夯实跨区域信息共享互认基础。以“一盘棋”举措内塑自身根基,逐步深化条块之间、部门之间、政企之间、政策之间等多个方面工作,提升南平市跨区域信用协作水平。一是夯实市场监管举措,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围绕公共资源交易、不动产登记、工程项目审批等领域推动34个市直部门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累计实施联合惩戒1910余次。进一步对系统现有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加强失信监管,将联合奖惩系统嵌入审批流程,目前已接入国家红、黑名单数据3545万条。二是夯实信用修复举措,助力失信企业“纠错复活”。落实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建立跨部门多平台“一次申请,同步修复”机制,并积极引导失信主体主动完成信用修复,帮助企业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截至目前,累计为全市各类企业完成信用修复3865起。三是夯实数据归集举措,推动信用信息融合应用。完成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三期建设,累计归集市、县两级284个部门法人公共信用信息4750万条、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4709万条。进一步规范“双公示”信息报送,提升“双公示”信息报送质量,累计归集“双公示”信息58万余条。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度,累计归集信用承诺信息145万余条,信用承诺数量与企业总量的比值达100%。四是夯实宣传推广举措,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依托“信用南平”网站,设立信用动态、红黑榜、联合奖惩、诚信建设万里行等信用信息栏目,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信用服务,累计发布各类信用信息3060余条。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6.14”信用关爱日等时间节点,深入各商超、学校、社区宣传消费维权、信用建设法律法规及各类信用征信知识,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氛围。
(三)“联”字赋能,构建跨区域信用共建共享新格局。以“一起拼”精神推动跨区域信用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围绕信用信息共享互认、守信联合激励应用场景创新、信用联动监管、跨区域信用宣传等加强交流合作,努力构建“信息共享、协查互助、疑难互商、协同推进”的工作新格局。一是搭建共享平台,实现异地交流“零距离”。搭建集信用动态交流、职能服务互通、信息共享于一体的“闽浙赣皖四地市跨区域协作联络群”,畅通四地市交流渠道,全面实现信用信息共知共享。同时,充分发挥四地市信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用领域媒体作用,强化信用宣传,全面提升省际跨区域信用联盟品牌。二是搭建交流平台,实现经验共享“促提升”。充分整合四地市各类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搭建“座谈交流+外出观摩”平台,强化协调联动、合力推动跨区域协作事项落地实施,四地市本地部门之间,以及各地市之间加强横向联动和纵向协调,切实保障协作事项工作推进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并抓好学习成果转化,探索推出“信用+融资”,依托归集共享的信用信息,建设南平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化平台,累计上线65款信用信贷产品;探索推出“信用+对台服务”,出台《南平市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工作方案》,推出“薪速汇”“台企贷”“台农贷”等对台专属金融产品,为台企更好发展提供金融助力,累计为在南台商台胞累计发放贷款1.9亿元。三是搭建修复平台,实现跨省协作“零障碍”。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系统,通过数据核验、调用以及微信群等模式为南平、上饶、衢州、黄山等地市的企业提供信用修复、合规证明开具等服务,增强企业跨域投资办事获得感。
三、取得成效
四省边际城市跨区域信用协作机制的建立以来,共享信用协作领域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为解决跨区域经营企业的信用监管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为四省边际城市信用监管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城市“跨省通”工作台已建立“信用协作”模块,并上线3项信用协作事项。四地市中院、网信、人社、交通等部门重点在失信被执行人治理、企业破产重组、网络文明、农民工工资欠薪整治、行政处罚修复等领域推动跨区域信用互助,不断增强各地跨区域信用协作服务效能。如江山市与浦城县利用四省边际城市信用协作机制,开展跨域协助查询物流企业行政处罚发票,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大对两地交通运输企业信用修复的指导服务,切实保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附件29
南平市邵武市创新“三链协同”机制
推动氟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氟新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5G等高科技领域,产品附加值高,因而,氟新材料产业被誉为“黄金产业”。近年来,邵武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邀请中国石油化工设计院、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在做强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完善保障链上协同发力,助推邵武氟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平台、做强产业链,集群成势“强引擎”。2024年4月,邵武市举办氟新材料产业发展交流会,邀请7位院士、百余名氟新材料领域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以“氟”为纽带,荟萃前沿理论,碰撞思维火花,为氟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聚势赋能。近年来,邵武市主动融入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布局,聚焦做精、做专、做透含氟产业链条,建立“链长+链主+专班+实体”工作机制,重点围绕氟聚合物、氟代烃、无机氟化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四大系列,瞄准头部企业、上市公司开展“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激活产业新动能,带动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延伸拓展。2023年,邵武金塘产业园区实现产值120亿元,邵武氟新材料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搭建桥梁、布局人才链,引才揽智“强动力”。邵武成立由付贤智、吕剑等院士专家组成的高质量发展顾问团,建设福大化学科研楼(邵武楼),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梳理,绘制产业链图谱,制定招商导则,以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推动点石成金。产业旺,离不开人才兴。邵武市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办+人才专班+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的四级人才工作架构,成立“高质量发展人才顾问团”等智库平台,深化打造“邵武英才”“才聚邵武”等机制品牌,搭建企业和人才互通交流的桥梁,发放各类人才专项经费1.87亿元,吸引包括26名博士在内的240余名高层次人才在邵就业创业,并将每年的9月13日设立为“人才日”。
(三)优化布局、完善保障链,要素直达“强服务”。邵武金塘产业园的智慧园区项目已初步进入验收阶段,包括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升级、应用支撑增补、基础设施建设、指挥中心增补及分中心建设,以及后端扩容和等保加固及密码建设等。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园区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助推企业实现“智改数转”。邵武经济开发区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环保导则的要求建设安环设施,集中供热、一体化智慧平台、应急救援中心、污水一企一管明管化等重点配套设施陆续建成投用。同时,邵武市以金塘产业园入选国家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为契机,对标D级园区标准,创新实施“166”机制(“1”即一体化平台;“6”即安全和环保“六位一体”),引进“双管家”(即聘请中靖尚成、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形成专业化监管互补模式,推动安全环保长治长效。
三、取得成效
邵武市已构建无机氟化物、含氟聚合物、ODS替代品、含氟精细化学品四条产业链,氟新材料全球20强企业中已有5家落户邵武,上市企业21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虹吸”效应。在建投产及关联企业已有55家,满产达效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0亿元,氟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当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附件30
龙岩市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
打造经营主体证照申办极简模式
一、背景情况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经营主体登记和食品经营许可审批等事项177项,受众面广。龙岩市紧紧围绕经营主体对市场监管审批事项“好办、快办”之关切,聚焦经营主体准入、准营、退出三大环节,深入推进营业执照与食品、药品经营许可证,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等48项市场监管审批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持续优化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整链式服务。先后印发了《推进“证照同办”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化“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证照同变”一件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证照并销”一件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为“一件事一次办”提供明确指导依据。
二、主要做法
(一)“一表申请”“一套材料”:化繁为简,极简申报
对申请新办的,整合营业执照与相关许可证(备案凭证)申请表格,对企业名称、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委托人等相同信息进行整合,无需重复填写,其它事项个性化申请内容作为附件,形成“一张表单”。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委托书及委托人身份证明等共性材料只需提交一份,对该事项由市场监管部门出具的办理结果不再作为提交材料。对申请变更、注销的,申请人仅需凭营业执照变更申请材料和相关许可证(备案凭证)原件即可一次性办理营业执照与相关许可证(备案凭证)变更或注销登记,无需提交相关许可证(备案凭证)的变更或注销申请表及相关变更或注销材料,做到“免交材料即办”。
(二)“一窗受理”“一窗通办”:提速增效,实现“最多跑一趟”
坚持“证随照办”原则,采取帮代办、网上办等方式,申请人向经营主体登记机关一并提出营业执照与相关许可证(备案凭证)申请,明确营业执照在哪办理、审批事项就在哪办理。对于许可证(备案凭证)审批机关与经营主体登记机关属同一层级的,受理人员对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予以受理;对于许可证(备案凭证)审批机关与经营主体登记机关跨不同层级的,登记机关受理人员及时做好申请材料内部流转工作,无需现场核查的当场核发、换发或注销相关许可证(备案凭证),需要现场核查的,一次性对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出具核查意见,缩短办事时限。申请人可到相应窗口领取相关证照,也可要求邮寄证照,实现“最多跑一趟”。此外,利用政务数字机器人智能获取需其它部门后置审批事项的办事指南,一次性告知申请人,确保办事群众办事“一次成”。
(三)“一套档案”:集成管理,方便经营主体查询
证照属同一市场监管部门的,将“证照同办”、“证照同变”、“证照并销”的一套材料及受理审批产生的文书形成“一套档案”归档,切实减轻窗口人员工作量。证照分属不同市场监管部门的,申请材料及受理审批产生的文书分别归档。归档后及时移交档案管理部门,方便经营主体后续查询。
三、取得成效
目前,全市已超过7.8万户经营主体享受到市场监管审批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带来的便利,经营者共减少填写表单10万余份,少提交材料10万余份,真正实现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利企便民。通过一次告知经营条件,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同步办理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有效避免“无证经营”和“准入不准营”的难点。同时有效解决了同部门之间“证照分散办、群众多趟跑”的问题。
附件31
龙岩市武平县强化信贷要素保障
建设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快车道”
一、背景情况
龙岩市武平县是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随着“武平林改”的持续深入,林权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进程加速,新型林业生产经营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日益提升,传统的征信技术手段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采集整合涉林信息成本高、效率低、银企(农)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日益突出,林农林企融资存在手续繁、办贷时间长、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截至2020年底,武平县涉林贷款约20亿元,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737笔2.31亿元,余额仅0.25亿元;在押林地面积6.5万亩,只占全县总林地面积的2%左右,亟需强化信贷要素保障,提升营商环境水平,构建新型林业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为推动涉林数据资源利用,促进林业金融改革创新,2021年初,人民银行龙岩市分行根据《福建省宁德市、龙岩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关于“运用新兴科技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有关要求,选择在武平县开展林业区块链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着力以新兴科技解决林业生产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2021年至2024年,武平县政府共投入212.8万元,分三期建设武平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重点突破传统金融信息整合难导致的成本高和效率低等瓶颈,着力解决林业金融服务包容性不充分的痛点和金融服务成本居高不下的难点。
二、主要做法
(一)推动多方数据有效链接。依托区块链平台在线操作功能,整合林业部门、不动产登记机构、评估机构、担保服务机构和征信机构等5家单位涉林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公共信用、林权、林权抵押、经营业务等数据信息,对林农100%建档,形成林业经营主体基本信用档案,实现信用评分评价、信用预警、智能风控等功能。与金融机构进行信用档案共享,着力解决信用数据“共享难”的问题。武平县完成了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3.0版建设,建成智慧林业掌中宝,基本实现林政数据“一中心”、林业决策“一张图”、林资林事“一掌管”、林长护林“一秒报”、林业服务“一键享”的服务事项,已完成29127本林权证电子化工作,依托区块链平台提供的服务,已实现林权信息查询、抵押、解押等3项在线操作功能,采集的林业经营主体各类区块链信息达47329条。
(二)推动主体数据横向贯通。区块链平台连接涉林经营主体、金融机构、不动产登记机构、征信机构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可使用手机或电脑登录操作,实现随时办理相关业务;平台与政务平台“i武平”手机版APP互联互通,通过“i武平”账号授权一键登录区块链平台。有融资需求的林农林企登录相关界面,填写相关贷款需求信息并提交,平台会及时将申请信息传送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和征信机构,不动产登记机构自动匹配申请者名下林权信息,征信机构核查申请者信用信息,形成动态信用档案,并反馈到链上,金融机构根据贷款申请信息及动态信用档案完成贷款审批,并在管理后台发起抵押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接收信息后进行抵押登记,并将登记结果反馈到链上。
(三)高效精准满足融资需求。区块链平台提供“菜单式”融资服务,目前14家金融机构可提供69款专属金融产品,除涉及传统的林权抵押类、惠林卡、兴林贷等优势特色信贷产品外,还上线了林花贷、林果贷、林茶贷、林菌贷、林蔬贷、林禽贷等系列专属信贷产品和林权未来收益权质押类信贷产品。平台采用“线上提交需求,平台撮合成交,线下签约放款”的运行模式,林农林企可一键提交融资需求,解决了过去林农办理贷款在银行、政府部门、村委会等地“来回跑”的问题,实现了林农林企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的快速对接。林农林企可根据报价情况自主选择金融机构对接办理,林农林企与金融机构具有充分的议价空间,形成价格公平、交易平等的服务竞争机制,降低林权交易成本。
三、取得成效
(一)化解“手续繁”问题,提升经营主体融资满意度。区块链平台提升了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信息透明度,提高了经营主体的议价能力,通过比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充分竞争,经营主体办贷时间由之前的15—30天压缩到现在的1—2天,贷款利率较使用平台之前降低了30个基点左右,在推动解决经营主体融资贵、办贷时间长等问题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化解“贷款难”问题,提高金融机构放贷效率。依托征信机构独特的征信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能力,入驻区块链平台的金融机构在融资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可及时掌握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实现贷前、贷中、贷后风险监控,既可精准掌握潜在客户的融资需求,又降低了风控成本和不良贷款率,林权抵押贷款较平台使用之前增加了85%左右。
(三)化解“融资贵”问题,提升政务服务的精准度。政府部门通过区块链平台,可对区域内融资申请、放贷情况等进行统一监管,可积极化解相关金融风险。同时,通过区块链平台,可促进政企、银企信息对接,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引导林权抵押贷款利率持续下降。武平县农村信用联社涉林贷款年化利率由原来的7.52%调整为6%,利率总体下降152个基点,累计为林农节约融资成本380余万元。
目前,龙岩市已印发《龙岩市全面推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构建由“一云柜、一平台、N入口”(1个全市林业经营主体“数据云柜”、1个市级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总平台”、N个区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入口)组成的全市林业金融服务平台体系,实现区块链平台的全市运营。截至2024年11月底,林业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放款5227笔,11.92亿元。其中,武平县平台累计放款8.38亿元,上杭县平台累计放款1.74亿元,长汀县平台累计放款1.79亿元。极大保障了全市林业发展的金融供给,提升全市营商环境的“融资支持”水平。
附件32
宁德市创建“益企宁德”一站式企业服务体系
实现涉企问题联动处置闭环管理
一、背景情况
提升企业服务品质,有效回应企业诉求,是优化营商环境激活经营主体活力的关键。现阶段,企业诉求面临多头反映、梗阻问题“谁来办理”,不同部门职能交叉、边界模糊的复杂问题“谁来牵头”,行业性、共性问题“怎么一揽子解决”等难题。为突破瓶颈,宁德市全面升级“宁德服务”,打造“益企宁德”企业服务线上平台,设置“诉求归集”“线上分办”“分级调度”“企业评价”“分析研判”五个板块,全方位构建具有宁德特色的“一站式”企业服务体系,实现涉企问题联动处置、闭环管理。
二、主要做法
(一)建设“益企宁德”企业服务平台,为涉企问题联动处置、闭环管理奠定基础。作为“一站式”服务企业工作的核心枢纽,平台连接市、县两级398个部门,形成服务企业“一盘棋”格局,从诉求收集、办理反馈、分析研判三个环节推进企业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企业有所呼,政府必回应”的服务预期。
(二)“收集”环节,畅通多元化政企沟通渠道,全量归集企业诉求。一是开通“2712345”企业服务热线,完善“i宁德”APP企业写信功能,畅通经营主体诉求自主申报渠道。二是工商联、企联锁定商会及会员企业,工信局、商务局等部门锁定各个园区,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企业一线,面对面倾听企业声音。三是发改委定期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举办“行业企业季谈会”,组织政府部门、企业家代表、行业协会代表、商会代表等面对面探讨促进行业发展提升举措。上述收集的诉求属于个性问题的,进入“益企宁德”企业服务平台分流办理,属于共性问题的,及时梳理形成行业企业诉求分析专报,报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三)“办理”环节,分类分级处理,推动问题化解。一是针对“职能交叉、边界模糊”的复杂事项,创新实施部门“牵头办理”机制。设置项目建设、融资服务、税务服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人才用工服务、政务服务九个分组,分别由市住建局、宁德金融监管分局、税务局、司法局、科技局、商务局、交通运输局、人社局、行管委九个部门牵头,会同其他市直单位、县(市、区)人民政府解决企业反映的各类诉求。二是建立服务企业部门联席会商机制,提高部门协作力度,合力解决跨层级、跨部门的复杂问题。联席会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处理。三是强化监督,平台设立“企业评价”板块,企业评价“不满意”的办件,可进一步提出异议或关联诉求,重新启动办理程序。对无故逾期或企业对办件多次评价不满意的部门工作移交市政府督查室提级督办,对存在不作为、慢作为问题线索移交市效能办调查处置,确保涉企问题办理实效。
(四)“分析”环节,强化数据分析,解决“一揽子”问题。一是强化企业诉求数据应用,平台向各行业主管部门定期推送企业诉求响应数据,加强与民营经济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有机衔接。二是推进行业发展专题研究,行业主管部门聚焦行业企业诉求,会同行业商协会找准本市本行业企业发展的堵点卡点痛点,并从制度、政策、规划、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提出系统性解决的意见建议,形成主动治理标本兼治的政策方法“工具箱”。三是加强问题研判,聚焦经营主体诉求多发、满意率低、办理成效不明显的共性问题,对苗头性、典型性问题集中研判,动态调整“宁德服务”任务清单,前移破解关口,“一揽子”解决问题。
三、取得成效
“益企宁德”企业“一站式”服务机制于2024年6月建立运行,截至10月31日,通过各种渠道共收集并流转办理企业诉求95件(含咨询52件、求助25件、建议15件、投诉3件),涉及人才支持及培训提升,政务服务办理优化提升,基础设施完善,资金支持及费用减免等多方面事项。目前,全部诉求均得到了及时办理反馈,评价满意率100%。今年以来,组织召开水产、旅游两个行业的企业座谈会,与会代表围绕行业现状和发展瓶颈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破解水产行业从育种育苗到产品销售全链条中的难点和旅游行业从项目开发到运营服务各环节的堵点,有效回应企业诉求,形成企业诉求分析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下一步,拟梳理一批针对性的提升举措,列入2025年“宁德服务”事项清单,解决“一揽子”问题。
附件33
宁德市屏南县创新推出“工料法”管理模式
助力提升古村创业投资环境建设
一、背景情况
宁德市屏南县拥有25个中国传统村落、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也是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县。近年来,针对村级小型项目建设流程多、费用高、变量大、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以优化古村营商环境为抓手,探索实行“工料法”推进村级项目建设,简化了设计、预算、财审、招投标等环节,节省了大量设计费、措施费、规费、税金等,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吸引集聚各类人才驻村创业,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主要做法
(一)多方监管,健全机制。“工料法”配套制定了村镇财务核算办法,票据使用办法,民居收储、修缮及出租框架协议等,在细化本地的小型工程建设规范之外,对接了国家治理关于审计、纪检监察、文化保护、市场交易等要求,与“工料法”共同组成了一整套从物业收储、修缮、租赁、经营到回收的制度。在财务管理方面,针对材料采购、材料用工管理等不同流程进行分类管理、细化监督;在项目监管方面,从村务监督小组审核、阳光村务平台公布、村账乡管、“三签字一审批一审核”制度等四大机制方面,健全乡、村、民三级监督体系;在安全生产方面,努力进行培训、监督与责任落地,并由村委会为项目缴纳团体意外保险。
(二)投工投劳,传承技艺。采用“工料法”能够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村级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更好发挥村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用工本地化,让一些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留了下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聘请老工匠、老艺人、老专家定期开展传统建筑工匠技能、建造技艺培训,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培训认定农村工匠246人。组建了5支以传统工匠为主共100多人的具有屏南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修缮队伍,完成古建筑修缮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500多处。
(三)搭建平台,筑巢引凤。积极推行“工料法”管理模式,把古村打造成有新意有保障的创新创业平台,广泛吸引社会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创新创业。一是让各类人才“想来”。支持文创专家对古村文物和老屋进行修缮改造,建成了一批公益艺术教学中心、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让古村融入新理念新元素。二是让各类人才“留得住”。在全省率先为“吸引”“迁移”的人才发放居住证,使之成为“新村民”,享受当地医保、社保等待遇;积极引进10名外来支教老师驻村支教、复办村小,解决他们关心的子女教育入学问题。对长期驻创、产生带动效应的,给予1—3年租金补助或房租补贴。三是让各类人才“放心得下”。推行老屋“认租15年”运作机制,创建“以村委会为中介分别与屋主和‘新村民’签订租赁合同,由‘新村民’出资、村委会代为修缮”的投融资模式,县级层面出台小额工程招投标、村账乡管等管理办法,确保修缮租赁方便、资金合理规范。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技艺传承、老屋保护、就业增收、舒适宜居“四赢”局面。
三、取得成效
屏南县通过创新机制赋能,持续优化古村营商环境,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一是简化流程,节约费用。通过“工料法”,每个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3—4个月,节省资金超过20%,并达成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就业增收、传统技艺传承的多赢。“工料法”被审计署誉为“基层创新典型经验做法”,央视CCTV—17《振兴路上》对之进行报道,并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关于完善乡村建设项目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问题研讨座谈会”作典型发言。二是古屋重获新生。完成双溪、龙潭、四坪、漈下、厦地等古村老屋修缮改造400多幢,让颓废老屋化为乡村党校(龙潭村党校暨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和公益艺术教学中心、四平戏博物馆、美术馆和音乐、写作、电影、咖啡等50多个艺术、文化共享空间。三是产业焕发活力。催生生态农业、文创旅游、民宿、电影拍摄、旅居养生、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品牌已吸引国内外艺术爱好者3万多人来屏学习体验。2023年龙潭片区交出20万辆车次、破百万游客、2亿元旅游创收的成绩单。四是村民集体共赢。2023年文创片区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000元以上。熙岭乡龙潭村吸引300多名在外优秀人才“回流”创业就业,一批致富带头人,带动近百名党员群众发展民宿、文创、酿酒、水果等产业,产值达6000多万元,实现村集体与群众“双增收”。
附件34
画好“同心圆”护航融合路
平潭综合实验区构建涉台公共法律服务圈
一、背景情况
平潭综合实验区立足对台前沿区位优势,聚焦融合发展所需、台胞台企所盼,通过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延伸法律服务半径,优化法律服务模式,为在岚台胞台企提供多元法治需求解决路径,以坚实法治保障护航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找准落点、延伸半径,打造涉台法律服务立体化阵地
一是落地“一站式”服务平台。依托实验区台胞台企服务大厅,设立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通过一个窗口综合受理涉台仲裁、调解、咨询、法援、公证等事项,实现台胞台企“进一扇门、办一件事”。中心设立以来,已累计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超90余件。二是铺设“零距离”服务网点。在台湾创业园、台商协会、对台小额贸易市场等台胞台企集聚区,成立4个涉台调委会,满足台胞台企就近法律服务需求;在南岛语族基地建立“蒲公英”普法培训基地,邀请台湾律师、仲裁员参与“蒲公英”志愿者培训、海峡仲裁法律论坛等活动,在座谈交流、深入研讨中增进法治认同,凝聚更多共识。三是搭建“互动式”交流渠道。持续擦亮海峡两岸仲裁中心金字招牌,加快建设全国唯一主要处理两岸经贸争议的重要平台和两岸仲裁首选地。推动入驻中央法务区福州片区,在平潭台商协会、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分别设立仲裁法律服务站,与厦门海沧法院共建涉台纠纷解决协同机制,与福州大学法学院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与宁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宁德市贸促会共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先后在省内多地举办仲裁讲堂、研讨交流等活动30余场,有效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培育涉台法律服务多元化队伍
一是聚合多元普法力量。创新打造“海峡两岸蒲公英”志愿者对台普法模式,吸纳“三官一律”、台胞法律工作者等30余名,组建一支要素丰富、能力专业的海峡两岸“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向在岚台胞台企开展普法活动,2023年“海峡两岸蒲公英”对台普法模式获评福建省“蒲公英”普法创新案例。二是聚合专业服务阵容。做好“以台胞服务台胞”文章,聘请10余名台胞调解员,依托台胞调解员“身份+乡情”优势,提升台胞对调解的认同感,成功化解42起涉台纠纷。邀请8名资深律师加入涉台服务团队,主动参与“法治体检”。三是聚合“独特”仲裁要素。充分放大全国唯一化解两岸经贸争议的国家级仲裁机构——海峡两岸仲裁中心坐落平潭的地缘优势,发挥25名台胞仲裁员与台湾地区有关规定查明协同机制作用,提供专业权威的查明服务与灵活高效的商事解纷服务。
(三)聚焦需求、倾情服务,提升涉台法律服务便捷化水平
一是开展涉台公证核验比对业务。积极争取省司法厅支持和省公证协会授权,开通台湾公证书远程验核比对业务,有效解决台湾公证书核验难、周期长、路程远等难题。2022年以来,共为在岚台胞办理公证业务284件,办理涉台公证验核比对4件,化解涉台矛盾纠纷58起。二是开通涉台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全省首创就医台胞公证“代办服务”,全力保障台胞就医回台申领医疗补助,设立就医台胞公证“代办窗口”,实现台胞“零跑腿”,已受理4名台胞医疗公证服务。加强与婚姻登记部门的衔接配合,台胞婚姻登记直接采认婚姻登记核实结果,已受理涉台婚姻公证业务9件。开通涉台法律援助快速通道,将台胞台企申请需要的法律援助经济困难证明转变为主动承诺,有效缓解台胞台企法律援助“申请难”问题。三是深化“法惠台企”服务举措。结合“企话岚图”等活动,建立台企常态化联系服务制度,推动涉企帮扶由“撒网式”向“精准式”转变,为台企提供一对一“法治体检”,为40余家台企和台胞个体工商户审查合同33份,提出建设性法律意见83条,成功解决合同纠纷、劳务纠纷6起。
三、取得成效
通过打造“一站式”涉台法律服务中心、组建“海峡两岸蒲公英”志愿者普法队伍、助力海峡两岸仲裁中心发展壮大等举措,推动涉台法律服务由零星分散向集成高效转变,实现了涉台法律服务的全面覆盖与高效便捷,不断增强台胞台企获得感与满意度。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事项超90余件;为40余家台企和台胞个体工商户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提出建设性法律意见83条,成功解决合同纠纷、劳务纠纷6起。同时,依托海峡两岸仲裁中心的专业优势,受理涉台仲裁案件11件,涉及标的金额近1亿元,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附件35
平潭综合实验区简化台企投资项目审批程序
推进台商投资服务便利化
一、背景情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充分发挥实验区“因台而设、因台而特”优势和先行先试作用,平潭综合实验区简化台企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推进台商投资服务便利化。
二、主要做法
(一)实行台商台企在平潭投资审批备案一体化管理。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外商(含台商)的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在投资体制综合改革创新“四个一”的基础上,依托区综合审批平台,建立投融资项目全流程审批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全过程监管的系统集成,开发档案电子化系统,出台《平潭综合实验区工程建设审批领域审批监管执法信息联动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综合审批平台的服务,管理、监管等三大功能,实现了线上备案、审批一体化。
(二)实行台商投资项目全过程帮办代办服务。推行台商投资全链条“一口对接”机制,依托实验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对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为多样化、差异化的台商提供精准化服务。打造定制服务,针对不同类别企业定制特色服务的“一件事”套餐,打造更贴近台企建设需求的定制服务;配备专属服务专员,对台企开展一对一的专员专属服务并实施全过程帮办,解决台企业在工程建设项目申报上因地域及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不适感;推行全过程咨询服务,组建台企服务专班,指导台企在工程建设审批过程中碰到的各类问题。
(三)实行台商投资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出台台商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对清单内的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可分为全信任审批、非核心要件式信任审批及要件后补式信任审批),结合台商台企的信用情况,对告知审批事项目录内的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审批,同时将审批决定、信任审批告知承诺书纳入一项目一档案,抄送区相关监管部门纳入监管,并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公示,研究扩大承诺制备案的审批服务事项范围,从25项扩大到32项,进一步提高台企投资便利度。
(四)实行项目审批“两备案一批文”。项目审批从取得用地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实行“两备案一批文”,即社会投资项目备案、建造许可批文、竣工验收备案。优化审批环节和事项,将工程建设许可和施工许可合并为建造许可,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可直接采信第三方检测报告,加强台商投资项目用地要素保障,对结构简单且设计方案深度达到施工图深度的工业项目,实行“交地即拿证”“交地即开工”。发布简体字和繁体字版的《台商投资服务指引》和《台商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将审批流程由“四阶段”简化为“三阶段”,主流程事项承诺时限从原来的20个工作日减少为10个工作日,进一步推动审批服务提速增效,便利台商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在岚落地。
(五)建立工程项目审批施工图“图审”“双院审”“免审”三级机制。为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通知》(建办〔2023〕48号)要求,依据《关于推进台商投资服务便利化的若干措施》,印发《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查分类管理“三级”机制管理办法》,明确列出施工图需采取“图审”“双院审”(即与台湾资质同等或高于的大陆设计院可替代未在图审库存档的台湾设计团队进行施工图审查)或“可免于图审”三种项目类型,实行施工图联合审查清单化管理,将免于图审的范围向规模较小项目、临时性工程、绿化工程等类型延伸拓展,加快项目落地。通过优化清单,重点扩大和优化免于施工图审查的范围,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三、取得成效。
目前,平潭综合实验区以“制度创新+科技保障”,通过平潭投资审批备案一体化管理,完成博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一期、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等台商投资项目备案17宗,均指派专人进行一对一靠前指导服务。坚持从台胞台企感受出发真正“办好一件事”,定制台商投资项目“一件事”套餐12类,“台胞投资项目服务专班”及专属服务专员咨询、指导台胞申报共计42次,其中涉及企业投资专案备案等关键审批事项。找准“创新性”与“合法性”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出台台商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公示台商项目11个,增加7项承诺制备案的审批服务事项;发放纸质版、电子版简繁双体字版的《台商投资服务指引》和《台商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共计27册。
各设区市发改委:
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聚焦经营主体关切,用改革的办法解决营商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经营主体办事便利度、满意率和获得感不断提升。省发改委定期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现推出2024年第三批共35个典型经验做法,请结合工作实际,组织互相学习借鉴,对条件成熟的改革经验及时组织复制推广,对标一流、争创一流,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附件:1.“福建易企办”强化要素保障功能 全方位服务“三商联动”
2.福建省数据管理局推动构建数据资源体系 加快培育数据市场
3.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知识产权助力民营经济 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4.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效开办餐饮店“一件事”
5.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聚焦六个关键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6.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 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7.福建省税务局强化“信用+管理+服务”闭环管理模式 推动涉税专业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8.莆田海关持续深化海关税款担保改革 助力外贸企业“轻装上阵”
9.福州市全面推广施工许可“一件事”办理新模式
10.福州市加快推进“无证明城市”试点建设
11.数字供水建设助力福州供水管理能力提升
12.厦门市出台全国首部涉港跨境破产司法协作指引服务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13.厦门市强化金融要素保障 赋能两岸融合发展
14.厦门市翔安区创新“四个三”机制 推动重点产业链群高质量发展
15.漳州市打造企业知识产权“益企证+益企维” 破解跨区域知识产权维权难问题
16.漳州市实现“两地点对点”向“多地共合作” 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取得显著成效
17.漳州市漳浦县三力驱动打造“石化枫桥”
18.泉州市盘活存量优化配置 推动国土空间资源高效利用
19.泉州市创新“企电保”6+1服务 精准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泉州市泉港区构建“人才银行”服务生态 打造人才引育新模式
21.泉州市石狮市构建“产业供给链+司法服务链”融合模式 厚植“丝路商贸”营商环境法治沃土
22.三明市清流县推行“云市窗·清易办”数字赋能提升市监服务质效
23.三明市尤溪县坚持“三色共绘” 擘画林权登记服务“新图景”
24.莆田市实施“四办一省”举措 持续提升电力营商环境
25.莆田市创新“六办六服务”信用修复机制 深度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6.莆田市仙游县创新“执行诉求管理系统” 赋能涉企执行工作
27.南平市打造“三大平台”探索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
28.南平市念好“三字诀” 推动浙闽赣皖省际跨区域信用互认
29.南平市邵武市创新“三链协同”机制 推动氟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30.龙岩市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 打造经营主体证照申办极简模式
31.龙岩市武平县强化信贷要素保障 建设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快车道”
32.宁德市创建“益企宁德”一站式企业服务体系 实现涉企问题联动处置闭环管理
33.宁德市屏南县创新推出“工料法”管理模式 助力提升古村创业投资环境建设
34.画好“同心圆”护航融合路 平潭综合实验区构建涉台公共法律服务圈
35.平潭综合实验区简化台企投资项目审批程序 推进台商投资服务便利化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12月13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福建易企办”强化要素保障功能
全方位服务“三商联动”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开展数字化营商环境探索,以信息化为支撑,聚焦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着力打造能办事、好办事、办成事的“便利福建”,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今年1月,由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设的数字营商涉企服务专区—“福建易企办”正式上线。“福建易企办”面向全省经营主体,整合各类涉企服务资源,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建设创新场景应用,打造移动涉企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键办、一网查、一站贷、免证办”的无纸化掌上服务,全方位服务营商—招商—经商“三商联动”。
二、主要做法
(一)助力融资“一站贷”
在“金融”服务领域,“福建易企办”优化融资平台服务架构,打造省级企业融资平台总门户,重点围绕“个性服务、共享服务、精准服务”提升企业金融服务,通过政务数据和金融要素资源结合,推进“政务+金融”融合发展模式,深化企业精准风险画像、结合信用信息共享,实现银、政、企、担保公司等多方对接。为企业客户提供信息采集、信用评价、融资对接等一站式一体化智能金融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政务信用信息支持,为企业和银行搭建互动平台。
(二)招才引智“一掌通”
在“人才”服务领域,“福建易企办”以简化人才招聘流程,降低企业用人成本为服务宗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信息平台,汇聚各类优质人才资源,以“人才画像”匹配企业人才需求,创建一个高效的人才引进环境。在此基础上,“福建易企办”充分发挥省市利企人才政策,汇集各部门人才引进和培训计划、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活动,帮助企业获得高素质的人才。
(三)数字能力“全触达”
“法人数字空间”依托数字政府政务大数据中心,全面联通人口库、法人库、社会信用库、电子证照库等基础数据库,支持企业数据、电子证照等信息共享互认。“免证‘码上办’”支持企业线上授权管理,线下亮码办事。企业经办人经法定代表人授权后,在政务大厅服务窗口出示“企业码”即可免证办事,简化信息填报和材料提交流程,免验实体证照,“一事一授权”,让“企业码”成为企业办事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当前,基于“企业码”的“免证办”已在南平试点应用,后续将尽快在全省推广,让更多企业和群众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
(四)涉企事项“一键办”
打造“我要办事”板块,梳理省、市、县(区)涉企服务事项4000多项,全量接入各部门的服务事项,提供涉企政务服务与公共服务,覆盖企业开办、纳税缴费、工程建设、知识产权、金融信贷、商务贸易等各类业务。构建地市特色专区,集成地市特色涉企服务117项,建设优质应用70项。
(五)惠企政策“一网查”
汇聚省、市、县(区)惠企政策,依托数据共享优势,为企业提供政策查询、解读、咨询、申报全流程服务,精准推送惠企政策。汇聚全省招商要素资源,提供找项目、查企业、选载体、看资讯等招商服务,助力企业拓展商机、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优化招商平台、供需平台、企业经营助手等服务,提供一站式营商服务。
三、取得成效
“福建易企办”集全省涉企服务,打造统一平台、统一服务入口、统一服务体验、统一用户体系;汇聚1.26亿条企业数据,构建企业权威画像,为政策匹配、供需对接、融资贷款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服务;提供创业担保贷、技改项目贷等金融产品968项,打造“对台金融服务区”“福茶金融专区”等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专区;结合我省“六四五”产业体系,创建基于“特定行业”的人才服务专区,大力推进产学研对接,以产业需求核心,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覆盖“高效办成一件事”40余个领域;推荐惠企政策9200余条,实现政策精准匹配近4万次。“福建易企办”通过“金融、人才、数据”等要素赋能,构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全统一、省—市—区涉企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通过打造以“营商—招商—经商”三商融合于一体综合涉企服务平台,助力全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附件2
福建省数据管理局推动构建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培育数据市场
一、背景情况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福建省一以贯之推进数字福建建设,深入推动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加快积极培育数据市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助力优化数字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营造数据市场良好环境。
一是强化法制保障。出台《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从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发展应用、数据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促进数据健康发展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地方法规层面构建起全省数据资源管理制度框架。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实施《福建省政务数据管理办法》《福建省政务数据共享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政务数据汇聚共享服务内容及具体实施操作。出台《福建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安全保障机制等。
三是完善标准规范。持续推动全省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完善数据目录编制、数据采集、数据汇聚、数据质量评价、分级分类等配套技术规范。研究制定数据交易管理规则、数据交易合规指南等标准规范,进一步规范数据交易合规流程中各类主体的责任边界、操作指引等。
(二)打造数据资源底座,夯实数据市场基础设施
一是建成汇聚共享平台。建成省市两级“1+10”的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建立全省公共数据资源汇聚共享的统一通道和全省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目前平台已登记全省16万多项数据资源目录,完成全省2000余个政务信息系统的接入,基本实现全省政务信息系统的“应接尽接”、公共数据的“应汇尽汇”。
二是建成统一开放平台。建成全省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并遵循应开放尽开放、便民便企原则向社会提供数据开放服务。截至目前,目前平台建立了26个主题数据开放专区,面向社会发布近4.5万个开放数据目录,9万多个数据接口。
三是建成开发服务平台。建成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采取“原始数据不出平台、结果数据不可逆算,可用不可见”方式,向企业提供实时查询、批量挖掘两种类型公共数据开发服务,开发利用全省全目录、全口径的公共数据资源。
四是建成数据交易平台。建成省大数据交易平台,开发数据确权登记、交易撮合、合同备案、交易监管等数据全流程交易功能,创新性探索“可连可托管、可控可计量、可用不可见”交易流通支撑模式。目前平台已上线数据产品1000多款,涵盖金融、气象、电力、农业等13个重点行业。
(三)畅通数据资源循环,构建数据市场生态体系
一是深化数据共享应用。建立一次汇聚、政务部门多方共享的模式,开展常态化的数据共享申请、授权、对接、应用,满足全省跨部门、跨层级和跨区域数据应用需求。目前,省汇聚共享平台日均批量交换数据1.5亿多条,日均提供在线查询/核验约500万次。
二是推动数据分级开发。在全国首次立法明确公共数据资源实行分级开发模式,组建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公司,承担全省公共数据资源一级开发任务,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合规流通使用。目前依托省统一开放平台和开发服务平台开发了200多个公共数据应用场景,服务覆盖100多万个人和15000多家企业。
三是推进数据交易流通。聚焦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数据要素流通业务,推动优质数据产品孵化和场景落地,目前福建大数据交易所入驻数据商600多家,交易金额超30亿元。印发了《福建省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的若干措施》,对数据要素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支持行业数据平台做大。
四是强化数据安全治理。完善分级开发数据安全保障制度,建立数据管理部门和数据主体“双向授权”的数据使用机制。建立流量监控、态势感知、漏洞扫描、入侵监测、日志审计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定期开展安全评测、网络攻防演练和应急处置演练等。
(四)深化数据资源应用,推动数据市场创新发展
一是赋能政府决策科学化。福建省经济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监测与绩效管理平台,共享使用570项数据资源、170万多条数据,展现5000多个经济社会运行监测指标;福建省营商环境监测督导平台,共享使用5.2亿条数据,构建全量化指标体系,动态反映营商环境现状。
二是赋能政务服务便利化。组织实施“政务服务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健全完善“一人一档、一企一档”对象数据库,支撑各地各部门办事过程中相关信息“一次生成、多方复用,一库管理、互认共享”,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是赋能社会治理精准化。莆田市围绕“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建成基层治理大数据云平台,共享安全隐患、信访维稳、两违治理、民生服务等十大专题1.4亿条社会治理信息至网格,基本实现“一屏统览、一网通管”。
四是赋能企业服务便捷化。省“金服云”平台调用工商、市场监管、税务、社保、司法等多维度涉企数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目前已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3万多笔,融资金额超过4500亿元。
附件3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知识产权助力
民营经济 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背景情况
今年以来,福建围绕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登记服务、运用转化等方面,深入实施“数字金融”应用计划,突出重点行业、企业引领作用,持续提升试点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截至2024年11月22日,登记平台共受理各类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1537件,审查公示并核准登记1242件;已达成数据知识产权融资授信意向20亿元,实现发放中小微企业“数字金融”信用贷款342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夯实理论基础,不断强化制度建设
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保护和运用”明确写入《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送审稿),该条例已列入省政府2024年地方性法规提请审议项目;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重视,推动将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纳入《福建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福建省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总体方案》“福建省自贸区第七批改革试点创新经验”,并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列入福建省人民政府重点工作和《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近期举措》;制定《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据知识产权审查规程》和《福建省关于加强数据知识产权金融应用工作的实施方案》,持续扩大试点影响面,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增效。
(二)着力重点领域,深度挖掘试点价值
结合福州长乐区试点成效,以泉州晋江纺织工业园为第二批试点,实施数据知识产权工业互联网领域“数字金融”二期应用计划,构建企业、登记平台、银行三方金融服务模型;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需求,完善登记审查规则,以关键数据集合加算法规则为核心,强化对不同算法规则下形成的衍生数据及近似数据集合进行登记,形成“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矩阵”,增强其作为银行经营情况评定依据的效力;以5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维中心为依托,分区域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推进会,遴选优秀业务骨干参与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组织全省数据知识产权审查员培训,以提升登记实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三)紧贴产业实际,拓宽保护运用场景
针对生态环保、新能源、母婴用品、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行业的实际需求,加强服务指导,深度挖掘数据知识产权产业化价值,形成“新能源电动充电运营管理”、“城市旅游销售动态模型”、“全国婴童护理用品市场营销创新路径分析”、“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和管道检测分析结果”、“海产品价格指数分析与预测数据模型”等典型案例,持续扩大试点影响面,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我省颁布的“碳排放数据分析监测”证书,是全国生态环境系统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充分体现碳排放数据领域的创新突破和数字技术融合应用的积极探索,为福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功效。我省赋能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花边设计图及设备实时日产量衍生数据”,获2024年全国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十大典型案例。
附件4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高效开办餐饮店“一件事”
一、背景情况
消费升级促使餐饮市场持续繁荣,新的餐饮企业不断涌现,对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激发市场活力,吸引更多投资进入餐饮行业,提升餐饮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政府需要通过优化办理流程、整合资源等方式,实现餐饮一件事的高效办理。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精神和省政府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前期在厦门市、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试点的“一业一证”工作,进一步推动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在全省范围内高效办理,持续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度。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整合了市场监管、住建、消防等部门的审批和服务事项,通过部门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并联审批等方式,推动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涉及的“企业营业执照信息核验”“食品经营许可”“户外招牌设施设置规范管理”和“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4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办理。
二、主要做法
(一)推进审批事项“减材料、减环节”。梳理整合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相关业务,以“一次采集、多方复用”为原则,进行材料去重、表单整合、条件合并、流程再造,形成标准化办事指南,统一提交材料和申请表格。通过省集成化办理平台对接福建省市场监管智慧应用一体化平台,实现营业执照信息核验,支持经营主体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信息的共享和自动回填,减少申报填写信息,提升线上办理便利度。
(二)实现多部门业务自由组合集成办理。依托省集成化平台建设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线上专区,打通福建省市场监管智慧应用一体化平台、消防网上服务平台、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系统、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等系统,实现企业营业执照信息核验、食品经营许可、户外招牌设施设置规范管理和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等政务服务事项自由组合、集成办理,并通过福建政务服务总线,实时将办件审批结果实时汇聚到省集成化办理平台。
(三)构建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综合服务体系。依托省集成化办理平台开设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线上专区,实现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以餐饮服务经营者需求为导向,推动线上服务、自助终端、办事窗口三端协同,构建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综合服务体系。同时统筹各地政务服务管理机构设置“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窗口,通过综合受理、帮办代办、现场引导等方式推动推动线下办事“只进一门”高效办理。
(四)完善高效办成一件事平台系统建设。通过构建综合受理、业务协同、数据分析、业务监管、办件评价、业务配置、证照管理等多功能应用,依托福建省级政务服务总线系统实现了与市场监督管理、住建或城市管理、消防救援等省直部门应用系统的高效协同与数据共享。同时,依托福建省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建立“一件事”评价体系,加强了业务流程的透明度和用户满意度管理,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取得成效
改革实施后,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办事方式多元化。一方面,通过并行和单项相结合的方式,申请人可以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业务办理,可选择单事项办理也可选择“一件事”模式办理。另一方面,依托省集成化平台和闽政通App的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线上专区以及线下综合窗口,实现“线上办”“掌上办”“线下办”,方便申请人能够随时随地提交申请和查询进度,大大提升了办事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二是办事流程最优化。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减少审批环节数量,缩短审批时间,实现了部门间业务协同的快速响应和处理,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的并行审批时间缩短至13个工作日。
三是办事材料最简化。通过重塑事项标准,简化办事材料,依托省集成化平台,实现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自动回填,减少了申请人多次、多部门提交材料的痛点。
自2024年5月20日上线至今,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已实现线上、线下、自助端“三端”同质同源受理,目前已覆盖省市县三级行使层级办理,群众好评率100%。
附件5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聚焦六个关键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力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满足企业和群众的办事需求,加快项目落地投产,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通过持续深化推动,福建省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在2022年度、2023年度评估中,福建省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名。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工程项目审批“四个统一”
一是统一审批流程,全省统一8类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及审批事项清单,让企业对报批流程一目了然。二是统一审批平台,建成省、市两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实现国家、省、市三级平台互联互通。三是统一审批管理体系,做到“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作。四是统一监管方式,依托审批平台,对项目审批实施跟踪督办和审批节点控制,接受社会监督。
(二)聚焦工程审批流程优化简化
一是将施工用水用电手续提前至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后即可办理,水电气网等市政公用服务推行“洽谈即服务、开工即配套”。二是将23个专家评审事项时限压减至法定时限(30个工作日)的50%以内,取消10个事项的“现场踏勘”。三是将用地预审意见视同用地批准证明文件,用地批准手续可推迟至施工许可前完成。
(三)聚焦审批数据共享
制定《福建省级政务服务总线省、市工程项目审批平台业务协同标准规范》《福建省可信电子文件数据规范》《福建省可信电子文件接口技术规范文档》等3个数据对接技术规范,建成省、市两级可信电子文件库。将11个省级业务系统、9个市级业务协同平台与工程审批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数据共享。
(四)聚焦经营主体办事体验
一是广泛推行审批代办服务,解决部分业主“不知找谁办”和“不知怎么办”等难题,设立“项目审批协调咨询室”,主动服务建设单位,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台账,实行“一对一”专办跟踪协调服务机制和领导包干制。二是建成企业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全省互认平台,实现国内15家数字证书兼容互认,将省内26个工程审批相关业务系统接入互认平台,项目业主凭借一个电子身份即可登录不同系统办理工程审批类业务。三是设立“工改体验官”岗位,从每年拍地并实际参与工程项目审批报建的企业中,选取一定数量的代表,聘请为工改体验官。通过政企合力,以经营主体的第一视角,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各事项进行查缺补漏,优化提升。
(五)聚焦打造全流程无纸化亮点
一是打造“一体化”系统平台,升级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将16个部门69项审批事项,以及涉及的备案、评审、中介服、市政公用服务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同步获取项目证照、批文、中介成果等电子文件,实现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二是推行“无纸化”审批流转,解决设计方案在线审查难题,以机审辅助人审,创新“文件袋签章”技术,截至目前已对23601个CAD图纸文件实现加盖电子印章。三是实施“电子化”审批归档。建立项目审批电子档案库,对项目全过程的审批相关数据和材料等统一打包并封装加密,目前已为2158个项目分类归档,档案支持在线调阅复用。
(六)聚焦改革措施落实落地
一是加强层级指导监督,开展“体外循环”专项整治,检索梳理并将37个审批特殊环节纳入审批系统计时管理,并加以规范;二是实施项目从立项到开工跨度时长考核,每季度开展排位对比,推动审批部门主动靠前服务业主,推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三是每季度通报审批系统监测动态和审批服务耗时情况,督查通报审批用时异常等问题,推动各地限时整改,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附件6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
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近年来,福建省交通运输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以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为突破口和有力抓手,率先实现“一张单证、一份合同、一次付费、一单到底”的从“0到1”历史性突破,推动物流成本实质性下降,打造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福建样板”。
二、主要做法
针对制约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聚焦“五个化”,实现“五个一”。
(一)聚焦市场化,培育一批经营主体。发展多式联运,企业是主体。省交通运输厅党组研究出台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方案,积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引导支持福建港口集团、南昌铁路局集团、中铁快运合作经营,成立福建东南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搭建连接“海丝”和“陆丝”的海铁联运运营平台。同时,利用福建网络货运产业集群化优势,大力培育“平台型”多式联运经营人,大力推进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优质资源全面整合。目前,我省共有厦门港务集团等“一单制”试点企业10家,有效融合公路、水路、航空、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为多式联运“一单制”持续发展激发了内生澎湃的市场活力。
(二)聚焦标准化,建立一套规范体系。发展多式联运,标准统一是关键。交通运输部门通过制定推行科学合理的单证标准,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单证标准化建设,形成具有统一编码规则的多式联运运单,并关联物流运输全过程信息,实现可查询、可追溯。按照“时间最优”“价格最优”“路线最优”的比选原则,优化完善多式联运服务规范,统一服务要求,助推试点企业为托运人配置最优运输方案,实现“一份合同、一张单证、一次付费”全程运输服务,为多式联运“一单制”无缝衔接、全程管控构建了关键的标准化运营生态。
(三)聚焦数字化,加强信息一体应用。发展多式联运,信息化是重要支撑。交通运输部门依托国家厦福泉强链补链项目,充分发挥福建省港口信息平台数字支撑作用,推行信息传输交换、数据分析、资源互调共享、供应链增值等共性技术服务和平台运营服务。重点打造“厦门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福州“智慧港云平台”、泉州“多式联运智能应用平台V2.0”等项目,多式联运信息进一步互联共享,在特定场景下实现港铁数据综合应用、陆空信息互联互认,探索破解铁路与港口信息互通难的关键问题,为多式联运“一单制”数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技术支撑。
(四)聚焦精细化,打造一系列特色线路。发展多式联运,融入发展全局、立足区位优势、利用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是原则。围绕深化闽台海洋融合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交通运输部门积极牵头组织各地全面摸排辖区内多式联运规模现状,精准掌握大宗货物流向,充分挖掘多式联运潜在线路。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开通“江西—厦门—东南亚”“漳州—厦门—美加线”“台湾—厦门—圣彼得堡”等16条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线路,类型涵盖公铁联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公铁水联运,为多式联运“一单制”做细做优赋予了符合需求导向、多样化、有特色的可持续应用场景。
(五)聚焦产业化,创新一种金融模式。发展多式联运,创新金融服务、推动“一单制+金融”产业融合是有效手段。交通运输部门充分发挥厦门自贸区政策优势及福建东南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港铁资源整合的机制优势,推动厦门港务集团与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将供应链金融属性有效应用到多式联运“一单制”的物流模式中,激活多式联运供应链各参与主体的货权、账权和融资功能,带动进出口企业资金周转效率不断提高,缓解物流企业收款时间长、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现供应链成本再降低、承运人服务能力再提高。
三、取得成效
实现我省交通物流发展“模式、成本、服务、产业”四个维度的提升。
(一)实现组织模式创新。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多式联运经营人无需拥有所有运输资源,只需要运用“互联网+”,就可以为托运人量身定制多式联运“一单制”运输服务方案。例如,卡车集市作为我省“一单制”试点企业,通过应用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多式联运“一单制”,为北粮南运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在推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二)促进行业降本增效。托运人只需与多式联运经营人签订一份合同,实现“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货物一次保险”,即可享受全程的物流服务,有效降低了托运人的运营成本。以厦门港务集团为例,经测算,采用“一单制”运输模式后,公路运输待时减少2小时,境内运输时效提升36小时,运输费用降低200元/集装箱,周转时间缩短近1/3,物流成本降低近10%。
(三)提升运输服务水平。避免了托运人与不同承运人之间的繁琐洽谈,减少了运输周转环节。进一步明晰托运人与承运人双方权责关系,实现货物运输动态跟踪,有效增强了托运人体验感和获得感。例如,南平市交通运输部门抢抓闽江复航机遇期,持续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发展,推动南平港常态化班轮航运运营,企业的货物可以直接运抵目的地,中途不再需要办理其他签证或者通关手续,为跨区域货运提供了便利。
(四)拓展产业联动空间。以多式联运“一单制”为引领,推动运输装备的标准化、轻质化发展,加快新型装备的研发应用,拉动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投资,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促进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物流生态圈。例如,“一单制”试点企业之一——大道成物流科技公司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运用“平台经济+数字科技+物流供应链”技术,以自有平台为基础,通过布设智能基础设施,对传统的煤炭场站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实现煤炭业主的生产效率提高37.5%,车辆平均等待时间节省50%,场站承载能力提升50%,整体管控水平提高80%,推动交通物流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
附件7
福建省税务局强化“信用+管理+服务”闭环管理模式 推动涉税专业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一、背景情况
为深化推进党的二十大关于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的部署,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福建省税务局主动作为,强化“信用+管理+服务”闭环管理模式,促进涉税专业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推动形成活跃有序的涉税专业服务市场环境,构建高效专业的涉税服务生态圈,保障更广大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提升营商环境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二、主要做法
(一)“信用+服务”,“三原色”服务举措打造优质体验。向高信用机构提供激励举措,推动机构信用转化应用,激发行业内的良性竞争,促进涉税专业服务行业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公示机构等级“红色”榜单。建立机构信用“红榜”,通过实体端、网页端、移动端等多种渠道将2023年信用等级为TSC5级的376户涉税服务机构对外公示,为纳税人提供可按地区、按类别筛选优质机构的可靠渠道,激励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信用水平,帮助经营主体优选涉税服务。二是打造便捷办税“绿色”通道。为TSC5级机构在线上“税悦工作室”开设绿色通道,为其个性化诉求提供专属定制预约服务。部分地区试点开设涉税专业服务办税专区(窗口),为TSC5级机构中个人信用积分较高的涉税服务人员试行预约办税免侯机制。三是优化税收特派员“蓝色”服务。打造“税收特派员+涉税专业服务行业”个性化服务机制,制作行业电子书嵌入移动端,支持随时查询与检索,助力税务干部日常管理有据可依,配备专员为TSC5级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一对一”服务,及时响应税费合理诉求,以点带面,辐射落实解决一类问题。
(二)“服务+管理”,“双集中”管理模式增进管服质效。在县(市、区)税务局搭建“纳税服务+税源管理”两级专业化管理架构,实现涉税专业服务机构集中管理,由粗放分散管理向集中专业管理转变,从无差别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一是转变管理服务基础模式。设置集中监管税源管理分局94个,配备专岗管理人员221人,推动形成“一个分局集中管理、一批人员专业管理”模式,形成管理人员力量集中、管理对象管辖集中的工作格局,整合资源、统一标准,促进涉税专业服务管理更加规范、更加高效、更加优质。二是创新工具提升管理效能。全景监管工具管理本地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人员及协议情况,走访工具积极响应诉求,跟踪工具防范部分机构通过故意中止服务状态后继续开展业务,逃避监管。全省共走访涉税专业服务机构2521户次,共收集问题314个、诉求68件,已全部响应解决。2024年根据反馈诉求,推动落实5个涉税专业服务业务系统功能优化。三是推动涉税服务提质增效。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加强专项业务培训,在税费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乘数效应,近一年来,开展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培训辅导321场次,覆盖涉税服务人员12502人次。
(三)“管理+信用”,“多元化”共治格局提升监管效能。福建省税务局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共治新格局,加强对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动态协同监管,对违规行为按照规定扣减其机构信用积分。一是“信息共享+智能分析”多方交互,深化推进数据共享融合,加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监管支撑。完善与网信、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信息协同监管机制,加强数据交流,筛选出未纳入监管疑点企业名单,排查后885户企业纳入监管;加强互联网舆情监测,关注虚假广告发布情况,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二是“宣传辅导+执法联动”双源发力,助力构建协同监管网络,规范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市场行为。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及行业协会等300人担任“特约监督员”,开展“特约监督员走流程”活动87次,开展延伸检查1户次,查处问题2户次。三是“税务监管+行业自律”双轮驱动,推动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增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规范意识。加强与涉税服务行业协会联系,通过党业融合推动行业自律,与省注册税务师行业协会、代理记账行业协会等联合开展专场培训、联学联建8场次。2024年,按规定对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扣分361户,降低涉税专业服务信用等级256户,列入失信名录6户,对服务人员扣分1人并列入失信名录,对涉税服务违法失信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三、取得成效
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合规意识明显增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服务行为更加规范。正向引导成效明显,机构信用等级分布明显优化。2024年度,福建省共对2023年的3533户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工作,评价户数同比上年增长37.36%。其中,TSC5级较上年度增加315户,户数占比由2022年的2.37%提高到10.64%。严格监管作用显著,机构基础管理工作有序推进。2024年纳入实名制管理的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增长111户,服务人员增长9377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业务基础信息进一步夯实。精细服务效果突出,机构服务质效提升持续增强。促进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快速响应纳税人的需求。在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福建省连续三年位列一段,纳税人满意度综合得分逐年提高。
附件8
莆田海关持续深化海关税款担保改革
助力外贸企业“轻装上阵”
一、背景情况
外贸作为国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福州海关所属莆田海关持续深化落实减税降费措施,不断推进税款担保改革,有效降低外贸企业资金成本,让更多企业减负增效,一以贯之促进外贸发展壮大。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智慧赋能,全面提升改革质效
一是“量身定制”释放改革效应。成立税款担保专项小组,综合运用“汇总征税”“一保多用”等多种担保模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担保方案。支持企业从传统的保证金、银行保函的担保模式升级为关税保证保险、集团财务公司担保等新型担保模式。实现一份担保全国海关通用,担保总额度之内可以多次循环使用且可网上办理,提高担保利用率和便利度。二是“精准把脉”助企降本提速。对大宗散货等以公式定价为主的进口货物,依托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进行更为精准高效的税款担保金额判断,支持企业以一定比例的差额担保替代原有的全额担保,减少企业资金占用的同时加快通关速度。与税务部门建立增值税抵扣核查联系机制,解决差额担保可能产生的后续退税难问题。同时叠加减免税“一次办理、多次使用”、先征后返、内河运费扣减等多项政策红利,真正让企业“降费用、节时间、少跑腿”。
(二)聚焦精准落地,确保优惠直达快享
一是夯实企业信用基础。持续推进AEO信用培育,启用福建省首个AEO企业孵化中心,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库,强化AEO企业培育和认证工作,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合规水平,为税款担保减免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推行“政策找人”。依托属地纳税人管理,充分运用“关长送政策上门”“关企联络员”“问题清零”等制度进一步优化服务,利用大数据精准锁定政策需求方,提高政策宣传精度,确保改革红利应享尽享。
(三)聚焦服务升级,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
一是强化协同联动。与税务、银行等单位签订合作备忘录,畅通担保保函申领、备案、通关、缴税、退保核销等全流程操作,指导企业不断完善通关纳税管理体系,担保业务办理时长由6小时缩减至30分钟以内。二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在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器件政策项下大力推广应用减免税“一次办理、多次使用”模式,有效应对进口货物紧急到港、免税申请时间有限的场景,免去企业向海关申请担保的固有环节。2024年以来,符合条件的企业累计通过“一表多用”模式减免税款担保占用630万元。
三、取得成效
莆田海关持续深化担保改革,积极引导企业用好多种税款担保方式,2024年1—10个月,累计支持企业采取关税保证保险、集团财务公司担保等多元化担保缓缴税款1.1亿元,采取“汇总征税”缓解资金压力14.9亿元,为企业办理差额保证金184份,减少担保资金占压约12亿元,推动辖区在帐税款保证金从5.1亿元降至当前的0.2亿元,大幅降低企业资金占用,有效缩减企业成本,进而推动莆田口岸进口贸易量在五年内连续两位数增长,监管货运量由2018年的1332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5822万吨,增长3.4倍。
附件9
福州市全面推广施工许可
“一件事”办理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福州市为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建设工程项目尽早落地开工,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项目报建审批”等事项并联办理,形成施工许可审批“一件事”套餐,破解施工许可阶段审批事项多、材料多、环节多、审批链分散等难题,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制度,加强保障
一是自我加压,先行先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福州市自我加压、先行先试,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通过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推行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全程代办。二是制定方案,主动承担。通过城乡建设部门“上下联动”和相关市直部门“左右联通”业务协同,将审批环节的“接力赛”变成“齐步跑”。主动梳理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的“必要条件”,出台《关于试行“项目施工许可办理一件事”集成改革工作的通知》,通过关联集成相关事项、整合申报材料、优化业务流程、提供统一办事流程驱动,形成施工许可“一件事”,服务套餐,实行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联办,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套餐服务。三是加强领导,组织保障。由城乡建设部门、国防动员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成立工作专班。横向上,各部门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纵向上,实行层层传导,压实责任,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做好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将“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二)精简环节,压缩时限
一是部门联动,协同推进。为确保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建设部门、国防动员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协同配合、共同推进项目施工许可一件事。由建设部门牵头实施“项目施工许可一件事”联合方案,按照“一次申请、同步审批、限时办结”原则,审批事项并行开展,建设部门、国动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出具许可意见,并由投资建设类窗口将结果推送至企业,企业可同时取得三项审批结果,并通过申报端口查询打印电子证书。二是精简整合,流程设计。通过融合办事表单、精简办理材料、压缩办理时间、再造办理流程,明确各环节办理主体和期限等举措,形成“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运作模式,将审批手续由3个优化为1个,2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施工许可阶段的审批事项。三是全程代办,提速增效。为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速审批效率,把“一件事”落到实处,福州市结合改革,通过建立“市政务服务中心—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园区管委会”三级代办服务机制,持续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审批咨询、计划制定、报批指导、进度跟踪、问题协调等全程无偿代办服务。企业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服务委托代办员全程免费代办,不再与各职能部门对接联系。同时,创新打造“云代办”服务平台,将“网络申报、计划制定、协议生成、进度查询、业务流转、三级联动、信息共享、数据统计、问题分析、跟踪服务”集为一体,保障项目代办全过程的实时动态管理。
(三)系统互联,数据共享
一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通过福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纵向对接省级相关业务系统,横向对接市级公共基础平台,实现全市工程项目审批“统一平台,一网通办”更便捷。建成企业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互认平台,实现国内15家数字证书兼容互认,26个审批系统接入互认平台,项目业主一个电子身份即可登录不同系统办件,降低企业管理成本。2022年以来,审批办件系统操作便捷满意率达95.7%。二是一个系统,全程网办。健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网申报、一窗受理、并联服务、实时流转、同步审批、限时办结、免费邮寄、全程监督”的新机制,市、县(区)共用同个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一件事”全程网办;线下开设投资建设类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一件事”“一个窗口”办;材料进一步精简,对每个“一件事”统一制作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申请人办每件事只需提交一套材料;操作进一步便利,企业在公司即可完成审批事项的申请提交,并在线获取审批结果。三是数据共享,智慧协同。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施工许可审批一件事套餐全流程网上办理,同时,利用电子证照数字化共享平台,通过“系统联通,证照互认”的机制,对于能通过数据共享查询方式调用复用的,无须申请人提供证明材料。同时,通过“全城通办”的便利模式,让企业可自主选择服务方式,减少企业跑腿次数,进一步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更大程度利企便民。
三、取得成效
福州市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形成“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出件、实时反馈”的运行模式,将审批事项串点成链,合并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项目报建审批”等事项,有机融合成施工许可审批“一件事”服务体系,将审批手续由3个优化为1个,2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施工许可阶段的审批事项。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项目于当日下午三点申报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审批、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新建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同步建设审批“一件事”办理,审批部门于次日上午10点审批通过。企业在短短一天内,就取得了施工许可、消防设计审查、人防地下室审批三本证书,审批用时节约50%左右。全力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真正做到“多头”办理向内部办结转变、“被动”等办向主动服务转变。
附件10
福州市加快推进“无证明城市”试点建设
一、背景情况
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是新时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福州市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改革,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无证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动效能,实现企业、群众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免于提交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行业等出具的证明材料,建立了以数据支撑为主、内部协同为辅的“免证明”应用服务,为办事群众、企业提供更好的“免证办”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基础工作,推进“无证明”服务建设
一是组织开展各类证明事项梳理工作。基于全省“五级十五同”标准化目录,重点围绕在市级业务系统中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证明需求清单梳理,由市直部门牵头梳理本系统在政务服务办事中要出具的证明材料,细化精确证明材料名称以及明确证明材料可提供的免提交方式,完成证明事项梳理1009个,共涉及申请材料4062个,其中电子证照2593个,电子证明312个,可信电子材料1157个。
二是建设福州市“无证明管理系统”。建设全市“无证明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各类证明事项,对接全市一体化政务平台及相关自建系统,根据“无证明”事项实现的多种渠道及业务情形,完成证明事项管理、证明材料协查开具、证明材料统计分析等模块建设,实现证明材料要素管理、证明材料与政务服务事项材料绑定、证明在线开具、数据共享、部门协查、告知承诺等功能的应用,支撑各类“无证明”服务应用。
三是开展证明事项录入及配置工作。依托“无证明管理系统”,组织全市各级证明出具部门在系统中领取本部门出具的证明目录,并同步做好证明的要素管理以及模板配置等工作。证明需求部门在政务服务事项系统中将申请材料与证明目录进行绑定,实现证明事项的出具和应用双方的动态联动管理。
四是开展市级部门自建系统对接工作。为全面铺开“无证明”城市服务,除全市一体化政务平台外,市级部门自建系统同步开展“无证明”服务场景应用。经深入调研梳理,根据各业务自建系统证明材料应用情况,对应对接市可信电子文件库、市电子证照库、市“无证明管理系统”等平台,实现证照共享、证明协同、材料复用,全面推进福州市“无证明城市”应用范围。
(二)分类推进免证办,打造“无证明”场景应用
一是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健全完善电子证照应用工作机制,在业务受理过程中,凡是属于电子证照类的证明材料,受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类业务系统在线调用办理事项所需的,属于特定行政相对人和特定事项的电子证照或批文。目前全市日均调用电子证照34860次。同时,建立缺证、错证纠错工作机制,月均发起纠错报备4千多件上传至电子证照平台,相关证照颁发部门3个工作日内完成纠错。
二是证明部门协查应用。制定《福州市证明材料协查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全市证明协查工作机制。全市各级审批部门可通过全市一体化政务平台、市级业务办理系统或“无证明管理系统”发起证明协查,协查信息同步推送至“无证明管理系统”。协查部门在1个工作日内通过“无证明管理系统”反馈协查结果,免于申请人跑多趟开具证明,已开展证明协查业务730条。
三是审批意见在线征求应用。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开发“协同服务”功能,将审批服务过程中需征求多部门意见的、因部门间标准不一致或政策冲突需会商解决的,由审批部门主动发起协同服务,授权各入驻单位窗口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参与协同,建立限时反馈和缺席默认机制,强化政府部门内部联动。工作实施以来,共组织61个部门开展了15950次协同服务,累计分发34252条业务。
四是证明告知承诺应用。市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予以标识,方便窗口受理人员引导申请人使用告知承诺代替证明材料方式办理业务,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除告知承诺制材料外的其它受理材料)符合要求,并且签署告知承诺书的,审批部门直接作出许可决定,并在承诺办结时限内及时出具办理结果。
五是公共服务类证明共享应用。完善全市可信文件平台建设,推动中介服务平台对接可信文件平台,在可信电子文件目录逐步扩充并且数据汇聚的基础上,审批部门通过绑定可信电子文件目录,实现中介服务成果、公共服务行业出具的证明材料共享调用。目前已实现中介服务事项成果在线调用,累计调用3085份中介服务成果。
(三)证明共享共用,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一是“减材料”减轻办事负担。全面清理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类证明材料,严格落实清单之外无证明,切实做到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全市共清理证明材料1197类。按照电子证照(批文)类、电子证明类、可信电子材料等情形分类,统一纳入“无证明管理系统”及市可信电子文件库管理,实现证明事项与申请材料的动态更新维护,在明确保留证明以及企业群众免提交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关联证明事项与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证明供需的匹配和同步更新应用,减轻企业群众办事负担。
二是“优服务”增强改革获得感。针对不同类型的证明材料,基于证明材料出具部门权限范围内,根据保留的证明事项梳理成果,通过在线出具、数据共享、告知承诺、部门协查、流程协同等方式转变原申请人办理一个事项前需到多个部门开具证明材料作为申请材料的情况,改为政府内部协同、信息共享,实现申请人无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目前,已实现297类证照材料、42类公共服务部门出具的结果材料由受理人员在线调用共享,不再收取申请人纸质材料。
三是“强协同”破解部门联动难。“无证明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一定程度破解了部门间业务信息各自独立、无法共享的难题,依托统一的“无证明管理系统”作为部门协同服务的“中转站”,配套完善电子证照、电子证明、电子材料管理和应用体系,改线下跨部门跑为线上跨部门协同,为办事群众、企业提供更好的“免证办”服务。目前已实现152类证明材料可由审批部门向证明出具部门在线发起协查,通过建立协查反馈机制,实现申请人证明材料的免于提交。
附件11
数字供水建设助力福州供水管理能力提升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福州市持续深化数字中国、数字福州工作部署,针对供水服务,以“数字赋能供水、智慧服务民生”为主旨,在全国范围率先谋划数字水务规划,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数字供水系统。建设成效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及行业的高度认可,2021—2023连续3年入选住建部智慧水务典型案例,2024年荣获国际水协项目创新奖智能系统和数字水经济类金奖(中国唯一)。
二、主要做法
(一)“智”决策,供水运营更高效。一是科学规划,优化输水格局。实现全市供水系统的数字化管理与智慧化模拟,精确评估区域水资源需求,系统性规划水厂、管网等供水设施的新建与改造,促进供水系统高效运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建成互联互通管道210.58公里,基本实现任一水厂停厂不影响稳定供水。二是实时监控,强化安全保障。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全流程实时监控。通过实时预警告警,快速发现并解决供水系统运行异常,并智能推荐处置方案,有效提升供水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供水系统安全,助力韧性城市建设。三是智慧运营,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省范围率先开展智慧孪生水厂建设,通过工艺提升和数字化管理,提升出厂水水质。针对调度方案进行仿真评估,提升供水系统运营的科学性,确保水压稳、水质优,加速高品质饮用水建设步伐,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对喝上一杯好水的美好需求。近三年管网浑浊度平均值稳定保持0.23NTU,远低于国家标准1NTU。
(二)“智”管理,企业用水更便捷。一是智能管理,强化用水稳定性。将系统监控、无人巡检、智能模拟、产销差分析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实现供水设施运行状况的实时监管。出现设备故障、性能下降、管网漏损等问题时,通过系统快速给出处置方案,减少处置耗时,福州市供水管网抢修及时率超过98.4%。二是数据共享,提高办事时效性。搭建“全场景智能公众服务平台”,打破数据孤岛,集成关键数据。将用水报装系统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政务数据与电子证照共享。依托数字水务的发展建设,集成多元化功能,实现停水通知、办件进度、公示公告等信息主动、精准推送,实现供水服务高频事项线上一站式办结,实现公众平台依用户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首创在供水行业推出新建住宅小区供水设施查验云平台,查验效率提升60%以上。三是专人服务,提升服务专业性。创新“营商专员”制度,主动对接靠前服务,通过福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等多种渠道广泛获取服务对象需求信息,主动对接用户,全程服务用水报装。一户一策,所有项目都由营商专员提供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一对一供水服务,全程跟踪项目进展,助力用户推进项目落成。本年度已累计为105个项目提供服务。
(三)“强”服务,惠企政策更周到。一是获得用水项目红线外工程0费用。自2021年3月起,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从用户建筑区划红线连接至市政给水管网发生的入网工程由供水企业建设,并承担建设费用。每年为200多个项目减负约1000万元。二是计量器具0费用。自2021年3月起,除新建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永久性供水工程所配套的计量水表外,其余项目均不再收取计量水表的费用。每年为用户减负金额约50万元。三是市政供水接入工程占掘城市道路行政审批全程代办0费用。自2024年9月起,供水企业全面推行市政供水接入工程占掘城市道路行政审批“全程代办”服务机制,免费代办占掘路审批手续,并负责缴纳路面修复、购买地形图与地勘资料等费用。截至目前为用户减负金额约14万元。
三、取得成效
福州数字供水建设有效提升供水服务能力,实现供水运营从人工决策到智慧决策。福州市供水管网爆管率由2021年的0.041次/年/km下降至2023年的0.030次/年/km;漏损率由2021年的5.93%下降至2023年的5.30%,成为全国漏损治理重点(示范)城市。出厂水合格率100%,水质综合合格率超过99.97%,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用户服务从“线下跑多趟”到“线上不用跑”的转变,全力打造“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群众获得感最强”的供水营商环境,多渠道助力企业减负,改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12
厦门市出台全国首部涉港跨境破产司法协作指引服务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背景情况
2021年5月,厦门成为最高法院指定开展认可和协助香港破产程序的三个试点城市之一。2024年厦门中院首创破产事务办理线上线下一站式智慧破产平台,建设全国首个运用司法链技术、依托外部互联网运行的“破产案件辅助系统”。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申请认可和协助香港特别行政区破产程序的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为建立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跨境破产协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做出有益探索。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破产事务工作专班,高位推动工作。在全国首创成立实质化运行的破产事务工作专班,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工作专班组长,集中统一领导协调全市破产事务工作。依托组长办公会、专题协调会等常态化工作运行机制,研究解决制约涉港跨境破产协作试点工作的堵点难点问题,高位推动跨境破产协助工作落实落地。吸纳32家市级部门、各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领导作为成员,进一步拓宽联动机制覆盖范围,建立更宽领域联动的分类协同处置模式,健全全流程共享的信息集成互联模式,推动从个案审理到类案协调再到区域性行业性治理难题解决。
(二)出台办理破产便利化意见,强化府院联动。与市政府联合出台《关于厦门市创新破产府院协同 提升办理破产便利度的实施意见》,破解管理人履职、财产接管与处置、债权人利益保护、涉税事务办理、重整和解企业信用修复、简易注销办理等难题,为香港管理人履职、办理破产事务营造法治化办事环境。工作举措获评2023年度福建法院十大司法创新举措。联合厦门大学法学院成立跨境破产研究中心,推动建立跨境破产高端智库,举办首届厦门跨境破产研讨会,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细化跨境破产协作流程,明确操作指引。立足厦门实际,明确认可和协助的程序范围、协助申请的提交路径和方式、法院内部审查流程、香港管理人的履职限制、破产重大事项的处理等操作规程,在案件受理、审查条件、认可对象、协助方式、破产财产分配等15个方面提供了契合厦门实践的明确指引,有效优化操作流程,增强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发布认可香港破产程序和香港管理人公告、管理人申请变更与终止协助措施裁定等13份司法协助文书样式,涵盖香港破产企业在内地申请跨境破产协助全流程,有效提升跨境破产协作案件办理的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同时要求香港管理人提交破产财产变价方案、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债务重组安排方案等,对依据内地法律享有优先级的债权与香港破产程序中债务清偿,预留衔接与弥合空间,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四)引入破产公共法律服务,提升服务效能。依托全国首个破产公共事务中心,嵌入涉港跨境破产协作事务服务板块,集聚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为相关境内管理人与香港管理人提供内地破产事务咨询、法律指导、融资对接、预重整引导等“一站式”服务,为香港管理人线上提供破产企业信息“一键式”查询服务,同时提供不动产、车辆、银行存款等信息的查询便利。
(五)打造破产司法协助平台,提增办理效率。新增跨境破产司法协助模块,上线“厦门破产法庭跨境破产司法协助平台”,开辟涉港跨境破产协助线上申请通道,实现跨境破产司法协作网上办理。在京东平台上线“厦门市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平台”,全方位展示破产案件办理的规范性文件、典型案例、资产推介、融资匹配等业务信息,方便香港管理人在线办理破产事务。
三、取得成效
近年来,内地香港互涉投资日益活跃、经济融合度日益提高,两地债权债务不断增加,对跨境破产协助提出现实需求。《工作指引》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以相互合作的开放姿态,促进香港内地跨境司法合作。该文件出台后,市中院根据文件确定的操作规程,正式受理审查全省首例跨境破产司法协作案件——香港某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清盘人Lee Chan Kok提出的破产协作申请,实现跨境破产协助案件从无到有的突破,开创了福建与香港两地跨境破产司法合作的先河。该案的审查推进,对拯救香港困境企业、畅通两地市场资源流动、提振跨境投资者信心、促进两地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13
厦门市强化金融要素保障 赋能两岸融合发展
一、背景情况
厦门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聚焦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建设多层次两岸金融市场,完善台胞台企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台胞台企享受金融领域“同等待遇”,多措并举助力厦门市加快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并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台商基金集聚区,首只全国台商参与基金获《中国新闻》等央媒报道;落地全国首单“两岸信保通”,创新普惠金融惠台服务新模式;推出台湾手机号开通手机银行服务和台胞人脸信息金融服务,提升台胞台企金融服务效率。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互联互通,推动建设多层次两岸资本市场
一是联动全国资本市场培育台企上市。深化沪、深、北交易所厦门服务基地建设,打造“台企上市培训班”“企业服务日”“走进交易所”等多个培育品牌。推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与全国股转系统合作设立“新三板”挂牌绿色通道。探索实施省内区域股权市场“台资板”双向挂牌展示,助力台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台企星宸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截至11月末,全市共有上市台企8家,集聚全省大部分上市台企,占全国境内上市台企的12.5%。“台资板”挂牌企业7家,展示企业超1200家,其中与福州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双向挂牌展示”企业766家。
二是打造上市全过程服务生态链。联合市信用办推动“一份信用报告代替75家部门合规证明”简政措施,企业可自主查询,打印1份信用报告,实现“不见面”政务服务。同时,推动上线“上市云服务平台”,实现上市培育全程线上服务,60%政策“免申即享”;推动厦门市加盟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引进科创企业上市大数据平台;成立厦门资本市场专家服务团,提供专业、公益咨询服务,持续优化上市全过程服务生态链。
三是打造台商基金集聚区。探索实施台胞在大陆参与发起设立基金“同等待遇”,优化台商基金设立流程,推动台商基金快速集聚发展。台商基金设立流程从11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全国台企联在厦门发起首只全国台商参与基金——台商海峡两岸产业投资基金,助推两岸产业协同发展,获《中国新闻》等央媒报道。2024年以来,厦门市新增旺旺中金、金景合晟、华犇智造3只台商基金,新增台商基金规模14.6亿元。截至目前,厦门市台商基金总规模突破60亿元。
(二)以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台胞台企金融供给
一是落地全国首单“两岸信保通”。支持出口信保、厦门银行联合推出“两岸信保通”创新产品,通过“银行+保险”组合模式,为投保台企出口业务提供1200万美元的年度保额,解决台资出口企业因订单收益权归属台湾母公司、两岸征信壁垒等导致的融资难题,实现企业贷款增信功能,帮助大陆出口台企获得更大额度、更优利率的贷款。该产品充分考虑台资出口企业融资需求,支持多币种贷款,有效节约企业融资成本,创新普惠金融惠台服务新模式。
二是打造两岸特色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台胞台企专属金融产品。厦门中行推出面向创业台企的“惠创贷”,服务拥有专利、知名商标台企的“知银贷”等特色产品。截至目前,厦门银行推出“台胞专属信用卡”累计发行超7500张、授信金额4.16亿元,成为福建省发放台胞信用卡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两岸通速汇”“薪速汇”搭建台胞台企线上汇款、汇薪的便利通道;为台湾农渔民提供“台农贷”等特色产品,截至10月末,厦门银行已服务台农客群276户,台农授信户数106户,在贷金融2.11亿元。其中,“台农贷”产品落地34户,在贷金额2505万元。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开设台胞个贷业务快速审批通道,提供台胞客户优惠利率。富邦财险面向大陆台胞推出集意外险与健康险于一体的创新组合型保险“两岸通保”。金圆统一证券推出台胞线上开户、业务办理服务,助力台胞更快更好地参与大陆资本市场。
三是出台系列涉电惠企创新政策。出台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基金政策,对能源低碳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研发投入项目提供2%低息融资支持;衔接出台碳效益挂钩浮动利率贷款政策,对工业领域主动节能减排的企业提供至少20BP利率优惠,其中台企2个项目获1.07亿元融资。出台电费融资贴息政策,明确规上工业企业通过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贷款等融资方式缴交电费的,至少可享受40%贴息。截至目前,累计助力6家台企获2.8亿元低息融资,享受政府贴息228万元。
(三)拓宽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提升台胞台企金融服务效率
一是推广“台企台胞金融信用证书”。依托线上管理平台点“信”成“金”,以“台胞金融信用证书”为抓手,引导金融机构面向优质信誉台企台胞持续推出优惠措施。截至6月末,厦门市累计有114家台企和146名台胞获得“台企台胞金融信用证”,有10家银行出台28项优惠措施,涉及台企台胞贷款余额112亿元。
二是推出台湾手机号开通手机银行服务。出台《厦门市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工作方案》(厦府办规〔2024〕8号),支持厦门市银行稳健探索台湾地区手机号码签约手机银行服务,开通境外手机号码短信验证服务,接入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功能,办理全过程不超过20分钟,帮助首次到大陆旅游的台胞快速实现“移动支付自由”。
三是推出台胞人脸信息金融服务。推动厦门市银行对接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建立台胞身份信息和人像比对实时联网核查功能,助力台胞享受“刷脸支付”便捷线上金融服务,目前已应用到大额转账、证件有效期更新、账户激活等场景。截至9月末,累计4952位台胞客户开通此功能,通过人脸识别转账3212笔,金额3.16亿元,有效满足台胞多样化金融需求。
附件14
厦门市翔安区创新“四个三”机制
推动重点产业链群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厦门市翔安区秉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理念,力争构建优质产业营商环境,持续聚焦产业发展诉求“小切口”,力促推动营商环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指数”大提升,凝练形成了“四个三”工作法,着力在加强联动机制、发挥带动效应、提升科技水平、夯实发展基础等四个方面重点发力,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发展、提振新质生产力聚力赋能,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4.6%领跑全市,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联动机制,汇聚发展新动力
一是政企联动,双向奔赴。建立重点产业链长、链主“双链制”,由区主要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链链长,行业龙头企业担任链主,每家企业指定对接干部,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双向联动、双管齐下,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同时梳理形成《翔安区主导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明确产业“路线图”和关键环节上的主攻企业,一张蓝图接续促进产业持续完善壮大;二是市区联动,两级协同。坚持借力借势,利用翔安市级片区多的特点和优势,健全与市级片区、部门的产业联动共建机制,例如与火炬管委会定期召开两区联席会,联合举办各类政策宣讲、培训等,更好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近年来,累计联动招商58个项目;三是外脑联动,凝聚合力。充分利用辖区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合作,围绕产业前沿方向,甄选相关专家、企业家、招商中介等建立重点产业链“产业智库”并积极鼓励智库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来,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二)创新链式效应,推动产业大提升
一是发挥链主效应。把服务链主企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服务保障链主企业落地发展,并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磁吸效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招商集聚,实现引进一家、带来一串、辐射一批。例如在重点布局的平板显示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围绕天马、友达等龙头企业发展需求补足上游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配套材料项目,推动祥福兴偏光片项目落地,2024年1─8月,平板显示产业产值474.7亿元,同比增长15.6%。二是发挥规模效应。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和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统筹资金资源,强化政策支持,围绕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生根发展、增资壮大。2024年以来已推动华谱(厦门)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等重点项目竣工验收,新增先进制造业倍增企业18家、规上工业企业21家。同时积极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如天马在翔投资额累计超1000亿元,电气硝子自2014年落户以来每两年完成一次增资扩产。三是发挥协同效应。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构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制定出台了《翔安区支持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的实施办法》对龙头企业新增本地订单给予奖励,引导龙头企业优化本地供应链体系,提高区域采购配套率。如推动天马与弘信电子在柔性电路板业务产销对接、友达光电与博泰车联网在车载显示屏业务产销对接。
(三)创新科技赋能,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提升企业科研水平。围绕新型工业化建设,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新型研究院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关键环节补短板。比如,支持天马联合嘉庚创新实验室开展Micro-LED关键技术攻关,乾照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开展高速率的巨量转移技术攻关,厦门柔性电子创新联合体、半导体工研院等联合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全区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1家,R&D比重达3.54%、居全市前列;二是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在翔南片区探索开展园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试点,例如联合联发集团打造高端制造产业园,为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中试线平台载体。同时,推动厦门科学城莲河片区建设,整合片区研发力量,布局引进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已攻克20余项关键技术,联合天马、联芯等建成亚洲首座无噪声实验室、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会同火炬管委会建立了IC设计平台、国家级LED监测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共享服务;三是提升产业智能水平。深入实施“数转智改”,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协同火炬高新区打造“火炬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全省首创“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的智能升级服务模式,为企业精准高效匹配解决方案,提升企业转型升级效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友达光电、ABB中压等2家企业获评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晶宇光电、乾照光电等2家企业获评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联芯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智能制造成熟度四级评估的芯片企业。
(四)创新要素保障,夯实基础促发展
一是夯实项目保障基础。深化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举全区之力服务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以“翔安速度”助力企业抢夺市场、赢得先机,2024年出让工业用地共13块、面积1126亩。同时通过加快审批速度、提供建设项目咨询服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如天马6代线自2020年5月动工到2022年2月产品点亮仅耗时21个月,瀚天天成产业园从立项到开工仅用时23天、较以往同类型、同规模的建设项目用时缩短207天;二是夯实人才建设基础。健全“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通过精准的扶持政策,包括资金扶持、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为人才提供周到便捷的全方位服务,努力留住高端人才,推动产业与人才融合共进、协调发展。加强教育医疗补短板,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让产业工人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形成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双螺旋”上升效应。近年来累计引育省市级高层次人才344名、接收高校毕业生超2.8万人;三是夯实产业金融基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联动火炬管委会在全国首创引入“竞价撮合”融资机制,由企业发起融资需求,平台通过大数据挖掘、智能算法等,将企业的需求精准化匹配到3家金融机构的产品,保障重点企业和项目资金需求。此外,依托厦门市技术创新基金、翔安产业引导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翔安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通过争取中央特别国债、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等多渠道保障建设资金,2023年以来已策划项目85个、争取资金12.75亿元。
附件15
漳州市打造企业知识产权“益企证+益企维”
破解跨区域知识产权维权难问题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漳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和知识产权的重要论述,持续拓展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运用,创新打造“益企证”证据服务平台,推动成立“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建立起多方合作、便捷高效的“益企维”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模式,有效破解跨区域知识产权维权难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首创“益企证”服务品牌,增强知识产权证据服务支撑。针对企业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确权、使用行为证明、维权取证等方面需求,在漳州区块链取证平台基础上拓展知识产权领域应用场景,上线“益企证”知识产权证据服务平台,将监管技术运用于企业服务,为企业知识产权自主管理与维权提供便捷式、规范化、公益性的技术服务。一是操作便捷。聚焦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利用市场监管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定制开发10个应用场景及3种取证方式,实现对创新成果、使用过程和侵权行为全天候“一键式”取证存证。二是规范有效。“益企证”平台证据运用全国广泛采用的漳州区块链取证平台技术,取证全过程符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暂行规定》要求,取证后运用漳州区块链凌波联盟链存证,由链上的国家、省、市市场监管局,市法院、公安局、司法局和福建中证司法鉴定中心等部门共同证明证据真实性,确保在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仲裁三种渠道中可直接采用。三是惠企降本。平台通过开设“益企证”公共服务网点和开通重点企业账号的方式,面向全市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免费的知识产权证据存取证服务,企业存取证经济成本直降为“零”。
(二)首创“益企维”协同机制,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效能。针对跨区域维权取证难、时间长、费用高等问题,我局发起“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全国21地市市场监管局共建协作机制,通过“益企证”等技术共享合作,开创线上调解、异地司法确认、跨区域诉调对接等多项协作模式。一是创新“电子数据取证存证+跨省线上协同审理+异地司法确认”办案模式。通过漳州市区块链取证平台对侵权证据进行取证固证,异地知识产权部门协同开展线上案件远程审理,审理过程全程视频记录并存证上链。同时,邀请法院参与线上调解,并创新运用异地司法确认程序,实现纠纷调解成功率与执行率100%。二是创新“益企维+协同调解+异地线上诉转调”跨区域诉调对接模式。推动跨区域的“益企维”协作机制与本地区行政司法诉调对接机制联动运作,促进“诉转调”案件协同审理,今年9月,漳州、泉州两地市场监管局和法院共同召开线上专利侵权纠纷审理会,通过线上协同审理、司法确认,高效办结两起“诉转调”案件。三是创新“益企维”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围绕各地相同或关联产业,通过“益企维”汇聚各地优势资源,共建知识产权共享池,畅通知识产权供需对接,加快重点产业发展。如,通过“益企维”与厦门市共享技术调查官专家库,邀请晋江知识产权快维中心对漳州市食品等产业开展产业维权、外观侵权判定等服务。
三、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益企证”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服务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使用与维权存证2765条,节约企业取证存证成本277万元。累计27家企业运用“益企证”成功开展知识产权维权61件(次),帮助挽回经济损失2371万元,获得企业一致好评。“益企维”保护联盟共开展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协作159次,形成案件89件;完成司法确认45件,减少企业维权费用200多万元;成功办理“诉调”案件19件,行政调解案件办案时间提速至平均3天/起,实现了企业“维权不出市”,异地案件审理“零距离”,企业维权“零成本”。目前,“益企维”联盟已扩大到13省(区)33个地市局,是全国最大、协作范围最广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附件16
漳州市实现“两地点对点”向“多地共合作”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取得显著成效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漳州市以深化闽宁协作、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场地信息资源共享为切入点,深入开展“1+N”多地远程异地评标,打破地域空间限制,实现专家优质资源共享和评标质量效率双向提升,有效节约交易成本,确保评审过程公平公正,预防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助力构建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大市场。
二、主要做法
(一)评标场所“规范化”。建设以离散式“工位制”为基础的标准评标场所,设置满足隔夜评标需求远程异地评标室2间、远程异地评标席位20个,所有评标室和评标机位实现全面物理隔离、线上“同框联动”交流、变声语音答疑和无死角音视频监控,实现专家在封闭评标区域独立评审、管理人员在监督见证室全程监督。
(二)流程管理“标准化”。全面落实《福建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远程异地评标暂行办法》和《福建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2.0》有关要求,先后制定《场地及设备管理制度》、《服务质量监督的反馈和投诉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推进管理制度由碎片化向系统化集成,健全完善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推动远程异地评标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确保评标评审活动规范有序。
(三)技术管理“兼容化”。按照省发改委、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部署要求,以安全可靠、标准兼容为基线,采用评标专家人脸信息采集“云签”登录,有效解决异地专家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签章等需求,通过跨平台数据接口对接及业务数据共享方式,促进不同评标系统远程评标兼容,破除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评标系统间信息壁垒,实现跨区域远程异地“不见面评标”新模式。
(四)打破评标“圈子化”。省内方面,漳州在各地市交易系统不统一的情况下,积极解决技术壁垒,打通评标通道,在深化与宁德、龙岩、三明等地市稳定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与厦门、福州、泉州的对接合作,率先在全省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全覆盖;省外方面,漳州作为远程异地评标首批跨省三地合作地市,在率先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省外合作伙伴,促进优质专家资源跨地区共享,打破本地评标专家“圈子化”,漳州市与宁夏固原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四川省眉山市、资阳市、成都新津区、都江堰市、彭州市,河南省安阳市等3省9地市开展跨省远程评标,与部分省市签订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协议书。
(五)交易服务“特色化”。开辟石化项目绿色通道,为提升全国七个石化基地之一—古雷开发区的项目招投标效率,围绕古雷项目专门开设绿色通道,设置专人专岗对接石化项目,缩短交易时长,增设远程异地评标室1间、评标席位10个,预留给古雷石化项目“专室专用”,并逐步扩充石化专家,鼓励漳州市石化专业人才申报省综合性评标专家库,积极对接省外石化专家,提供更多专家供选择,共服务古雷项目77个,中标金额36.35亿元,平均每个项目缩短交易时长4—5个工作日。
三、取得成效
今年来,漳州共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320宗,位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跨省16宗,实现由“两地点对点”向“多地共合作”的远程异地评标延伸,有效防范人为干扰、遏制围标串标,推动对口多方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附件17
漳州市漳浦县三力驱动打造“石化枫桥”
一、背景情况
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是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也是福建省石化产业“两基地一专区”的重点建设区域,在国家石化产业发展布局、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转移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漳浦法院古雷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扣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重要工作推进“三重”工作,一体推进“无讼”“化讼”“息讼”三道防线,以“三靠前、三优化、三精准”奋力打造“石化枫桥”特色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三靠前”开创纠纷源头治理新格局,为“石化枫桥”创建提供“源动力”。一是合力联动,靠前服务社会治理。联合古雷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职能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司法助力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古雷港区诉非联动机制的工作方案》等文件6份,为区域社会治理注入法治力量。二是区院联通,靠前助力法治建设。落实《区院联席会议制度及工作联动机制实施方案》,畅通区院沟通渠道,主动通报法院审执工作情况。2021年以来,共召开区院年度联席会3次,季度联席会14次,提供法律意见36次,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多元联治,靠前研判防范风险。完善法庭与公安、综治中心社会风险研判预防机制,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提出风险防范建议9条,推动纠纷源头治理。
(二)“三优化”完善纠纷多元化解新体系,为“石化枫桥”创建提供“驱动力”。一是主动融入,优化诉前解纷模式。发挥“3+1”审执机制作用,主动融入“1+4+N”诉前解纷网,以司法确认为诉前解纷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延伸服务,优化解纷平台建设。在石化园区设立“法官工作室”、“古雷开发区石化产业暨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司法服务中心”,打造涉外司法“5E”平台,推动创建少讼、无讼示范企业。三是做实调解,优化多元解纷合力。构建“繁简分流、内外协同”多元解纷新机制,组建“诉前调解速裁小组”,以“法庭+N”合力解纷,实现“简案快办、繁案精办、类案专办”。
(三)“三精准”打造纠纷源头预防新势能,为“石化枫桥”创建提供“前瞻力”。一是精准送法,强化服务保障。组建“1+3+1”法律服务团队,每月入企走访“问诊号脉”。今年来深入企业、项目建设现场10次,促成5起涉企案件达成和解。二是精准普法,强化前端预防。为福海创、古雷石化等重点项目、企业提供“订单式”司法服务,针对企业司法需求开展专题普法讲座。三是精准释法,强化警示教育。挖掘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涉重点项目、企业案件,邀请企业员工、人大代表等参加庭审观摩。
三、取得成效
今年来,古雷法庭共参与化解诉前纠纷108起,作出司法确认64份,共审结涉企纠纷105件,调解率71.8%,其中通过“中沙司法服务中心”化解22起,标的达2430万余元。入企开展普法宣讲活动8场次,发放宣传册500余本,通过各新媒体平台推送普法文章35篇。
附件18
泉州市盘活存量优化配置
推动国土空间资源高效利用
一、背景情况
泉州市是制造业大市,民营经济发达,中小制造业企业8万多家,企业用地需求量大,但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泉州山多地少,土地利用率偏低,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逐步突显,解决土地要素问题迫在眉睫。2022年,国家赋予泉州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工作,泉州市以试点实践推动资源配置由增量供给转向增存并举、由低效分散向高效集中转变。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三项规划标准。一是制定《泉州市城镇低效用地调查评价方案》,建立多维度评价标准,创新正向豁免的“白名单”制度。二是制定《泉州市县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县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技术审查要点》等技术文件。三是指导县级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增强了规划管理弹性。
(二)完善六种实践探索。一是对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探索以协议出让方式,优先供应给周边产业项目作为增资扩产用地。二是对零星低效用地难以采用征收或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进行开发的,采取土地置换进行资源整合。三是建立府院联动机制,加快法拍工业用地建成投产。四是对产业用地以租赁方式提供,租赁期届满,达到约定及出让条件的,已交租金冲抵出让价款。未达到约定要求的,收回土地使用权。五是依据产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发展状况,为不同行业提供不同的土地出让年期。六是不同产业项目用地,约定好土地容积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产税收、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等标准,办理好各项证照。企业只要达成协议,即可直接开工建设。
(三)提升三种利用强度。一是鼓励企业“零地增容”,在自有工业用地内进行改扩建或拆旧建新,放宽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等指标限制。二是鼓励企业混合复合利用开发,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厂区设施改造建设多层厂房、开发建设地下空间,不再增收土地价款。三是鼓励企业“工改商”改造,允许工业(仓储)用地通过补交土地出让金改为商业服务业用地。
(四)优化三项惠企政策。一是实施连片用地合证并宗开发,相邻用地“三统一”(性质统一、年限统一、指标统一)鼓励连片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实施工业物业分割和转让,允许老旧工业区改造项目工业物业按幢、层分割和转让。三是实施“容缺预审”,针对未取得工规证、施工证或未按工规建设、未办理竣工验收等情形,经各相关部门审核并出具办理意见后,进行不动产登记发证。
(五)实行三项具体措施。着重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的能力和水平,实行拿地即开工、模拟审批、交地即交证等三项措施,实现“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全力推进项目“多证同发”。
(六)建立三种监管机制。一是对纳入低效用地改造的工业项目,实行动态评估,构建全周期监管机制。二是实行企业效益综合评价奖惩,倒逼综合评价低的企业主动改造提升。三是对新建和增容的工业项目,签订监管协议,严格批后监管。
三、取得成效
泉州市通过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园区标准化建设和抓城建提品质,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逆周期增长。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2023增长11.5%,连续2年增速全省第一;今年前3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继续保持全省前列。一是摸清全市低效用地家底约24.91万亩,相关做法得到自然资源部利用司全国推广。二是南安市出台《推进法拍工业用地流程优化的通知》,实现从拍地到开工共缩短3个月处理周期;石狮市福建战地吉普户外服饰有限公司西侧1184平方米的边角地出让,补缴土地出让金差价8522.5万元,容积率提升至4.54,新建设厂房及宿舍楼14418平方米,预计年营业额可达1亿元。目前,已有105宗工业用地申请此类改造。三是晋江新增零地扩产项目72个,可新增产业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增2900亩工业用地;石狮市完成“工改商”变更3宗,可新增建筑面积13246平方米,补交土地出让金10449万元。晋江市也有5宗工改商项目,新增建筑面积224084平方米,补交土地出让金8781万元。四是晋江市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容缺预审”模式取得不动产权证书;泉州经济开发区对同一使用权人的3宗相邻工业用地“三证合一”,地块容积率由1.0提升至2.2,预计效益可达190万元/亩。五是晋江市出台《晋江市建设用地全流程监管实施方案》,2021年以来已签订监管协议180份、总用地面积4826亩。六是全市有19个建设项目实行“拿地即开工”;累计有259宗建设项目实行“交地即交证”;累计推动30个项目“模拟审批”,平均节省2-3个月开工准备时间。
附件19
泉州市创新“企电保”6+1服务
精准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泉州民营民企靠的是多种产业的“百花齐放”,为了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擦亮“海丝之光·泉电e家”营商品牌,更好服务民营民企发展,泉州市有效整合电力、银行、保险等社会各方资源,确定“政府引导、电力牵头、银行助力”运作机制,创新推出“企电保”6+1服务(用电新装“一份租赁套餐”、设备维修“一份财产保险”、电气运维“一个共享电工”、设施改造“一份优惠政策”、电费缴纳“一套金融产品”、节能增效“一份托管方案”和系统集成“一体提升质效”),为民企提供从投资建设、设备运维改造到节能增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有效降低民企办电用电成本负担,促进民企用电质效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用电新装“一份租赁套餐”,客户工程“快接电”。聚焦电力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的焦点问题,创新推出“泉电e享”服务,民企电气设备建设可采用“以租代建”模式,租赁期间,按期支付租赁费,即享受从设备安装到后续运维、抢修等全过程服务;租赁到期后,可灵活选择设备续租、退还、买断及委托运维等多种方式,首期办电成本压降70%,施工周期缩短40%。
(二)设备维修“一份财产保险”,设备故障“快复电”。聚焦电气设备出资产权修复异议、隐患整改不及时等堵点问题,创新推出“电气设备险”产品,整合保险公司、电气设备安装服务专业单位等各方面资源,民企可通过市场化自愿购买受电设备财产保险,保险公司委托专业单位对民企供配电设施开展常态化的年检及故障抢修,解决民企用电设备故障抢修、更换的资金问题并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三)电气运维“一个共享电工”,设备运维更专业。聚焦“电工难”“电工荒”等难点问题,创新推出“共享电工”服务平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中心联动,充分利用电力服务单位、社会电工资源,整合具有高低压电气操作资质的专业电工,签订“共享协议”,提供灵活上门服务,费用可按次结也可按月结,包月则享受定期上门服务等,解决民企电气设备运维能力不足问题。
(四)设施改造“一份优惠政策”,设备改造更省心。国网泉州供电公司携手泉州银行、泉州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电气设备贷”产品,针对电气设备的新建、更新和改造,民企凭供电公司出具的供电方案,即可无抵押3个工作日内快速放贷,可办理利率低于市场40%左右专项贷款。
(五)电费缴纳“一套金融产品”,电费缴交更快捷。提供“电e金服”服务,通过该产品的“电e票”、“电e证”,民企可将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兑现并定向用于缴纳电费;通过“电e贷”,民企快速取得银行授信,贷款资金可用于电费缴交,免抵押,免担保,低成本。
(六)节能增效“一份托管方案”,用能用电更高效。提供用电分析服务,通过电能量数据,分析民企峰谷用电、功率负载合理分布情况等,为民企提供用能优化建议;提供新兴业务规划服务,指导分布式光伏、充电站设施布局规划建设,提升民企经营效益;提供能效托管服务,探索研究节能技术,大力推广富氧燃烧、热回收等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民企能源利用效率。
(七)系统集成“一体提升质效”,举措创新更出圈
搭建“企电保”6+1服务推广平台,明确每季滚动推出“泉心泉意”服务举措,优先匹配与“企电保”6+1服务关联度较高的同期推出;开展“营商环境进园区”主题活动,优先安排“企电保”6+1服务举措纳入活动计划,结合营商环境课题调研,优先共享“企电保”6+1服务推广成果。
三、取得成效
该创新举措紧密结合泉州民营民企的特色发展,惠企效果明显。自推广以来,已惠及民企2481家,节约成本7999.29万元,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其中,全省率先推出电气设备贷款政策,帮助184家民企完成老旧电气设备改造升级,合计推动企业增资扩产3000万以上;全省率先推出电气运维“共享电工”服务,入驻32家施工队伍,通过12345热线出动3781人次为来电企业提供电力服务,客户满意率100%。
附件20
泉州市泉港区构建“人才银行”服务生态
打造人才引育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泉州市泉港区深入贯彻人才“港湾计划”,持续做优“海丝泉州 人才港湾”品牌,探索构建“人才银行”管理体系,将优化人才工作与营商环境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核心引擎,通过强化人才资源集聚,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力打造储才、用才、爱才平台,助力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三库贯通”管理体系,拓宽“引才储才”渠道
一是广纳四方英才,建立多元化人才库。人才库收录省、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及最新科技成果,根据入库人才的专业和领域划分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基础性人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及数字、绿色、海洋、文旅四大经济新型人才等6个人才库子库,现已收录1182名人才信息,为后续的精准匹配和高效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整合政策资源,形成全方位政策库。政策库整合了省、市两级199份惠才惠企政策,形成涵盖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医疗保障、交通出行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税费优惠、融资服务等全方位政策体系。这些政策不仅为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人才服务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三是促进精准匹配,提供动态性需求库。需求库动态更新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技术需求805项,利用AI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模型,实现人才、政策、项目的精准对接和智能适配,提高人才资源利用效率。累计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200多次,推动大院大所服务企业15家,解决技术难题6项。
(二)实施“储值激励”培育方式,造浓“重才爱才”氛围
一是划分科学储值维度。“人才银行”实行储值管理模式,按照人才所属不同层次、技术水平、服务年限等条件,设置基础值、贡献值、资历值,基础值按照人才层次职级一次性赋值;贡献值根据荣誉业绩、揭榜领办累加赋值;资历值根据在泉港区服务年限赋值。同时柔性引进的人才可0储值直接支取服务待遇,已吸引78名区外高层次人才到泉港短期兼职、项目合作。二是健全发展激励机制。人才可凭储值在线上平台或线下网点兑换短期住宿、健康体检、商家折扣等福利,储值高的优先享受政治待遇、研修资源、项目支持等。目前共推荐14名人才为“两代表一委员”“科技特派员”人选,组织163名人才赴深圳、厦门等地参加专题研修班和疗休养活动。如优先享受政治待遇、研修资源、项目支持等,不断提高人才获得感、幸福感,激励人才为区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三是打造便捷服务网点。为方便人才支取储值福利,泉港区建立线上“人才银行”平台和线下“人才之家”服务网点。在峰尾滨海市级“人才之家”打造“人才银行”线下总行,布局兑换区、展示区、贵宾室等服务空间,并由人才专员“一对一”为人才答疑解惑,不仅提供便捷的支取服务,还为人才提供了交流、合作和成长平台。
(三)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提升“选才用才”效能
一是配套支持措施。为了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泉港区出台《泉港区企业“科技副总”选聘工作实施细则》《泉港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施意见》等系列支持政策。从研发投入经费补助、科技特派员奖励、高新技术认定奖励等11个方面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已支持28个创新平台项目,总投资438万。二是招募“科技副总”。在“人才银行”中选聘10名新材料、应用化学等专业技术人才到8家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在产学研用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实现人才共享共培、校企互融互促。协助解决技术难题31个,形成创新成果12项。三是加速成果转化。在泉港石化科技众创园建立需求项目“揭榜领办”模式,目前已签约入驻企业34家、总投资18.36亿元。依托“人才银行”线上平台张榜发布技术需求23项,引导人才主动领办、竞相攻坚,成功对接“夜光功能织物的研究开发”等项目14个。
三、取得成效
“人才银行”服务模式实施以来,泉港区在人才资源集聚、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入驻含7个院士团队在内的25个高水平科研团队,2024年以来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20名,高技能人才242名;举办“开放创新 智造未来”创新大会、大院大所赋能高质量发展泉港专场,推动签约校地企合作项目11个,总投资63.77亿元。
附件21
泉州市石狮市构建“产业供给链+司法服务链”融合模式 厚植“丝路商贸”营商环境法治沃土
一、背景情况
石狮素有中国“民办特区”美誉,是闽派服装板块的中心城市。近年来,石狮市立足“丝路商贸”蓬勃发展的市情,积极构建“产业供给链+司法服务链”双链融合发展模式,以“强链、稳链、补链”为路径深化法治护企,以精准司法厚植“服装名城”“商贸之都”建设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沃土。
二、主要做法
(一)主动对接“强”链,打造法商共建“前哨站”
一是“一中心”辐射纺织服装全产业。升级全国首个纺织服装法庭,打造全省首个服装产业集群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中心并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行,构建横向贯通“法院+产业联盟+N”多个主体,纵向覆盖纺织原料、漂染整理、成衣加工等上下游全产业链8000多家企业。二是“一法庭”连通电商直播全市域。在电商集聚的石狮国际轻纺城成立网络电商巡回法庭,通过“定向挂钩、定点联络、定期走访”形式,将解纷阵线推进到各电商园区,按照“一根线、一块屏”标准配置,开辟涉电子商务纠纷在线解决“绿色通道”,实行“互联网+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模式,为全域电商卖家提供“调立审执一体”快办案服务,实现“网上纠纷网上解、网上纠纷不下地”,精准匹配“宅经济”司法新需求。三是“一站点”护航原创设计全周期。积极争取并获批辖区内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针对本土服装设计品牌遭侵权情况,设立全省首个专为服装行业打造的知识产权发展工作站,为原创设计企业提供商标注册、专利保护、侵权起诉等专业化法律指导,构建“诉非联动、民刑衔接、惩防一体”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为“狮潮品牌”提供定制式司法保护。
(二)精准服务“稳”链,开启法商直通“绿波带”
一是便捷诉讼暖商。上线涉企法律服务响应平台,联合石狮青商会设立“法商直通”e法庭,推行“立案线上办理、审判云上进行、执行码上服务”,畅通涉纺服企业案件“快立、快调、快审、快结”绿色通道,纺服企业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掌上查档、指尖阅卷、一键接收法律文书,体验“一门进一网通一码清一次办一地解”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二是首善执行护商。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对暂时性经营困难但恢复有望的被执行纺服企业精准甄别、差异处置,依法为纺服企业暂缓执行,实行执行通知前置、执前短信提醒、纳失预警等执行督促机制,促成被执行纺服企业自动履行67件,率先推行“司法+征信”评分、信用修复激励等制度,为被执行纺服企业修复信用,开展涉纺服企业专项执行行动,高效为纺服企业执行到位金额1875.23万元,及时兑现胜诉权益。三是对症服务亲商。坚持主动靠前提供司法服务,与本地商会、行业协会、纺服企业建立双向对接联络机制,推行“一法官挂钩一行业协会(商会)”,提供“一企一策”精准指导、编印“一类一册”普法指南、落实“一问一答”服务要求,精准解决纺服企业痛点难点问题。召开涉纺服企业座谈会2场次,开展“送法进企”活动6场次,解答法律问题11个,帮助堵塞管理漏洞8个,提供4类常用合同范本及交易凭证模板。
(三)多元共治“补”链,拓展法商联动“朋友圈”
一是发挥“法院+行业”协力。联合纺织服装产业联盟打造“矛盾联防、信息联通、纠纷联调”机制,引入行业协会及各地在狮商会多方调解力量,聘请14名纺织服装企业家为特邀商事调解员,引导企业自愿选择成本较低、方便快捷的非诉渠道解决纠纷,共促成调解、撤诉涉纺服产业链纠纷823件。二是借助“法官+专家”智力。聘请13名优化营商环境咨询监督委员,推动引入1家国家级纺织品检测第三方机构与中心平台合作,发挥专业化机构的优势特长,为企业在产品质量鉴定、价格评估等问题上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意见,实质化解技术性事实查明难题。三是汇聚“司法+社会”合力。联合市政协在纺织服装产业联盟、服装智能制造园人才社区“图灵乘式空间”设立政协委员调解工作室,与市工商联探索设立“民营企业保护工作站”,凝聚“政协+法院”“工商联+法院”等多元解纷合力,实现产业纠纷化解工作共建共治、共商共调,分流化解涉纺服纠纷204件。
三、取得成效
构建“全链条、一体化、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的平台,为企业全闭环提供纠纷排查、风险防范、法律培训多元服务,降低企业诉讼风险,有力护航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发展。2024年来服装产业集群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中心成功化解涉纺服企业案件145件,标的额728万元,石狮法院审结涉纺服企业案件1369件、标的额2.4亿元。审结知识产权侵权纠纷776件,有效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在商标注册、风险防范、维权救济方面深入企业园区提供指导服务19次,保护本土原创产业。联动民营征信机构建立“司法+征信”评分机制,2024年以来,为616家企业实现信用修复。
附件22
三明市清流县推行“云市窗·清易办”
数字赋能提升市监服务质效
一、背景情况
2024年以来,三明市清流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国发〔2024]3号),持续深化“一窗通办”、“一网好办”改革,注重改革引领和数字赋能双轮驱动,创新“云市窗·清易办”市监服务模式,“两跑事项”占比达100%,让企业群众在“云”上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市场监管服务。
二、具体做法
(一)强化数字赋能,搭建“云市窗”平台体系。针对清流辖区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氟新材料产业园和电子商务园区众多的入驻企业办事需要,清流县市场监管局强化信息赋能作用,依托信息技术及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一窗通办”系统,配备智能双屏一体机、高清摄像头、跨域通办等设备,搭建远程视频交互系统,在清流经济开发区(下设城南工业园区、金星园区、福宝园区)开通设立公司设立、企业迁移、知识产权质押、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双随机检查、质量标准等业务办理“云坐席”6个和云帮办市监窗2个,网上提供集远程咨询、导办、受理、即办于一体的远程服务功能,后台实时审查办事企业、群众提供的申请材料,进行远程材料电子化存档,以“三方协同”的“云审批”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同质量服务,推行跨域审批新模式。
(二)聚焦需求导向,打造交互式服务阵地。结合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通过领导深入体验查找问题,系统梳理企业群众涉及公司设立、许可审批、企业迁移、注销办理、知识产权质押等领域高频事项32个入驻“云市窗”,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政务服务的创新与升级,推动更多市场监管行政许可事项“马上办”“掌上办”“就近办”等,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高效便捷的注册审批服务,打造让群众更加满意的“便利清流”。
(三)打响服务品牌,提升“高效办成一件事”新体验。借助“云市窗”数字技术,将信息变更一件事、开办餐饮店一件事、企业注销一件事等重点事项清单在“云市窗”在对外公示,办事群众通过“云市窗”平台可以办理查询下载服务事项清单、查找服务事项、办件进度查询、结果反馈等业务,为群众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全流程咨询、辅导和办理服务,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增强了群众办事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对群众线上线下评价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推动“云市窗”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好差评”结果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全面提升市监窗口服务质量。
三、取得成效
通过整合登记注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双随机检查、质量标准等市场监管业务事项,将传统实体市监窗口升级为“云”窗口,打造园区“云市窗”新阵地,构建园区企业监管新平台,园区内企业借助“云市窗”及时录入设备信息并上报施工告知、在线检验检测与申报,以便监管部门随时查阅,建立监管主体数据库,制定并公布双随机抽查计划,企业组织开展员工线上培训、考核,实现精准监管,以“云见面”模式让园区企业不出园区,即可直接办结市场监管服务事项,减少群众办事成本,有效解决企业、群众“来回跑、多头跑”和窗口忙闲不均、排队等候等问题,实现股室精准对接,靠前服务,提高了群众对市监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同时,以“云市窗·清易办”为平台,创建监管新模式,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务,切实把市场监管服务做实做细做精,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云市窗・清易办”措施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一是业务办理高效化。园区内80%的企业申请和92%的个体业务办理通过该平台进行相关登记许可手续,极大地提高了业务办理的集中度和便利性,审批时间大幅度压减,为企业和个体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经营主体的运营效率显著提高。二是服务质量优质化。“两跑事项”占比达100%,群众办事无需多次奔波,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同时,开展线上线下“好差评”,群众主动评价981件,满意率100%,服务质量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三是经营主体有增长。截至10月31日,全县共有经营主体17885户,新增各类经营主体1137户,其中新增企业249户,同比增长4.18%。“云市窗・清易办”的实施为清流辖区内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革命老区县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附件23
三明市尤溪县坚持“三色共绘”
擘画林权登记服务“新图景”
一、背景情况
三明市尤溪县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和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近年来,尤溪县深化“一网、一站、一次”改革,创新林权登记机制,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林权登记的“申请难”“注销难”“办理难”问题,实现林权服务从“能办”向“好办”的转变,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上下联通”,为林权登记服务夯底色
一方面,聚力向上联通。落实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要求,全面升级改造不动产登记系统,打通了与省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系统、省登记库、省地籍库等日常增量汇交接口,以及市数政中心开发的市汇聚平台等平台的端口,提升了互联互通水平。另一方面,聚力向下贯通。在西城、坂面、洋中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试行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夯实林权登记服务的基础,今年来,共计办理了林权登记业务587宗;将权籍查询系统逐步委托授权县林业规划队和乡镇林业站,累计为乡镇、村共享林权发证属性表66118条、林权宗地图21个。
(二)突出“一站服务”,为林权登记服务添暖色
一是做细导办服务。针对林权登记业务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在县政务中心不动产登记办事大厅设置林权登记专窗,开辟绿色通道,设立导办台,主动帮助指导办事群众表格填写、业务咨询等具体业务,细致耐心解答,增强了群众获得感。二是做实帮代办服务。依托乡镇林业站包村干部、村林业员为林农林权登记提供帮代办服务。今年来,全县共有79个村通过专业帮代办服务,实现林权注销及变更登记1101宗、面积13.04万亩,林权地籍调查1122宗、13.26万亩,首次登记1029宗、12.29万亩。三是做优远程服务。以洋中镇为试点,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远程“虚拟综窗”,将林权注销、转移等10项林权登记服务纳入“远程云帮办”服务范围,通过“远程云帮办”可视化政务服务平台,“屏对屏”“面对面”为乡镇群众答疑解惑、无缝对接、即时批件,今年10月份试行以来完成林权注销登记2宗、面积268亩。
(三)突出“一次办理”,为林权登记服务提成色
一是再造流程。围绕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服务,对林权首次、变更、转移、注销登记四个类型业务全面梳理,再造办理流程,采用流程图模式,明晰材料收集及业务受理、审核发证的过程,将林权首次登记受理时限缩短了15个工作日。二是容缺受理。对登记材料实施容缺受理,允许林农采用委托或邮寄的方式补充缺失材料及领证,并采取林地所有权单位、乡镇自然资源所见证委托和县公证处异地远程视频在线免费委托等方式办理林权登记业务,减轻林农登记负担。三是即时办理。通过高清影像图技术开展林权地籍调查,当事人可直接通过影像图指认确定界线,如因测绘精度等因素产生重叠,可由不动产登记中心直接调整界线,实现群众办理林权登记业务“最多跑一次”。
三、取得成效
(一)登记申请更便捷。2024年来全县共办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业务706宗、面积8.23万亩,林权申请人委托代理人办理林权登记业务90宗、面积1.11万亩。
(二)林权注销更高效。2024年来已办理443宗、6.44万亩林权注销登记,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51.07%;注销发放给村林场有限公司(村股份林场)的林权证105宗、1.55万亩;完成新审批采伐签署授权委托注销书32份、完成率100%。
(三)免费服务更惠民。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以来,完成林权地籍调查勘验面积27.9万亩、免收林权地籍调查勘验费达284.4万元、惠及2756户林农;累计完成林权登记7620宗、免收登记费182.5万元。
附件24
莆田市实施“四办一省”举措
持续提升电力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莆田市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聚焦“双满意、创一流”奋斗目标,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推出“供电+”联合供电服务模式,切实落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规范,实现高效和便捷的办电体验,提升客户办电便利度和获得感。
二、主要做法
(一)用电服务“主动办”
为破解企业用电申请滞后导致电网规划不衔接难题,强化与政府部门协同联动,率先促成市自然资源局共享土地出让信息,推动营销系统获取所有土地出让信息,提前对接用电需求,辅助电网超前规划,提供报装咨询服务。全力对接2024年省市重点服务项目、莆田市民营经济暨产业发展大会签约项目等,主动靠前服务,畅通重点项目办电“绿色通道”,将“让电等项目”理念摆在首位,做细做实“规划、地块、项目”三方面专人对接措施,实现办电提档加速。
(二)公共服务“联席办”
将供电服务不断深化融入政务服务体系,开展“不动产+用电联动过户”、“水电气讯”联合办理等业务。同时聚焦园区客户,推进水电气讯“一站受理、联合勘察”,莆田供电公司联动市行政服务中心,主动对接市水务集团、广电网络、旷远燃气等公司,创新水电气讯“云联勘”联合服务新模式并落地实施,实现工业园区项目“三同时”。
(三)充电服务“即时办”
为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充电桩“进小区难”的解决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莆田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动发布《莆田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居民住宅小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通道”试点的通知》,实施“一小区一证明”模式,由供电公司主动对接小区物业,实现充电桩用电报装收资集中提前获得物业“许可”。通过莆田市城市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信局、供电公司紧密配合,形成合力,破解困局,助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规范、流程更加优化。
(四)多项业务“一次办”
聚焦客户高频供电服务需求,优化业务流程,全面推广“过户+改类”、“过户+退费”、“销户+退费”、更名+增值税变更”、“分布式电源新装+低压居民增容”等6项电力联办业务,提升联办应用成效,实现资料一次提交、业务多项办理。通过手机APP、95598网站等线上渠道,公开电费电价、服务流程、作业标准、承诺时限等信息,提供配电网接入能力和容量情况查询等服务。推广“办电e助手”,为业扩工程客户提供“云端互动、实时响应”服务,接受客户从服务态度、服务时限、服务质量等多维度的监督评价。实行外线工程行政审批“一链办理”,贯通莆田市工改系统与电力营销系统的数据交互,实现行政部门审批结果即时反馈,让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腿。
(五)办电用电“更省钱”
实行160千瓦及以下的所有客户用电报装“零上门、零投资、零审批”服务,免费提供报装服务。2025年12月31日前,对实施两部制电价的污水处理企业、电动汽车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继续实施用电免收基本电费。提供“电e贷”、“电e票”等电力金融服务,支持资金周转有困难的民营企业客户,选择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结算电费,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三、取得成效
莆田市全面实施“四办一省”举措,建立“领导联百家龙头企业,干部进千家规上企业,员工入万家小微企业”走访机制,国网莆田供电公司截至目前累计走访调研客户1057户,其中龙头企业14户、规上企业100户、小微企业927户,解决客户问题诉求77个。完成13个小区“绿色通道”协议签订,开展水电气讯“云联勘”13项,服务2.2万客户“联动过户”,水电气联办152项,完成6项联办业务8719项。已利用“电e金服”平台累计帮助12家企业节约融资成本31.59万元。“三零”服务政策惠及2.8万户,节省客户投资14297万元。
附件25
莆田市创新“六办六服务”信用修复机制
深度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信用体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对于规范市场行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及有效防控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战略部署,特别是针对健全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修复机制要求,莆田市精准聚焦民企信用修复中的难点与痛点,积极响应,出台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该措施旨在通过建立健全权责明确、流程顺畅的“六办六服务”信用修复工作机制,为民营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服务,助力其快速恢复市场信誉,激发内在发展活力。
二、主要做法
(一)推行“线上办”,打造“可选式”服务。莆田市在实行线下“一窗受理”的基础上,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大力推行“免见面”线上信用修复。编制《莆田市市场监管局信用修复网上办操作指南》,以“数据跑路”替代传统纸质审查,帮助民企实现信用修复“零跑腿”,进一步拓宽信用修复渠道。
(二)推行“协同办”,打造“一站式”服务。莆田市推行信用修复“一站式”模式,企业仅需通过“惠民宝”平台提交一次申请,即可同步完成“信用中国”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双平台修复,实现一窗受理、数据共享、结果互认,有效解决了多头修复的问题。
(三)推行“快捷办”,打造“高效式”服务。遵循“依申请修复”和“谁认定、谁修复”的原则,莆田市对信用修复申请实现了即时受理、即时审查,并大幅缩短了办理时限,如经营异常名录、个体工商户经营异常状态信用修复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及行政处罚信息修复时限由15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显著提升了修复效率。
(四)推行“承诺办”,打造“容缺式”服务。在信用修复申请中,对于主要材料齐全但缺少部分可容缺材料的情况,莆田市探索实施“容缺+承诺”办理模式,允许企业在自愿申请、书面承诺的基础上先行修复,减少了企业往返次数,加快了修复进程。
(五)推行“审慎办”,打造“包容式”服务。针对企业年报中的一般性信息错误,如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网站及网店网址等,以及财务信息中小数点、单位、数据小范围偏差,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容错处理,允许企业申请信用修复,避免了因小错误而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情况,让民企感受到温度。
(六)推行“提醒办”,打造“前置式”服务。实施行政处罚“一处罚一告知”制度,即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同步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点对点、面对面告知民企最短公示期、修复途径、条件及所需材料,有效提升了民企的守信意识和修复意愿。
三、取得成效
通过上述优化举措的实施,莆田市在信用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信用修复效能显著提高。1—9月,全市列严列异企业信用修复操作率高达99.98%,实现了信用修复从“能办”到“好办”“快办”质的飞跃。二是民企信用风险有效降低。1—9月,莆田市市场监管系统发送信用预警短信40.95万条,发放《信用修复告知书》1438份,指导2.26万户经营主体成功实现信用修复,信用风险较高、信用风险高民企在全市民企中的占比分别环比下降0.41%和1.54%。三是民企困难问题有效解决。据不完全统计,莆田市市场监管系统今年已通过信用修复有效解决民企对公账号冻结、招投标受限、无法参与评先评优等各类问题1103个,实打实为民企纾困解难,服务民营经济稳定发展。
附件26
莆田市仙游县创新“执行诉求管理系统”
赋能涉企执行工作
一、背景情况
为解决分段集约、繁简分流的法院执行工作模式带来的“经办人难找”问题,莆田市仙游县成立执行服务中心,将当事人的诉求归口到执行服务中心集约一体化办理。在此基础上,执行服务中心自主研发上线“执行诉求管理系统”,推动形成诉求集中受理、集约办理、及时反馈、指挥协同、解纷一体的执行服务新格局,迈出了“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坚实一步,让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更加畅通无阻。
二、主要做法
(一)集约接待,执行诉求“一站式”受理
一站办理,精细服务。瞄准执行服务中心“一站式”的关键定位,由执行服务中心充当案件经办人,并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执行干警“坐诊”接待,线上线下答疑解惑、制定方案、交办反馈。多元渠道,统一受理。由执行服务中心窗口、执行热线、智慧执行APP和“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组成线上线下诉求受理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更大可能、更多范围、更加全面地当事人的执行诉求收集整合录入系统,实现执行诉求“线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体办”的服务目标。
(二)高效处置,诉求办理“闭环式”流转
精细分类,精准推送。一方面,当事人在系统提交时可以选择督促强制、查询查控等6大类19小类的诉求类型,系统自动设定诉求等级、明确办理要求和期限后推送办理,由此形成诉求收集、工单生成、流程推送、满意度回访的闭环流程。如新华社报道当事人许某杰申请车辆续封的诉求,系统将其标记为“紧急”等级,2小时内办理完毕,有效避免被执行人转移车辆财产的风险。归类分办,分级对接。另一方面,根据案情复杂程度和执行诉求内容,法院内部建立诉求分级对接机制和诉求快速办理机制,由执行服务中心干警、执行服务中心主任、局领导逐级对接诉求,实现差异性精准服务。
(三)有效沟通,执行流程“互动式”公开
实时推送,流程公开。对外,通过系统主动公开执行诉求办理流程,实时推送诉求流转和办理节点消息。当事人“足不出户”便可动态跟踪、实时催办执行事项。目前,系统累计推送执行事项受理通知、办理期限、办理进展等资讯19165条。博采众议,精进不休。对内,系统不但加强执行流程监管,开发当事人评价功能,通过态度、流程、方式、措施、程序等5个方面总结不满意情形,针对群众反映的具体不满意事项,“一项一策”制定整改方案,跟踪落实整改。
(四)聚势联动,执行效果“向前端”延伸
延伸职能,前端治理。对内出台《关于全流程推进当事人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的实施细则》,组建执前化解团队,强化执前督促,自执前化解团队成立以来,移送执前化解394件,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166件,化解率达42.13%,从源头推进执行案件减量增效。汇聚合力,解纷化险。对外加强部门联动,与司法局联合出台《关于化解涉民生执行案件的实施办法(试行)》,邀请公安、住建等15个部门入驻系统参与化解,为特约调解员和村居调解主任配置化解员账号,通过系统多元化解模块进行派和在线指导,让村民办理执行事项不必“出村”。如人民法院报报道仙游小陈人身损害赔偿的执行案件,便是由系统分流往当事人所在村居,由该村调解主任接手调解。自该机制运行以来,系统共委派涉民生小额案件419件,成功化解170件。
(五)智能辅助,执行质量“精准性”提升
智能透视,风险预警。系统自动锚定“多次来访、反馈差评、信访未结、扬言信访”等4类诉求事件,快速定位重点案件,透视执行流程风险。同时建立差评回访、风险维护、提级办理等制度,健全完善涉执信访风险预防机制。智能分析,科学决策。背靠数千条执行诉求的数据库,系统集成“执行诉求数据监控平台”,通过提取诉求数据,自动生成案访比、信访比、执行满意率等动态指标,通过数据碰撞、比对、分析,更加准确反映当前执行工作的宏观态势和走向。
三、取得成效
(一)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执行诉求管理系统方便了群众反映执行诉求,同时系统化地为每个来访群众制定精确方案,限期落实反馈,系统上线以来共受理诉求6393件,期限内办结率达99.78%,群众执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二)涉执信访风险进一步减少。执行诉求管理系统进一步健全完善涉执信访风险预防机制,截至目前,共筛选风险预警案件79件,已成功化解37件,2024年执行案访比同比下降5.87%,涉执信访案件存量得到减少。
(三)执行环境进一步改善。执行诉求数据的累积,为执行工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如今年来针对诉求案由中民间借贷等占比高的情况,开展集中行动4场次,拘传被执行人76人次,移送拒执线索8件。
附件27
南平市打造“三大平台”探索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南平市聚焦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坚持数据赋能、精准服务,打造零工市场、企业用工快招共享、大学生就业全链条信息服务等“三大平台”,不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着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精准度、便捷度和满意度。
二、主要做法
(一)创建零工市场平台,着力破解灵活就业群体、大龄人员“就业难”“保障难”问题
一是创新建设运营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市场运营、公益服务”模式,实行“统一科学选址、统一功能布局、统一运营标准、统一管理制度”,在10个县(市、区)全面建设标准化规范化零工市场,设立482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点,构建市县乡村(社区)四级联动的网格化“家门口”零工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创新求职招聘模式。开发“南平零工集市”线上小程序,设置“找工人”“找活干”和“我要政策”“我要培训”“我要维权”等模块,推出可视化“零工市场电子地图”“零工岗位电子地图”和视频面试功能,通过大数据比对,实现零工招聘求职“一键匹配”。三是创新权益保障模式。探索创新“零工保”,采用项目制按日定额参保方式,为零工人员赠送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招募劳动监察(仲裁)、工会、司法等维权人员60余名,以志愿服务形式开展劳动(服务)纠纷调解、法律宣传援助等常态化服务。
(二)构建用工快招共享平台,着力破解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问题
一是建好用工池,盘活人力资源。整合省级公共就业信息平台、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社保数据库、南平人才网、零工市场和抖音政务号等平台资源,分类建立求职人员、失业登记人员、社保暂停缴费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五类人员用工信息池,实行动态更新、滚动管理。二是用好信息化,精准匹配岗位。政府层面组建工作专班,实时通过“企呼我应”、南平人才网、零工市场等平台收集掌握企业用工需求,依托用工池,通过数字赋能精准匹配用工需求,将符合条件的求职人员信息点对点推送给企业,帮助企业快招易招。三是借助新媒体,开展直播带岗。打造全省首个政务直播带岗基地——“就业南平 才聚武夷”直播基地,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提供常态直播、专场直播、入企直播等线上直播带岗服务,让岗位“触屏可及”。今年以来,已为75家重点企业开展直播带岗145场,登记应聘5000余人。
(三)打造大学生全链条就业信息平台,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难择业”“慢就业”问题
一是建好“一个库”。即建立大学生信息数据库,每年归集大学生新生、离校未就业南平籍大学生、来南就业大学生等信息,并按学习地点推送给所在地才聚武夷联络处和引才志愿者(使者),常态化开展政策推介、岗位推送等对接服务。二是完善“一张网”。即完善升级南平人才网,拓展服务功能,加强机关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招聘信息和实习、见习岗位收集发布,持续打造成全市岗位最齐全、服务最专业、功能最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自网站优化以来,已有7260家企业注册,累计发布招聘岗位2.6万个,浏览量168万人次。三是办好“一个站”。即创办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站,实现10个县(市、区)、4所市属高校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岗位推介等各类服务。服务站成立以来,组织60多场“学子游家乡”“政策宣讲会”“创业分享会”等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吸引3000多名大学生参加。
三、取得成效
自2023年5月“三大平台”相继运营以来,南平市就业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位于全省前列,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长15.8%。全省零工市场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南平召开,帮助零工人员派单成功12.5万人次;用工快招共享平台归集2.91万条未就业人员信息,为800多家企业推送用工信息10万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4300余人;归集大学生信息10.8万名,围绕“入学有信息、在读有联络、实习有岗位、就业有着落、创业有支持、权益有保障”开展全链条服务,吸引4840名大学生留南返南就业创业。
附件28
南平市念好“三字诀”
推动浙闽赣皖省际跨区域信用互认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南平市抢抓四省边际城市跨区域信用战略协作新机遇,加强与衢州、黄山、上饶等毗邻地区信用信息跨区域互认,在交通运输、网信、人社、纳税、公安、医疗、教育、旅游等重点领域建立跨区域信用修复协作机制,着力破解毗邻地区企业信用修复中申请退回率高和多部门“跑章”的问题,有效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持续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二、主要做法
(一)“合”字打底,搭建省际跨区域信用协作架构。以“一体化”思维找准定位,推动南平、衢州、黄山、上饶信用修复从“单兵作战”到“体系联动”跨越,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互认。一是构建跨区域信用协作联盟。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联动、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推动四地签署《2024年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城市跨区域信用协作共建工作方案》,形成高位推动、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规范合作互助机制。梳理信息共享、网络文明、交通运输、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旅游等11个方面22项协作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失信被执行人治理、违规超速、企业破产重组注销、农民工工资欠薪整治等领域跨区域信用互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健康环境。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充分研究相关地方标准、公共信用信息共享范围、信用修复结果、行业信用评价监管结果、医保、社保、经营主体违法违规信息等数据调用,从涉及11个方面的部门中各抽取1名人员组成专业信用修复团队,为四地市企业提供全面信用修复服务。
(二)“实”字当先,夯实跨区域信息共享互认基础。以“一盘棋”举措内塑自身根基,逐步深化条块之间、部门之间、政企之间、政策之间等多个方面工作,提升南平市跨区域信用协作水平。一是夯实市场监管举措,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围绕公共资源交易、不动产登记、工程项目审批等领域推动34个市直部门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累计实施联合惩戒1910余次。进一步对系统现有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加强失信监管,将联合奖惩系统嵌入审批流程,目前已接入国家红、黑名单数据3545万条。二是夯实信用修复举措,助力失信企业“纠错复活”。落实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建立跨部门多平台“一次申请,同步修复”机制,并积极引导失信主体主动完成信用修复,帮助企业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截至目前,累计为全市各类企业完成信用修复3865起。三是夯实数据归集举措,推动信用信息融合应用。完成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三期建设,累计归集市、县两级284个部门法人公共信用信息4750万条、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4709万条。进一步规范“双公示”信息报送,提升“双公示”信息报送质量,累计归集“双公示”信息58万余条。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度,累计归集信用承诺信息145万余条,信用承诺数量与企业总量的比值达100%。四是夯实宣传推广举措,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依托“信用南平”网站,设立信用动态、红黑榜、联合奖惩、诚信建设万里行等信用信息栏目,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信用服务,累计发布各类信用信息3060余条。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6.14”信用关爱日等时间节点,深入各商超、学校、社区宣传消费维权、信用建设法律法规及各类信用征信知识,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氛围。
(三)“联”字赋能,构建跨区域信用共建共享新格局。以“一起拼”精神推动跨区域信用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围绕信用信息共享互认、守信联合激励应用场景创新、信用联动监管、跨区域信用宣传等加强交流合作,努力构建“信息共享、协查互助、疑难互商、协同推进”的工作新格局。一是搭建共享平台,实现异地交流“零距离”。搭建集信用动态交流、职能服务互通、信息共享于一体的“闽浙赣皖四地市跨区域协作联络群”,畅通四地市交流渠道,全面实现信用信息共知共享。同时,充分发挥四地市信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用领域媒体作用,强化信用宣传,全面提升省际跨区域信用联盟品牌。二是搭建交流平台,实现经验共享“促提升”。充分整合四地市各类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搭建“座谈交流+外出观摩”平台,强化协调联动、合力推动跨区域协作事项落地实施,四地市本地部门之间,以及各地市之间加强横向联动和纵向协调,切实保障协作事项工作推进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并抓好学习成果转化,探索推出“信用+融资”,依托归集共享的信用信息,建设南平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化平台,累计上线65款信用信贷产品;探索推出“信用+对台服务”,出台《南平市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工作方案》,推出“薪速汇”“台企贷”“台农贷”等对台专属金融产品,为台企更好发展提供金融助力,累计为在南台商台胞累计发放贷款1.9亿元。三是搭建修复平台,实现跨省协作“零障碍”。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系统,通过数据核验、调用以及微信群等模式为南平、上饶、衢州、黄山等地市的企业提供信用修复、合规证明开具等服务,增强企业跨域投资办事获得感。
三、取得成效
四省边际城市跨区域信用协作机制的建立以来,共享信用协作领域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为解决跨区域经营企业的信用监管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为四省边际城市信用监管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城市“跨省通”工作台已建立“信用协作”模块,并上线3项信用协作事项。四地市中院、网信、人社、交通等部门重点在失信被执行人治理、企业破产重组、网络文明、农民工工资欠薪整治、行政处罚修复等领域推动跨区域信用互助,不断增强各地跨区域信用协作服务效能。如江山市与浦城县利用四省边际城市信用协作机制,开展跨域协助查询物流企业行政处罚发票,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大对两地交通运输企业信用修复的指导服务,切实保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附件29
南平市邵武市创新“三链协同”机制
推动氟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氟新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5G等高科技领域,产品附加值高,因而,氟新材料产业被誉为“黄金产业”。近年来,邵武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邀请中国石油化工设计院、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在做强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完善保障链上协同发力,助推邵武氟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平台、做强产业链,集群成势“强引擎”。2024年4月,邵武市举办氟新材料产业发展交流会,邀请7位院士、百余名氟新材料领域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以“氟”为纽带,荟萃前沿理论,碰撞思维火花,为氟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聚势赋能。近年来,邵武市主动融入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布局,聚焦做精、做专、做透含氟产业链条,建立“链长+链主+专班+实体”工作机制,重点围绕氟聚合物、氟代烃、无机氟化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四大系列,瞄准头部企业、上市公司开展“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激活产业新动能,带动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延伸拓展。2023年,邵武金塘产业园区实现产值120亿元,邵武氟新材料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搭建桥梁、布局人才链,引才揽智“强动力”。邵武成立由付贤智、吕剑等院士专家组成的高质量发展顾问团,建设福大化学科研楼(邵武楼),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梳理,绘制产业链图谱,制定招商导则,以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推动点石成金。产业旺,离不开人才兴。邵武市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办+人才专班+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的四级人才工作架构,成立“高质量发展人才顾问团”等智库平台,深化打造“邵武英才”“才聚邵武”等机制品牌,搭建企业和人才互通交流的桥梁,发放各类人才专项经费1.87亿元,吸引包括26名博士在内的240余名高层次人才在邵就业创业,并将每年的9月13日设立为“人才日”。
(三)优化布局、完善保障链,要素直达“强服务”。邵武金塘产业园的智慧园区项目已初步进入验收阶段,包括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升级、应用支撑增补、基础设施建设、指挥中心增补及分中心建设,以及后端扩容和等保加固及密码建设等。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园区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助推企业实现“智改数转”。邵武经济开发区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环保导则的要求建设安环设施,集中供热、一体化智慧平台、应急救援中心、污水一企一管明管化等重点配套设施陆续建成投用。同时,邵武市以金塘产业园入选国家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为契机,对标D级园区标准,创新实施“166”机制(“1”即一体化平台;“6”即安全和环保“六位一体”),引进“双管家”(即聘请中靖尚成、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形成专业化监管互补模式,推动安全环保长治长效。
三、取得成效
邵武市已构建无机氟化物、含氟聚合物、ODS替代品、含氟精细化学品四条产业链,氟新材料全球20强企业中已有5家落户邵武,上市企业21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虹吸”效应。在建投产及关联企业已有55家,满产达效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0亿元,氟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当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附件30
龙岩市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
打造经营主体证照申办极简模式
一、背景情况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经营主体登记和食品经营许可审批等事项177项,受众面广。龙岩市紧紧围绕经营主体对市场监管审批事项“好办、快办”之关切,聚焦经营主体准入、准营、退出三大环节,深入推进营业执照与食品、药品经营许可证,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等48项市场监管审批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持续优化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整链式服务。先后印发了《推进“证照同办”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化“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证照同变”一件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证照并销”一件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为“一件事一次办”提供明确指导依据。
二、主要做法
(一)“一表申请”“一套材料”:化繁为简,极简申报
对申请新办的,整合营业执照与相关许可证(备案凭证)申请表格,对企业名称、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委托人等相同信息进行整合,无需重复填写,其它事项个性化申请内容作为附件,形成“一张表单”。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委托书及委托人身份证明等共性材料只需提交一份,对该事项由市场监管部门出具的办理结果不再作为提交材料。对申请变更、注销的,申请人仅需凭营业执照变更申请材料和相关许可证(备案凭证)原件即可一次性办理营业执照与相关许可证(备案凭证)变更或注销登记,无需提交相关许可证(备案凭证)的变更或注销申请表及相关变更或注销材料,做到“免交材料即办”。
(二)“一窗受理”“一窗通办”:提速增效,实现“最多跑一趟”
坚持“证随照办”原则,采取帮代办、网上办等方式,申请人向经营主体登记机关一并提出营业执照与相关许可证(备案凭证)申请,明确营业执照在哪办理、审批事项就在哪办理。对于许可证(备案凭证)审批机关与经营主体登记机关属同一层级的,受理人员对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予以受理;对于许可证(备案凭证)审批机关与经营主体登记机关跨不同层级的,登记机关受理人员及时做好申请材料内部流转工作,无需现场核查的当场核发、换发或注销相关许可证(备案凭证),需要现场核查的,一次性对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出具核查意见,缩短办事时限。申请人可到相应窗口领取相关证照,也可要求邮寄证照,实现“最多跑一趟”。此外,利用政务数字机器人智能获取需其它部门后置审批事项的办事指南,一次性告知申请人,确保办事群众办事“一次成”。
(三)“一套档案”:集成管理,方便经营主体查询
证照属同一市场监管部门的,将“证照同办”、“证照同变”、“证照并销”的一套材料及受理审批产生的文书形成“一套档案”归档,切实减轻窗口人员工作量。证照分属不同市场监管部门的,申请材料及受理审批产生的文书分别归档。归档后及时移交档案管理部门,方便经营主体后续查询。
三、取得成效
目前,全市已超过7.8万户经营主体享受到市场监管审批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带来的便利,经营者共减少填写表单10万余份,少提交材料10万余份,真正实现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利企便民。通过一次告知经营条件,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同步办理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有效避免“无证经营”和“准入不准营”的难点。同时有效解决了同部门之间“证照分散办、群众多趟跑”的问题。
附件31
龙岩市武平县强化信贷要素保障
建设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快车道”
一、背景情况
龙岩市武平县是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随着“武平林改”的持续深入,林权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进程加速,新型林业生产经营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日益提升,传统的征信技术手段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采集整合涉林信息成本高、效率低、银企(农)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日益突出,林农林企融资存在手续繁、办贷时间长、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截至2020年底,武平县涉林贷款约20亿元,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737笔2.31亿元,余额仅0.25亿元;在押林地面积6.5万亩,只占全县总林地面积的2%左右,亟需强化信贷要素保障,提升营商环境水平,构建新型林业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为推动涉林数据资源利用,促进林业金融改革创新,2021年初,人民银行龙岩市分行根据《福建省宁德市、龙岩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关于“运用新兴科技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有关要求,选择在武平县开展林业区块链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着力以新兴科技解决林业生产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2021年至2024年,武平县政府共投入212.8万元,分三期建设武平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重点突破传统金融信息整合难导致的成本高和效率低等瓶颈,着力解决林业金融服务包容性不充分的痛点和金融服务成本居高不下的难点。
二、主要做法
(一)推动多方数据有效链接。依托区块链平台在线操作功能,整合林业部门、不动产登记机构、评估机构、担保服务机构和征信机构等5家单位涉林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公共信用、林权、林权抵押、经营业务等数据信息,对林农100%建档,形成林业经营主体基本信用档案,实现信用评分评价、信用预警、智能风控等功能。与金融机构进行信用档案共享,着力解决信用数据“共享难”的问题。武平县完成了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3.0版建设,建成智慧林业掌中宝,基本实现林政数据“一中心”、林业决策“一张图”、林资林事“一掌管”、林长护林“一秒报”、林业服务“一键享”的服务事项,已完成29127本林权证电子化工作,依托区块链平台提供的服务,已实现林权信息查询、抵押、解押等3项在线操作功能,采集的林业经营主体各类区块链信息达47329条。
(二)推动主体数据横向贯通。区块链平台连接涉林经营主体、金融机构、不动产登记机构、征信机构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可使用手机或电脑登录操作,实现随时办理相关业务;平台与政务平台“i武平”手机版APP互联互通,通过“i武平”账号授权一键登录区块链平台。有融资需求的林农林企登录相关界面,填写相关贷款需求信息并提交,平台会及时将申请信息传送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和征信机构,不动产登记机构自动匹配申请者名下林权信息,征信机构核查申请者信用信息,形成动态信用档案,并反馈到链上,金融机构根据贷款申请信息及动态信用档案完成贷款审批,并在管理后台发起抵押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接收信息后进行抵押登记,并将登记结果反馈到链上。
(三)高效精准满足融资需求。区块链平台提供“菜单式”融资服务,目前14家金融机构可提供69款专属金融产品,除涉及传统的林权抵押类、惠林卡、兴林贷等优势特色信贷产品外,还上线了林花贷、林果贷、林茶贷、林菌贷、林蔬贷、林禽贷等系列专属信贷产品和林权未来收益权质押类信贷产品。平台采用“线上提交需求,平台撮合成交,线下签约放款”的运行模式,林农林企可一键提交融资需求,解决了过去林农办理贷款在银行、政府部门、村委会等地“来回跑”的问题,实现了林农林企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的快速对接。林农林企可根据报价情况自主选择金融机构对接办理,林农林企与金融机构具有充分的议价空间,形成价格公平、交易平等的服务竞争机制,降低林权交易成本。
三、取得成效
(一)化解“手续繁”问题,提升经营主体融资满意度。区块链平台提升了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信息透明度,提高了经营主体的议价能力,通过比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充分竞争,经营主体办贷时间由之前的15—30天压缩到现在的1—2天,贷款利率较使用平台之前降低了30个基点左右,在推动解决经营主体融资贵、办贷时间长等问题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化解“贷款难”问题,提高金融机构放贷效率。依托征信机构独特的征信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能力,入驻区块链平台的金融机构在融资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可及时掌握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实现贷前、贷中、贷后风险监控,既可精准掌握潜在客户的融资需求,又降低了风控成本和不良贷款率,林权抵押贷款较平台使用之前增加了85%左右。
(三)化解“融资贵”问题,提升政务服务的精准度。政府部门通过区块链平台,可对区域内融资申请、放贷情况等进行统一监管,可积极化解相关金融风险。同时,通过区块链平台,可促进政企、银企信息对接,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引导林权抵押贷款利率持续下降。武平县农村信用联社涉林贷款年化利率由原来的7.52%调整为6%,利率总体下降152个基点,累计为林农节约融资成本380余万元。
目前,龙岩市已印发《龙岩市全面推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构建由“一云柜、一平台、N入口”(1个全市林业经营主体“数据云柜”、1个市级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总平台”、N个区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入口)组成的全市林业金融服务平台体系,实现区块链平台的全市运营。截至2024年11月底,林业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放款5227笔,11.92亿元。其中,武平县平台累计放款8.38亿元,上杭县平台累计放款1.74亿元,长汀县平台累计放款1.79亿元。极大保障了全市林业发展的金融供给,提升全市营商环境的“融资支持”水平。
附件32
宁德市创建“益企宁德”一站式企业服务体系
实现涉企问题联动处置闭环管理
一、背景情况
提升企业服务品质,有效回应企业诉求,是优化营商环境激活经营主体活力的关键。现阶段,企业诉求面临多头反映、梗阻问题“谁来办理”,不同部门职能交叉、边界模糊的复杂问题“谁来牵头”,行业性、共性问题“怎么一揽子解决”等难题。为突破瓶颈,宁德市全面升级“宁德服务”,打造“益企宁德”企业服务线上平台,设置“诉求归集”“线上分办”“分级调度”“企业评价”“分析研判”五个板块,全方位构建具有宁德特色的“一站式”企业服务体系,实现涉企问题联动处置、闭环管理。
二、主要做法
(一)建设“益企宁德”企业服务平台,为涉企问题联动处置、闭环管理奠定基础。作为“一站式”服务企业工作的核心枢纽,平台连接市、县两级398个部门,形成服务企业“一盘棋”格局,从诉求收集、办理反馈、分析研判三个环节推进企业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企业有所呼,政府必回应”的服务预期。
(二)“收集”环节,畅通多元化政企沟通渠道,全量归集企业诉求。一是开通“2712345”企业服务热线,完善“i宁德”APP企业写信功能,畅通经营主体诉求自主申报渠道。二是工商联、企联锁定商会及会员企业,工信局、商务局等部门锁定各个园区,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企业一线,面对面倾听企业声音。三是发改委定期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举办“行业企业季谈会”,组织政府部门、企业家代表、行业协会代表、商会代表等面对面探讨促进行业发展提升举措。上述收集的诉求属于个性问题的,进入“益企宁德”企业服务平台分流办理,属于共性问题的,及时梳理形成行业企业诉求分析专报,报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三)“办理”环节,分类分级处理,推动问题化解。一是针对“职能交叉、边界模糊”的复杂事项,创新实施部门“牵头办理”机制。设置项目建设、融资服务、税务服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人才用工服务、政务服务九个分组,分别由市住建局、宁德金融监管分局、税务局、司法局、科技局、商务局、交通运输局、人社局、行管委九个部门牵头,会同其他市直单位、县(市、区)人民政府解决企业反映的各类诉求。二是建立服务企业部门联席会商机制,提高部门协作力度,合力解决跨层级、跨部门的复杂问题。联席会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处理。三是强化监督,平台设立“企业评价”板块,企业评价“不满意”的办件,可进一步提出异议或关联诉求,重新启动办理程序。对无故逾期或企业对办件多次评价不满意的部门工作移交市政府督查室提级督办,对存在不作为、慢作为问题线索移交市效能办调查处置,确保涉企问题办理实效。
(四)“分析”环节,强化数据分析,解决“一揽子”问题。一是强化企业诉求数据应用,平台向各行业主管部门定期推送企业诉求响应数据,加强与民营经济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有机衔接。二是推进行业发展专题研究,行业主管部门聚焦行业企业诉求,会同行业商协会找准本市本行业企业发展的堵点卡点痛点,并从制度、政策、规划、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提出系统性解决的意见建议,形成主动治理标本兼治的政策方法“工具箱”。三是加强问题研判,聚焦经营主体诉求多发、满意率低、办理成效不明显的共性问题,对苗头性、典型性问题集中研判,动态调整“宁德服务”任务清单,前移破解关口,“一揽子”解决问题。
三、取得成效
“益企宁德”企业“一站式”服务机制于2024年6月建立运行,截至10月31日,通过各种渠道共收集并流转办理企业诉求95件(含咨询52件、求助25件、建议15件、投诉3件),涉及人才支持及培训提升,政务服务办理优化提升,基础设施完善,资金支持及费用减免等多方面事项。目前,全部诉求均得到了及时办理反馈,评价满意率100%。今年以来,组织召开水产、旅游两个行业的企业座谈会,与会代表围绕行业现状和发展瓶颈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破解水产行业从育种育苗到产品销售全链条中的难点和旅游行业从项目开发到运营服务各环节的堵点,有效回应企业诉求,形成企业诉求分析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下一步,拟梳理一批针对性的提升举措,列入2025年“宁德服务”事项清单,解决“一揽子”问题。
附件33
宁德市屏南县创新推出“工料法”管理模式
助力提升古村创业投资环境建设
一、背景情况
宁德市屏南县拥有25个中国传统村落、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也是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县。近年来,针对村级小型项目建设流程多、费用高、变量大、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以优化古村营商环境为抓手,探索实行“工料法”推进村级项目建设,简化了设计、预算、财审、招投标等环节,节省了大量设计费、措施费、规费、税金等,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吸引集聚各类人才驻村创业,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主要做法
(一)多方监管,健全机制。“工料法”配套制定了村镇财务核算办法,票据使用办法,民居收储、修缮及出租框架协议等,在细化本地的小型工程建设规范之外,对接了国家治理关于审计、纪检监察、文化保护、市场交易等要求,与“工料法”共同组成了一整套从物业收储、修缮、租赁、经营到回收的制度。在财务管理方面,针对材料采购、材料用工管理等不同流程进行分类管理、细化监督;在项目监管方面,从村务监督小组审核、阳光村务平台公布、村账乡管、“三签字一审批一审核”制度等四大机制方面,健全乡、村、民三级监督体系;在安全生产方面,努力进行培训、监督与责任落地,并由村委会为项目缴纳团体意外保险。
(二)投工投劳,传承技艺。采用“工料法”能够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村级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更好发挥村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用工本地化,让一些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留了下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聘请老工匠、老艺人、老专家定期开展传统建筑工匠技能、建造技艺培训,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培训认定农村工匠246人。组建了5支以传统工匠为主共100多人的具有屏南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修缮队伍,完成古建筑修缮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500多处。
(三)搭建平台,筑巢引凤。积极推行“工料法”管理模式,把古村打造成有新意有保障的创新创业平台,广泛吸引社会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创新创业。一是让各类人才“想来”。支持文创专家对古村文物和老屋进行修缮改造,建成了一批公益艺术教学中心、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让古村融入新理念新元素。二是让各类人才“留得住”。在全省率先为“吸引”“迁移”的人才发放居住证,使之成为“新村民”,享受当地医保、社保等待遇;积极引进10名外来支教老师驻村支教、复办村小,解决他们关心的子女教育入学问题。对长期驻创、产生带动效应的,给予1—3年租金补助或房租补贴。三是让各类人才“放心得下”。推行老屋“认租15年”运作机制,创建“以村委会为中介分别与屋主和‘新村民’签订租赁合同,由‘新村民’出资、村委会代为修缮”的投融资模式,县级层面出台小额工程招投标、村账乡管等管理办法,确保修缮租赁方便、资金合理规范。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技艺传承、老屋保护、就业增收、舒适宜居“四赢”局面。
三、取得成效
屏南县通过创新机制赋能,持续优化古村营商环境,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一是简化流程,节约费用。通过“工料法”,每个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3—4个月,节省资金超过20%,并达成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就业增收、传统技艺传承的多赢。“工料法”被审计署誉为“基层创新典型经验做法”,央视CCTV—17《振兴路上》对之进行报道,并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关于完善乡村建设项目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问题研讨座谈会”作典型发言。二是古屋重获新生。完成双溪、龙潭、四坪、漈下、厦地等古村老屋修缮改造400多幢,让颓废老屋化为乡村党校(龙潭村党校暨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和公益艺术教学中心、四平戏博物馆、美术馆和音乐、写作、电影、咖啡等50多个艺术、文化共享空间。三是产业焕发活力。催生生态农业、文创旅游、民宿、电影拍摄、旅居养生、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品牌已吸引国内外艺术爱好者3万多人来屏学习体验。2023年龙潭片区交出20万辆车次、破百万游客、2亿元旅游创收的成绩单。四是村民集体共赢。2023年文创片区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000元以上。熙岭乡龙潭村吸引300多名在外优秀人才“回流”创业就业,一批致富带头人,带动近百名党员群众发展民宿、文创、酿酒、水果等产业,产值达6000多万元,实现村集体与群众“双增收”。
附件34
画好“同心圆”护航融合路
平潭综合实验区构建涉台公共法律服务圈
一、背景情况
平潭综合实验区立足对台前沿区位优势,聚焦融合发展所需、台胞台企所盼,通过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延伸法律服务半径,优化法律服务模式,为在岚台胞台企提供多元法治需求解决路径,以坚实法治保障护航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找准落点、延伸半径,打造涉台法律服务立体化阵地
一是落地“一站式”服务平台。依托实验区台胞台企服务大厅,设立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通过一个窗口综合受理涉台仲裁、调解、咨询、法援、公证等事项,实现台胞台企“进一扇门、办一件事”。中心设立以来,已累计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超90余件。二是铺设“零距离”服务网点。在台湾创业园、台商协会、对台小额贸易市场等台胞台企集聚区,成立4个涉台调委会,满足台胞台企就近法律服务需求;在南岛语族基地建立“蒲公英”普法培训基地,邀请台湾律师、仲裁员参与“蒲公英”志愿者培训、海峡仲裁法律论坛等活动,在座谈交流、深入研讨中增进法治认同,凝聚更多共识。三是搭建“互动式”交流渠道。持续擦亮海峡两岸仲裁中心金字招牌,加快建设全国唯一主要处理两岸经贸争议的重要平台和两岸仲裁首选地。推动入驻中央法务区福州片区,在平潭台商协会、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分别设立仲裁法律服务站,与厦门海沧法院共建涉台纠纷解决协同机制,与福州大学法学院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与宁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宁德市贸促会共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先后在省内多地举办仲裁讲堂、研讨交流等活动30余场,有效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培育涉台法律服务多元化队伍
一是聚合多元普法力量。创新打造“海峡两岸蒲公英”志愿者对台普法模式,吸纳“三官一律”、台胞法律工作者等30余名,组建一支要素丰富、能力专业的海峡两岸“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向在岚台胞台企开展普法活动,2023年“海峡两岸蒲公英”对台普法模式获评福建省“蒲公英”普法创新案例。二是聚合专业服务阵容。做好“以台胞服务台胞”文章,聘请10余名台胞调解员,依托台胞调解员“身份+乡情”优势,提升台胞对调解的认同感,成功化解42起涉台纠纷。邀请8名资深律师加入涉台服务团队,主动参与“法治体检”。三是聚合“独特”仲裁要素。充分放大全国唯一化解两岸经贸争议的国家级仲裁机构——海峡两岸仲裁中心坐落平潭的地缘优势,发挥25名台胞仲裁员与台湾地区有关规定查明协同机制作用,提供专业权威的查明服务与灵活高效的商事解纷服务。
(三)聚焦需求、倾情服务,提升涉台法律服务便捷化水平
一是开展涉台公证核验比对业务。积极争取省司法厅支持和省公证协会授权,开通台湾公证书远程验核比对业务,有效解决台湾公证书核验难、周期长、路程远等难题。2022年以来,共为在岚台胞办理公证业务284件,办理涉台公证验核比对4件,化解涉台矛盾纠纷58起。二是开通涉台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全省首创就医台胞公证“代办服务”,全力保障台胞就医回台申领医疗补助,设立就医台胞公证“代办窗口”,实现台胞“零跑腿”,已受理4名台胞医疗公证服务。加强与婚姻登记部门的衔接配合,台胞婚姻登记直接采认婚姻登记核实结果,已受理涉台婚姻公证业务9件。开通涉台法律援助快速通道,将台胞台企申请需要的法律援助经济困难证明转变为主动承诺,有效缓解台胞台企法律援助“申请难”问题。三是深化“法惠台企”服务举措。结合“企话岚图”等活动,建立台企常态化联系服务制度,推动涉企帮扶由“撒网式”向“精准式”转变,为台企提供一对一“法治体检”,为40余家台企和台胞个体工商户审查合同33份,提出建设性法律意见83条,成功解决合同纠纷、劳务纠纷6起。
三、取得成效
通过打造“一站式”涉台法律服务中心、组建“海峡两岸蒲公英”志愿者普法队伍、助力海峡两岸仲裁中心发展壮大等举措,推动涉台法律服务由零星分散向集成高效转变,实现了涉台法律服务的全面覆盖与高效便捷,不断增强台胞台企获得感与满意度。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事项超90余件;为40余家台企和台胞个体工商户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提出建设性法律意见83条,成功解决合同纠纷、劳务纠纷6起。同时,依托海峡两岸仲裁中心的专业优势,受理涉台仲裁案件11件,涉及标的金额近1亿元,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附件35
平潭综合实验区简化台企投资项目审批程序
推进台商投资服务便利化
一、背景情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充分发挥实验区“因台而设、因台而特”优势和先行先试作用,平潭综合实验区简化台企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推进台商投资服务便利化。
二、主要做法
(一)实行台商台企在平潭投资审批备案一体化管理。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外商(含台商)的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在投资体制综合改革创新“四个一”的基础上,依托区综合审批平台,建立投融资项目全流程审批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全过程监管的系统集成,开发档案电子化系统,出台《平潭综合实验区工程建设审批领域审批监管执法信息联动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综合审批平台的服务,管理、监管等三大功能,实现了线上备案、审批一体化。
(二)实行台商投资项目全过程帮办代办服务。推行台商投资全链条“一口对接”机制,依托实验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对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为多样化、差异化的台商提供精准化服务。打造定制服务,针对不同类别企业定制特色服务的“一件事”套餐,打造更贴近台企建设需求的定制服务;配备专属服务专员,对台企开展一对一的专员专属服务并实施全过程帮办,解决台企业在工程建设项目申报上因地域及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不适感;推行全过程咨询服务,组建台企服务专班,指导台企在工程建设审批过程中碰到的各类问题。
(三)实行台商投资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出台台商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对清单内的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可分为全信任审批、非核心要件式信任审批及要件后补式信任审批),结合台商台企的信用情况,对告知审批事项目录内的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审批,同时将审批决定、信任审批告知承诺书纳入一项目一档案,抄送区相关监管部门纳入监管,并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公示,研究扩大承诺制备案的审批服务事项范围,从25项扩大到32项,进一步提高台企投资便利度。
(四)实行项目审批“两备案一批文”。项目审批从取得用地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实行“两备案一批文”,即社会投资项目备案、建造许可批文、竣工验收备案。优化审批环节和事项,将工程建设许可和施工许可合并为建造许可,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可直接采信第三方检测报告,加强台商投资项目用地要素保障,对结构简单且设计方案深度达到施工图深度的工业项目,实行“交地即拿证”“交地即开工”。发布简体字和繁体字版的《台商投资服务指引》和《台商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将审批流程由“四阶段”简化为“三阶段”,主流程事项承诺时限从原来的20个工作日减少为10个工作日,进一步推动审批服务提速增效,便利台商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在岚落地。
(五)建立工程项目审批施工图“图审”“双院审”“免审”三级机制。为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通知》(建办〔2023〕48号)要求,依据《关于推进台商投资服务便利化的若干措施》,印发《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查分类管理“三级”机制管理办法》,明确列出施工图需采取“图审”“双院审”(即与台湾资质同等或高于的大陆设计院可替代未在图审库存档的台湾设计团队进行施工图审查)或“可免于图审”三种项目类型,实行施工图联合审查清单化管理,将免于图审的范围向规模较小项目、临时性工程、绿化工程等类型延伸拓展,加快项目落地。通过优化清单,重点扩大和优化免于施工图审查的范围,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三、取得成效。
目前,平潭综合实验区以“制度创新+科技保障”,通过平潭投资审批备案一体化管理,完成博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一期、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等台商投资项目备案17宗,均指派专人进行一对一靠前指导服务。坚持从台胞台企感受出发真正“办好一件事”,定制台商投资项目“一件事”套餐12类,“台胞投资项目服务专班”及专属服务专员咨询、指导台胞申报共计42次,其中涉及企业投资专案备案等关键审批事项。找准“创新性”与“合法性”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出台台商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公示台商项目11个,增加7项承诺制备案的审批服务事项;发放纸质版、电子版简繁双体字版的《台商投资服务指引》和《台商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共计27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