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会议安排,现就罗源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2021年被列为全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试点县以来,罗源县根据省里的统一要求,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为主线,采取“1+3+2+2”管护模式,建立管护联动协调机制,推进多元化管护模式,完善监督机制,建章立制到末端,探索出一批“罗源经验”。编制完成九大领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清单,在全生命周期管护清单系统录入完成1901条,管护主体落实率达100%。
一是1个联动协调机制,压紧压实管护责任。成立罗源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工作专班,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行业主管部门、各乡(镇)、各运营企业,按照职责分工,全力推进管护改革工作。工作专班定期召集农业、住建、水利等12个主要行业主管部门研判会商,及时收集成员单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对任务完成滞后的部门,加强跟踪督促,形成管护工作信息予以通报,强力推动工作落实。
二是3个创新管护模式,持续提升管护成效。积极探索多元化管护新路径,大胆创新,梳理总结提升各种有效管护模式。一是专业化管护模式。对管护难度较大的农村公共设施,由县、乡(镇)、村三级将其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围。县交运局全面实行路长制,落实“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各乡镇聘请交通劝导员,对属地的道路管护及安全驾驶进行日常督导,打造农村公路管护专业队伍。二是政府购买服务管护模式。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点,推行设施管护市场化改革。县住建局创建“社团+企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运作模式,与“罗源县秀美山川家园事务服务中心”合作,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指导督促企业开展具体治理与管护工作。全县189个村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垃圾转运高效模式。同时,将精准扶贫对象纳入政府公益性就业岗位,吸纳精准扶贫对象2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农村环卫基础设施长效管护。三是整合资源管护模式。积极探索乡村基础设施与养老、长者食堂功能相衔接,通过“县里补一点、村里出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村民交一点”的模式,整合利用农村幸福院、老年活动中心等现有农村基础服务设施作为“长者食堂”,既有效管护了农村公共设施,又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难题。
三是2个监督机制,做实做细管护工作。积极探索日常监督有效路径,完善监督机制,切实提升管护实效。一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财政部门对管护试点工作完成较好的用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适当奖励。二是探索智慧监管机制。运用“智慧+监管”模式,推进管护信息化、智慧化。县水利局实行河湖物业化管理创新模式,建设河湖管理服务中心,搭建巡河管理平台,引入“5G智能河长助手”,实现河掌“智”、河长“治”。小型水库管护通过物业化管理模式,将原有分散的人员、财产、物资统一归整起来进行集约化管理,全县河道、水库管理出现明显好转。
四是2个规章制度到末端,打通管护“最后一公里”。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最终服务于村民,我县致力于末端管护,有效弥补管护薄弱环节。一是以“村规民约”约束人。通过顺口溜、山歌民歌等形式将乡村振兴、设施管护、环境保护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并在村口、公园等醒目位置多方宣传,激活“神经末梢”,通过道德内化的形式激发村民自发、自愿管护。二是以“双积分制”激励人。我县白塔乡南洋(畲族)村率先实施“可回收垃圾积分+农户文明分”为核心的人居环境整治“双积分制”,由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考评小组对全村常住户逐一开展入户考评,对当月垃圾分类、污水处理、房屋整治3类情况分别评定星级,并获得相应的文明积分奖励,可兑换相应价值的日用商品。通过精准激励,让乡村治理由“村里事”变“家家事”。“双积分制”得到福州市充分肯定,目前在全市逐步推广。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吸纳各地先进经验,持续深化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全面提升管护质量和水平,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更大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