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全方位推进自然灾害避灾点管护经验
时间: 2024-12-18 10:26

  一、实施背景

  自然灾害避灾点的建设,对增强地区自然灾害应对防范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灾害避灾点提升建设工程是增强我区自然灾害应对防范能力的有效举措,纳入泉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进一步完善避灾点设施、规范避灾点建设等措施,增强被提升点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应急局负责自然灾害避灾点巩固提升工作,泉州、南安两级政府共投入430万元共巩固提升了86个自然灾害避灾点,进一步建立健全避灾点各项运维管护制度,提升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前期摸排,统筹选点覆盖面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印发做好自然灾害避灾点巩固提升项目的通知,对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开展避灾点提升前期摸排工作,细致把关避灾点面积、房屋设防标准、安置人数、提升情况等硬性指标,对积极性、主动性较高的村(居)避灾点予以倾斜支持,确保避灾点巩固提升项目安排合理并高质量实施。

  (二)落实建前对接,提升项目精准度为更加精准选择巩固提升避灾点,在前期摸排工作基础上,针对各乡镇(街道)报送的拟提升避灾点,组织深入各避灾点开展实地检查,逐项过筛避灾点选址合理性、房屋安全、物资储备仓库、功能分区、标识标志、疏散通道及供水、供电等应急配套设施情况。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督促及时整改到位,对无法落实整改的暂不予安排提升资金,精准选取一批提升必要性强、提升条件较好的避灾点。同时指导各避灾点从组织管理、配套设施等方面加强避灾点管理工作。市财政根据上级批复的巩固提升避灾点数量迅速落实本级配套资金,及时下达有关乡镇,督促专款专用,确保接得住政策、用得好资金。

  (三)制定标准标识,打造提升规范式按照省政府提出的“选点科学、设施齐全、标志明显、制度完善”建设总要求,我市树立标杆,提高标准,严格要求各避灾点以不低于A类标准进行巩固提升。借鉴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提升“5S现场管理和6有可视化标识”模式,创新制定物资储备、灾害风险图、标志指示牌等规范化图片模板和各项管理工作制度、物资储备登记、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管理台账、采购协议等文字材料模板,供各避灾点参考,确保每个避灾点巩固提升工作标准化实施、规范化运行。

  (四)紧盯验收达标,实现管理长效化为确保如期完成避灾点巩固提升工作,我市主动作为,自我加压,每年8月即启动验收工作。按照“现场+内页”双重检查模式逐项进行验收,针对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对验收中存在建设标准不到位、资金用途不规范等问题的避灾点,进行二次验收。同时,在泉州市范围内创新开展“一点一档”工作新模式,以避灾点为单位将应急预案、机构人员设置、管理制度、物资登记、紧急采购协议、避灾点简介等规范整编成册,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南安模式”避灾点巩固提升资料,为后续避灾点巩固提升工作提供借鉴参考;建立工作联系卡并予以公示;健全储备物资台账登记、检查制度,完善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确保救灾物资和避灾点设施安全,让受灾群众住得进来、住得安心。

  三、案例分析

  自然灾害避灾点巩固提升以提升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为初心,通过对标提升标准,加强了避灾点的建设管理水平。例如2022年巩固提升的罗东镇银河新城社区避灾点,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社区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应急预案修订、应急演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工作来强化应急备灾,提升居民知晓率;全面落实社区应急发电机、排水泵、卫星电话“三大件”以及安全帽、防护雨具、救生衣、强光手电和救生哨等“五小件”储备到位,配强了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完善了运维管护制度,切实提升了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来源: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