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干湿分清楚”
福安市甘棠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
时间: 2024-11-29 09:13

  福安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全面启动以来,甘棠镇作为落实垃圾分类机制的试点乡镇,以“政府引导、全民参与、企业运作”为原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垃圾分类的“定时、定点、分类”,立足一个中心即“厨余终端处理中心”,实施两类转运即“干湿分离”,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目标,完善“收集、转运、处理、管理”四项系统,这一典型经验和做法也得到了宁德市政府的认可和推广。

  一、实施垃圾分类的主要作法

  (一)外出学习取经,制订工作方案。

  先后组织外出东侨、福州学习垃圾分类工作甘棠镇通过学习先进地区垃圾分类的组织架构、设备设施、实施方法、运行模式,为垃圾分类工作打好模板,并结合甘棠镇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步骤等。

  (二)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意识

  结合“爱我甘棠·美化莲城”活动,全方位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一是在高速口、车站、国道、环城路、学校附近制作宣传广告牌。二是宣传车全镇域巡回宣传。重点在西门兜、茶都、车站、市场、中心街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展。开展“垃圾分类校园行”活动,从娃娃抓起,引导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设置“乱丢垃圾”每日曝光台,在西门兜等几个休闲亭每日播报,及时曝光乱丢垃圾的行为,劝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公众号还每日通报环境整治和“五个一”巡逻情况。五是通过宣传栏、通知卡等形式,通知各村居、各小区、各车主,要求大件垃圾与建筑垃圾定点投放。结合“爱我甘棠·美化莲城”系列活动,开展马拉松、春晚、猜灯谜、歌手赛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三)完善四项体系,逐步规范管理

  一是收集体系。参照全国《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规定,乡镇建成区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00米,村庄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0米进行设置。完成全镇域洁净驿站的布点,全镇共95个,其中垃圾屋57个、垃圾亭38个,实现全镇域覆盖。其中镇区共45个洁净驿站,中心区域服务半径在100米左右,周边区域服务半径在150米左右。各村(居)结合人口和村庄实际,一般1000人口左右村设置1个,2000人口左右村设置2个,更大的或者比较分散的,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设置。在山上常住人口较少的行政村和一些自然村,则设置垃圾亭。先后购置240升垃圾桶1400多个、120升垃圾桶260个、10升厨余垃圾桶1.2万个(全镇居民每户1个),户外不锈钢果皮箱350多个。与此同时,撤离全镇域露天垃圾桶,彻底杜绝了垃圾乱丢、垃圾乱掷、垃圾堆积的不文明现象。二是转运体系。购置洒水车3辆,依托蓝海公司租赁干垃圾转运车2辆,购置厨余垃圾转运车2辆。每个驿站安装监控设备和喊话系统,对未按时投放垃圾的群众进行劝导。通过完善转运体系,实现湿垃圾收集后一小时内完成转运。干垃圾则在当晚运到赛岐焚烧厂。同时,建设3个环卫工人休息室,确保环卫工人工作之余有休息场所,尽量避免工人中暑。三是处理体系。建成占地4亩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并投入使用。采用全委托运营模式,由中标公司负责用智能有机垃圾处理设备,对厨余垃圾进行处理。通过微生物降解的方式,12小时即可将厨余垃圾转化为优良的有机肥,肥料可用于果园、菜园,排放废水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实现绿色环保。在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旁,又新增“大件垃圾”与“建筑垃圾”处理终端。大件垃圾的处理废料主要供给作为燃料,建筑垃圾处理之后可用于生产环保砖或透水砖的原材料。建筑垃圾日处理量最高达50吨,大件垃圾日处理量最高达10吨。四是管理体系。自主研发“莲洁分”垃圾分类管理软件,实现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甘棠镇区常住人口约6000户,现已推广注册4500多户,注册率约75%左右。在每月13号环境提升日,对垃圾积分进行兑奖。目前每月集分约10万分,每个积分兑换0.3元奖品(垃圾袋和卷纸),前100名再奖励一袋20斤大米。对不定时投放垃圾的,则通过监督不断劝导。

  (四)强化制度保障,有效执行运行

  一是首创“五个一巡查机制。每天早晚6:30—8:00,由镇干部、村干部、综合执法队干部和各村(居)预备党员、志愿者各派1人参与值班,五人小组每天按时上街,风雨无阻、节假不休,主要劝导停车、摆摊、乱丢垃圾。二是建立微信工作群机制。镇村干部、站所工作人员全员参与,组建“甘棠工作群”、“爱我甘棠·美化莲城环境提升群”、“综合执法群”、“宜居环境讨论群”等,形成马上发现、马上通报、马上落实、马上反馈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门前五包责任机制。与每个商家签订五包责任书(包净化、包绿化、包亮化、包美化、包秩序)。四是建立处罚机制。责任干部下乡发现一处落地垃圾或乱堆积,扣罚环卫经费100元;分管领导/片长下乡检查发现一处,扣罚环卫经费200元;镇主要领导下乡检查发现一处,扣罚环卫经费300元;市领导下乡检查发现一处,扣罚环卫经费500元。五是每月“最脏”通报机制。每月评选“最脏村居”、“最脏小区”、“最脏巷道”、“最脏厂区”、“最脏门前三包”,并在“存以甘棠”公众号上进行通报。六是实行街长制。将镇区主干道划分为5个巡查组,明确责任区域、责任领导、责任干部,按照工作日每天十一次、节假日每天七次的巡查机制上街劝导落地垃圾、乱停车、乱摆摊情况,综合执法大队每日列表通报巡查情况。七是开展环境提升日活动。将每月13日定为“环境提升日”,各村每月在这一天开展卫生大扫除。八是干部入村入厂督查机制。镇包片领导每月入村1--3次,责任干部每周入村1--3次,挂企干部每周入厂1次,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检查指导环境整治工作。九是环卫工管理制度。对工作不到位的,一次约谈,两次警告,三次以上适当扣工资。十是末位淘汰制度。对河道专管员实行末位淘汰制,连续倒数的或明显不称职的,予以辞退,由镇河长办另行聘用人选。

  二、目前成效

  (一)撤除了全镇域的露天垃圾桶

  以前全镇的垃圾桶无一例外都是露天摆放,包括莲前、江滨、西大路口、南门兜等人流集中场所。露天垃圾桶造成垃圾散落满地、臭味冲天,招引猫鼠蚊蝇。行人过客皆掩鼻而过,住户更是叫苦连天,门窗紧闭。开展垃圾分类后,实行定点、定时、分类投放垃圾,即使偏远的自然村,也实现了定点投放垃圾,很好地根治了这一问题。目前全镇域的露天垃圾桶已经取缔,为了巩固这一成果,镇公众号发布奖励公告,在全镇范围内,发现一只露天垃圾桶奖励100元。镇区目前只保留小果皮箱,每个果皮箱旁放置一个垃圾夹。

  (二)实现了定点定时分类投放垃圾

  目前定点投放率已接近100%,定时投放率约98%,分类率约60%,扫码率约50%。目前全镇33个村居共95个洁净驿站(57屋+38亭),其中实现定点定时分类投放垃圾的有15个村(包括镇区13个村居和过洋、奎住)48个垃圾屋,约占常驻人口的84%;实现定点定时投放垃圾的有7个村8个垃圾屋(岭尾、山下、牛柏洋、国泽、观里、倪下、厝坪),约占常驻人口的8.4%;余下大车、湄洋、小岭、吴洋、可洋、山头庄、何厝、铜坑里、英岐、春雷云、牛加洋等11个村1个垃圾屋、38个垃圾亭,实现定点投放垃圾,约占常驻人口的7.6%。

  )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

  甘棠镇常驻人口约4万多人,按每人每天平均产生1公斤垃圾计算,原来每日转运生活垃圾约40吨。现在通过垃圾分类,进行干湿分离(干垃圾75%,湿垃圾25%)。一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全镇干垃圾理论上每天可收集30吨,现每天的转运量约28吨。全镇湿垃圾理论上每天可收集10吨,现每天收集量6吨,收集率约60%。通过干湿分类,目前生活垃圾转运量只占原来70%左右。不但节省了转运费,同时可焚烧比例提高,焚烧发电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二是实现垃圾资源化。厨余垃圾变废为宝,每日可产出有机肥料600公斤。干湿分类后,可回收垃圾,也就是被拾捡的有价值垃圾比例,也会不断增加。三是实现无害化。有效避免了厨余垃圾污染土壤。此外,大件垃圾与建筑垃圾处理终端也于2023年9月投入使用。大件垃圾的处理废料主要供给作为燃料,建筑垃圾的处理废料主要用于生产环保砖或透水砖的原材料。

  (四)在部分时间、部分范围基本实现了无落地垃圾

  目前,在镇政府机关、学校、西门兜、中心街等地方基本实现了无落地垃圾。后继将持续努力,不断拓展无落地垃圾的范围。

  (五)形成了一套简便易行的管理制度。

  主要有“五个一”巡查机制、“最脏”通报机制、环境提升日制度、干部入村入厂督查制、末位淘汰制等。还有对垃圾分类,目前只是简便地进行干湿两类分离法。

  (六)引导群众养成了自觉的意识

  随着全镇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广,许多群众养成了不乱丢垃圾的自觉意识。群众在“爱我甘棠·美化莲城”活动的影响下,目睹了全镇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纷纷行动起来,营造起全社会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目前甘棠镇群众基本能做到不随地乱丢垃圾,自觉清扫房前屋后,落实门前五包。

 

来源:福安市发展和改革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