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蕉城区飞鸾镇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始终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以“一村一景一故事、一村一品一特色”为目标,围绕“清、拆、整、建、管”五个关键环节,通过精准治理“两条主线”、集中抓好“三方机制”、紧盯抓实“四个关键”,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基本情况
飞鸾镇地处宁德市南部沿海,南与罗源县接壤,北与城南镇为邻,素有“闽东南大门”之称。全镇地域面积98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长18公里,滩涂3.5万亩,辖19个行政村、2个农村社区,户籍人口2.6万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治理“两条主线”
根据飞鸾镇“一带两山”的特点,以沿海村(居)构成的蓝色海岸线和以山区村构成的绿色森林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蓝色海岸线上,围绕建设飞礁线风光走廊,重点开展入海排口整治和海漂垃圾治理工作;日常保洁纳入陆海统筹,由蓝海公司负责公共区域、道路的清扫保洁;垃圾收运采用“户入桶、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模式。在绿色森林线上,依托飞鸾镇凤凰山和白马山两座山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零碳”绿色乡村,日常保洁采取配备1名以上保洁员,负责辖区日常环境卫生;垃圾转运通过每村至少设立1个垃圾集中转运点,安排专人和拖拉机,做到日产日清。
(二)集中抓好“三方机制”
通过镇-村-户三方联动,攻坚克难,层层落实,形成合力,推动各项机制长效运行。一是抓好压力传导机制。以沿104国道和228省道村居、重点地段、重点区域为突破口,划分了21个网格片,建立“主要领导督战、包片领导负责、包村干部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广大群众参与”的工作模式,坚持日常巡查与督查暗访双结合,做好责任落实不留“空白”、压力传导不留“空档”,常态化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二是抓好属地主导机制。充分利用好村干部绩效考评、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述职等考核“指挥棒”,推动各村(居)党支部书记落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积极发动群众同向发力。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和积分兑换机制,着力发挥群众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的主体作用,群策群力,把自己的村庄打造成“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美景”。三是抓好示范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党员“旗帜”“标杆”作用,坚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拆除鸡鸭舍等“老大难”问题上主动亮明身份、认领责任、冲锋在前,做到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充分发挥示范户的引领带动作用,以美丽庭院创建为抓手,以小家之美推动乡村绿美,累计创建美丽庭院50户,形成“处处是风景、院院成亮点、家家都和谐”的人居环境。
(三)紧盯抓实“四个关键”
一是紧盯干净整洁。按照“扫清楚、摆清楚”的目标,引导农户以房前屋后、院落周边为重点,按照“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定期开展环境清理,始终保持院落干净、路面整洁。二是紧盯杂物规整。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所(站)、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确定每周五为志愿服务日,清理村落乱堆乱放杂物,拆除违建鸡鸭舍和搭盖木棚,改善村容村貌。三是紧盯厕所革命。持续推进农村厕改,按照“新建房屋严把关,农户旱厕全部改”要求,全镇先后实施农户改厕37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今年完成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2户。四是紧盯河沟清淤。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对镇域沟渠、河道实行常态化巡查和日常化清理,确保无乱排乱放、无黑臭水体、无淤堵阻塞。利用志愿服务队定期清理水沟、排洪沟等公共区域,保持清洁。同时,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新增零碳公园、国鱼公园等“口袋公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精心打造美丽村道,集中在104国道、飞礁线道路两侧,见缝插“绿”,种植三角梅等绿植,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宜居环境。
三、取得成效
通过精准管护,飞鸾镇镇村环境干净整洁,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飞鸾镇获评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镇、飞鸾村获评省级文明村、碗窑村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岚口村获评省级旅游村和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澳里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