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刊发福建省发改委研究基地理论文章:探寻乡村振兴成功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和军营村的故事
时间: 2024-06-18 16:03

  近日,由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发改委研究基地撰写的文章《探寻乡村振兴成功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和军营村的故事》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4年第5期“思想足迹”栏目发表。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是报经党中央批准同意,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重要刊物。期刊紧紧围绕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主线,突出政治性、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实践性特点,持续传播地方、部门、行业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研究成果、生动实践和经验做法,不断增强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实际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文章全文如下:

探寻乡村振兴成功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和军营村的故事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发改委研究基地

  军营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曾一度是厦门最贫困的高海拔山村。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分别于1986年4月7日、1997年7月14日先后两次深入军营村调研,一路悉心指导、一路殷殷嘱托,为高山村群众脱贫致富把脉定向、开出“良方”,从此,这个偏僻落后、资源匮乏的贫穷山村开启“蝶变”历程,在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舞台上,演绎了一幕精彩故事。

  曾经闭塞贫困村,今朝焕颜变富美。从荒山秃岭到漫山青翠,从污浊混沌到碧波粼粼,从饥寒交迫到衣食无忧……历经30多年的春风化雨,军营村牢记嘱托,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绿色生态为核心,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之路,昔日的“偏僻穷山村”变为如今远近闻名的“富美新农村”。

  2018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及军营村,深情挂念着这个自己二三十年前曾两次访贫问苦、调研指导的高山村。

  嘱托,声声入耳;壮志,念念于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习近平同志对军营村的殷殷嘱托中追溯其深邃思想、科学理念,从中探寻乡村振兴成功密码,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非凡。

  “多种茶、多种果”——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小茶叶”做成“大产业”

  厦门是习近平同志调任福建工作的第一站,军营村是习近平同志在厦门任市委常委、副市长期间挂钩联系的两个贫困村之一。

  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得益于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大力支持,厦门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经济腾飞的序幕,成为祖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当时的军营村却仍是一副“藏在深山人不知”“交通靠走、通信靠吼、治安靠狗”“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的贫困落后状况,与日新月异的厦门经济特区格格不入,以致习近平同志1986年4月7日第一次到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调研时发出感慨——“没想到特区边远山区的群众生活还这么艰苦”。

  对经济特区来说,贫困问题显得特别扎眼,可千头万绪,温饱第一。军营村经济、社会、文化落后是历史形成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长期努力,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温饱问题,这是军营村村民的迫切需求,也是军营村发展的重要基础。

  军营村平均海拔900多米,海拔高固然带来交通不便等弊端,但也为茶叶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出产的茶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风味,当地许多村民世代皆以种茶为生,茶叶无疑是当时军营村发展的最佳突破口。

  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军营村,在充分了解掌握村里自然禀赋等状况后,肯定了“通过种茶增加收入”的发展思想,要求村里多种茶、多种果,还联系同安县水土办提供了一批广西无籽柿树苗,并指示县农办拨付3万元扶贫资金支持村里修建管理房。时隔11年,已是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再上军营村,再次要求村里多种茶、多种果,大力发展农业和林业,在得知全村茶叶种植面积翻了5倍,茶叶产量也呈倍数增长,但因缺乏先进制茶工艺和技术,茶叶储销存在困难时,他交代厦门市农办拨付70万元扶贫资金支持村里兴建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形成产销一条龙。茶叶加工厂的投产,不仅为村集体带来稳定丰厚的租金收入,还有效解决了茶叶加工与销售难题,提升了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这个在习近平同志手上支持兴建起来的茶叶加工厂,后来改制成了恒利茶厂,成为村里茶叶龙头企业。恒利茶厂始终秉持“向市场要效益、不与农民争利益”的理念,一如既往地带动全村茶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发展壮大,进而带动农民的收入增加。此外,军营村还积极种植果蔬,打造了杨梅、蓝莓、番茄种植基地,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习近平同志在军营村两次留下“多种茶、多种果”的殷殷嘱托,是他早期精准扶贫思想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实践。从后续发展看,早已彻底摆脱贫困的军营村始终牢记嘱托,把习近平同志留下的精准扶贫宝贵精神和科学思路延续到后来的乡村振兴上。

  扶贫要精准,乡村振兴也要精准定位、靶向发力。军营村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禀赋,精选出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茶产业,用实际行动深入践行“多种茶、多种果”的嘱托。

  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军营村紧紧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推进茶叶经济的发展中,紧扣“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创造品牌、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以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模式,军营村将以往小农经济各自为战的状况变为“抱团取暖”,统一运营服务、统一利润分配,传统农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零散状、碎片状到规模化、集聚化的巨大转变,走出了一条盘活各类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农户增收的产业致富之路。

  30多年过去了,军营村茶园面积从400多亩扩大到6000多亩,这里出产的茶叶享有“莲花高山茶”的美称,打造了“雅毫”“慕兰”等高山茶叶品牌,远销海内外,军营村一举成为厦门市重要的出口茶叶种植基地,村民“钱袋子”越来越鼓,真正实现了一片茶山致富一方百姓。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军营村把“小茶叶”做成了“大产业”,源于其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精准思维”,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精准谋划、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用特色产业的“金钥匙”打开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大门”。

“别忘了森林绿化”——

坚持着眼长远、永续发展

“好山水”变成“金娃娃”

  多山、多水、多绿的八闽大地,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回首习近平同志在军营村的“生态往事”,可以从中体悟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谋划长远的战略眼光。

  发展茶产业重在可持续。脱贫心切、缺乏远见的军营村村民们一度将山上的森林砍伐殆尽,用几近“涸泽而渔”的“笨办法”力求把“无法变现”的满山林木替换成“可以生钱”的满山茶园。然而即便如此,军营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面貌却仍未根本改变,“山上不见树”却使得村里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1997年7月14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再次走进这个阔别11年的特区边远山村,既肯定了村里发展茶叶等多种经营的思路,也在光秃秃的山头前,提出要绿化造林,保护生态,大力发展农业和林业的要求,还留下了“多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要做到山下开发、山上‘戴帽’”的殷殷嘱托。

  “山上戴帽”就是限制人为乱砍滥伐,让群山重新戴上“绿帽”,而“山下开发”则是利用高山独特的地理条件,发展多种特色生态农业。在今天,谁也不会否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在那个连温饱都还没彻底解决的年代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无疑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坚持谋长远而不止于谋一时”的前瞻视野和长远眼光。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军营村按照习近平同志指引的发展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斐然,先后获评“中国最美乡村”“福建省生态村”“福建省森林村庄”等荣誉称号。这源于军营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始终坚持着眼长远谋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良好生态环境当作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非一日之功。自1997年开始,军营村就循着“山下开发、山上‘戴帽’”的思路,在种茶种果的同时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还乘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东风,实施“五位一体”高标准造林绿化工程,设计种植木荷、杨梅、建柏、福建山樱花等阔叶景观树种。2017年起,为巩固造林成果,对一重山新造林地块采取劈杂除草、扩穴松土、追肥、补植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加速幼树生长,还通过林相改造,逐步改善北部山区的森林景观效果,大力实施把田间变公园、步道变绿道,打造更多的生态空间,为村民或游客提供休闲放松场所。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军营村的高山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价值得到极大提升。

  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军营村坚持以“建设宜居宜游和美家园”为目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中心溪、裸露山体整治等各项工作,让军营村的水更清、山更绿。

  九龙溪是军营村的“母亲河”,过去这条中心溪杂草丛生,溪床积满淤泥,污水横流,俨然就是一条“臭水沟”。通过推动生猪退养,采取安装污水管道、砌筑鹅卵石护岸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举措,如今的九龙溪变成水流清澈、鱼儿雀跃的生态河。军营村里素有“闽南小九寨沟”之称的七彩池自然风光亦是离不开村民们的守护。在过去,外围裸露的山体让七彩池大为失色,20多年来,军营村持续推动裸露山体治理和生态林修复,全村万亩山地绿意盎然,为七彩池周边全部裹上了绿装,让七彩池重焕光芒。

  军营村的山水林田之变,折射出军营村着眼长远、久久为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呵护生态、善待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为军营村带来感官上的美丽,更让美丽生态催生美丽经济,为军营村乡村振兴积蓄了力量、攒足了后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军营村开发了茶园碳汇,推动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在军营村落地,依托农业碳汇服务驿站完成“碳票”交易,为村民开辟了碳汇增收新途径。不仅如此,全村4000多亩的生态公益林正持续推进开发碳交易产品,村集体每年还可领取森林生态补偿金,村民吃上了“生态饭”,“钱袋子”越来越鼓。

  “别忘了森林绿化”的殷殷嘱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思想原点,从坐吃山空到靠山吃山再到生态共富,军营村发生的可喜变化是“两山”理念的典型例证。军营村用一幅幅宜居宜游的美丽新画卷,宣示出生态文明理念的强大生命力,也昭示出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坚持绿色发展,让群众吃上“生态饭”,才能让群众的幸福感更持续、更长久。

“要发展第三产业”——

坚持超前谋划、融合发展

“穷山村”变身“富美村”

  1986年4月7月,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军营村,不仅留下了“多种茶、多种果”的嘱托,还留下了“要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考和期待。

  彼时的军营村是典型的“靠山吃山”贫困村,村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但村里第一产业的发展还是不尽如人意,对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划更是无从谈起。然而,当时的习近平同志却充分意识到单一农业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在亟需解决温饱问题的脱贫致富道路上,鼓励当时以种茶为主要生计的典型农业村军营村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指示“要发展第三产业”,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卓越的战略思维和超前意识。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经验表明,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走农村多元发展、融合发展之路,军营村的成功蜕变就是典型例证。

  作为曾经的贫困村,军营村这些年来的变化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踏入军营村,满目青山翠绿欲滴,村在林中、家在绿中、人在景中,漫步九龙溪畔,可以切身感受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图景,很难把这样一番景象与30多年前的人穷、地穷、日子穷的“三穷村”联系起来,而这美丽蝶变的背后,正是源于军营村牢记嘱托,始终秉持整体规划和多元发展的理念,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辽阔美丽的中国乡土,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孕育出无数个乡村旅游胜地,军营村就是其中之一。军营村系统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要先从乡村旅游业发展说起。 

  军营村锚定“以红色旅游为主、生态民宿为基、农产销售为辅”的发展路线,聚焦万亩山地,通过打造“红色+文旅”活动,延伸嫁接了采茶制茶等农事体验,做足“红绿”文章,走出了一条集“红色军营·绿色生态”于一体的“红旅+农旅+研学”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为避免重复开发、无效管理,军营村邀请了厦门旅游集团作为乡村旅游整体开发运营商,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开发、招商、运营和管理,充分发掘政治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激活厦门高山乡居旅游产业,打造统一的民宿运营平台,引导村民对现有民宿进行改造提升,并将符合标准的民宿纳入统一管理、运营,以提高接待和服务水平,为军营村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成为军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凭借七彩池、状元尖、牛心石水库等丰富的绿色资源和初心使命馆、高山防空哨所等特色红色资源,军营村开发了多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点,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村里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军营村这种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中心,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业结合起来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2023年军营村农民人均收入突破4.5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131万元,实现美丽环境和腾飞经济的共建共赢。

  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绿水青山的美丽家园,融合升级的富民产业,如今,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生动画卷在军营村里徐徐展开。从一座无人问津的边远山村变成了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美丽家园,源于军营村牢记嘱托,坚持全面系统看问题,坚持超前谋划、协同推进,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持续发展、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破土而出”到“拔节生长”再到“精彩绽放”,军营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浪潮中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要求“多种茶、多种果”的精准思维,叮嘱“别忘了森林绿化”的长远眼光,以及指示“要发展第三产业”的超前意识,是习近平同志指导军营村脱贫致富留下的“三大法宝”,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成功密码,至今仍指引着这个村庄在新征程上破浪前行。

  精准思维要求结合实际,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精准把脉、精准定位、精准施策;长远眼光要求在推动发展过程中,坚持抓眼下与谋布局、抓当前与谋未来相结合,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超前意识要求用宽广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准确把握大局大势,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既注重解决当前的具体问题,更要关注深层次的多元价值问题,在多重目标中寻找动态平衡。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我们要把这些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运用好、发扬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上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更大业绩。

来源: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