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倾力打造数字赋能 资源规划政务服务新样本
时间: 2024-10-19 10:45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赋能成为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手段和可靠抓手。厦门市高度重视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充分利用标准接口、知识图谱、CA认证、AI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平台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孤岛,强化数据自动交互核验,促进跨部门业务集成,不断丰富“一件事一次办”“高效办成一件事”套餐服务,全力打造资源规划政务服务便民化新样本,促进资源规划管理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

  二、主要做法

  (一)数据共享,推动业务报建材料“零重复”。一是依托内部自建一体化平台,搭建资源规划内部“证照池”,纳入历年以来资源规划相关规划、用地、林业、海域、测绘等证照数据12.45万余条,同时不断补充完善证照数据,满足资源规划审批业务内部数据调阅共享需求。二是打通内部自建一体化平台与市电子证照平台接口,累计向市电子证照平台推送涵盖105类证照批文近575万本,满足其他部门调阅需求。三是部门通过市电子证照平台调阅发改、市政园林、水利等部门证照,实现数据共享,减轻企业负担。据统计,目前资源规划部门95个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材料压缩至平均4.2个,凡是企业提交过的证照材料均无需让建设单位重新提供,实现业务报建材料“零重复”。

  (二)高效集成,促进跨部门业务办理“零时差”。一是打通系统壁垒,推动用地预审与选址办理时各前置审查要求高效集成。通过在项目策划生成后提前触发主动服务跟踪流程,推动各分局、测绘中心提前开展勘测定界及选址空间合规性预检测等工作,并进行业务信息系统留痕。正式审批时流程自动获取原主动服务跟踪流程信息,推送实现用地预审与选址即办。截至2024年5月已有189个项目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实现即办,平均审批用时较改革前减少约1.62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升89.3%。二是通过平台业务对接及跨部门业务协同,推动工业用地项目“交地即交证”一件事办理。工业类项目在出让公告期间,竞买意向人可申请开展前期工程规划许可辅导服务,提前开展设计方案技术指导,优化方案指标。在企业签订合同后同步申请不动产登记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登记权证以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窗口即办,审批时限由4个工作日压缩至即办,实现“交地即交证”。目前已有6个工业类项目通过“交地即交证”一件事实现相关证照快速办理。

  (三)在线签章,助力全流程在线审批纸质“零材料”。在原全程网办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全流程审批优化提升。加强技术突破创新,采用材料电子化报建、资料电子认证、材料电子审查、证照电子签章、可信文件在线共享、电子档案等技术手段推动用地预审与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证等高频事项审批全程无纸化。企业在线申报,部门在线审批、证照在线核发、结果在线共享、资料在线存档,提高电子签章使用便捷性,实现方案文本批量盖章,通过市建管平台进行批复成果在线推送,企业自助下载,部门自行查阅核验,实现事项全流程在线审批纸质“零材料”。

  (四)智能审查,实现规划许可报建“秒审批”。搭建BIM规划智能报建系统,开展《厦门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方案审查条文解读并量化,实现对设计方案100余项指标的审查自动化。系统通过一键审查、一键生成审查报告,提供BIM交互式审查服务,形成报建人员自主审查机制,报建人员将BIM模型提交至BIM报建云平台后,即可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现“秒审批”,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开拓审批新模式,助力基层减负。截至2024年5月,已有48个项目通过BIM报建实现系统自动审查,快速发证,同时沉淀BIM数据,助力后续智慧城市建设。

  (五)知识集成,加快技术规定问答“一网清”。充分运用知识图谱、NLP(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规范快速识别能力(OCR)等新一代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及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技术,搭建工程规划许可智能审查AI知识库。依托BIM规划智能报建平台,将国家规范、地方标准、技术规定等建筑行业知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翻译成结构化立体化的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实现知识的精准查询、语音问答等,促进知识图谱建设及知识沉淀集成,服务于规划、设计、审查、运维全生命周期,助力日常审批服务由“数据管理”向“数智管理”升级。目前智能审查AI知识库已上线试运行,提升窗口及审批人员工作质效。

  三、取得成效

  厦门市通过数字化赋能审批提质增效,助力审批主流程申报材料从373份精简为33份、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缩减70%,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308个工作日压减到70个工作日内。

来源: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