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722号建议的协办意见
闽发改建议〔2025〕60号
时间: 2025-03-03 16:02

省科技厅:

  陈建才代表提出的《关于大力支持制造业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实施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的建议 》(第1722号)收悉,我单位的办理意见如下:

  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深入推进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努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2024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4561家,新增1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泉州现代体育产品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5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达4个,民营企业高端装备出口增长23.1%。结合我委职能,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近年来,推动出台《福建省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推进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近期若干措施》等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制定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32项工作清单,营造有利于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民营企业流动的政策环境,推动民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实施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在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出题者”作用,积极向民营企业问计咨询,如近期在拟制全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过程中,就充分采纳了雪人股份、亚南科技等氢能领域的民企专家对规划内容的意见建议。发布了2024年第一批共29个民营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总结推广各地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优秀民营企业、企业家典型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二是完善平台建设。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2023年批复德尔科技等4家民企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24年推动海辰储能等5家民企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全省由民营企业牵头设立的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数量为4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7家,在全省总量中占比分别达29.3%和85.9%。尤其在新能源领域,培育了金石能源“高效太阳电池装备与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宁德时代“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为我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

  三是支持技术攻关。聚焦“卡脖子”技术和国产替代,支持民营企业领衔或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国家专项任务,多项技术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如集成电路领域,相继突破光刻胶、电子靶材、高纯特种气体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填补行业空白;新能源领域,建成全国首座标准化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全球最大2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第三代CTP麒麟电池、凝聚态电池等产品相继发布投产;生物医药领域,涌现出全球首支重组戊肝疫苗、国内首支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效干扰素等一批国际国内首创产品。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针对民营企业工程人才缺乏的难题,积极对接工科领域优质高校,与同济大学共建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福建基地,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培育符合我省产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重点推荐易控智驾、龙净环保、福龙马等3家民企作为联培企业,参加第一批试点学生的培养工作。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通过项目联合攻关,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的创新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校企联合技术攻关中培养能够胜任企业项目管理工作的卓越工程师,依托高校的智力“源头”,为民企引入人才“活水”。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贵提案关于支持制造业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建议,按照省委和省政府部署要求,发挥强省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抓好统筹协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增强民营企业开展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实力。对符合国家及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研发能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骨干企业,采取“一对一”帮扶等形式,推动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与其需求对接,从项目投向、创新能力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业务指导,推动其争创高能级创新平台。引导我省民营企业积极对接国家未来产业“六个百项计划”,分阶段分梯次嵌入我省未来产业布局,找准细分赛道,孵化培育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未来产业标杆企业。

  二是引领民营企业巩固形成上下联动、纵横协作的合力。纵向上,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强龙头民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和配套支撑,形成以技术引领产业、以产业优化技术的良性循环。横向上,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路径,鼓励民营企业与国企、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三是指导民营企业全面提升应对挑战、化解风险的能力。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协调小组工作机制,定期摸查制约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难点、堵点,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理清产业发展思路,积极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工作机制,监测关注可能造成制约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隐患因素,提前指导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做好风险应对预案,增强风险应对能力。着力营造创新发展浓厚氛围,持续筛选推广优秀民营企业案例,宣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聚焦主业,坚持自主创新,深耕品牌价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践行企业家精神的典型经验做法。

  感谢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领导署名:王高辉

  联 系 人:许思羽

  联系电话:0591-87063729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3月3日

(此件主动公开)

来源: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