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福建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模式探索和政策创新相融合,充分发挥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试验田作用、绿色经济攻坚排头兵作用,持续开展生态文明改革创新试验,形成了一批新的探索实践。为进一步总结凝练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改革探索经验,讲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福建故事,省发改委组织各地紧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围绕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梳理实践创新成果,引导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典型经验做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复制推广,凝心聚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厦门市全力创新垃圾分类“厦门模式”
厦门市始终坚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建立“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厦门模式”。
基本情况
目前,厦门市已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截止2023年上半年,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95%,准确率达85%,分类体系完善。在住建部对全国垃圾分类重点城市情况通报中,连续20个季度名列第一。
具体做法
(一)持续高位推进,形成工作强大合力。
系统谋划、高位推进。市长担任全市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市委书记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小区检查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各区区委书记、区长,各街(镇)主任(镇长),各部门“一把手”上下联动、通力协作,层层落实责任。
(二)大力宣传教育,助推文明习惯养成。
一是全方位宣传发动。围绕“让垃圾分类成为厦门新时尚”的工作目标,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楼宇梯视、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资源为载体,保持全方位、多层面、密集型的宣传网络;全市9300多个党组织、3.2万名党员志愿者积极开展相关主题宣传实践,220个单位及团体加入鹭岛巾帼志愿联盟服务队,开展垃圾分类宣导和知识普及活动,让垃圾分类理念进社区、进村宅、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营造浓厚氛围。二是坚持“小手拉大手”。全国首创编写了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种版本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深入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三是强化党建引领带动,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全市党政机关、医院、学校、车站、机场、港口码头等公共机构和驻厦部门率先示范,已形成“全面覆盖无死角、部门联动无盲区”的工作布局。
(三)狠抓设施建设,夯实分类工作基础。
在投放环节,编制设施设备配置导则,规范设置、优化合并投放点,配套洗手池等人性化设施。在运输环节,实现四类垃圾全部直运。在处置环节,建成集垃圾焚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大件垃圾处理和可回收物再利用为一体的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常态化“零填埋”。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环节,持续优化考评标准,配套出台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成立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打通低值可回收物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全链条体系。
(四)打造分类典范,推动农村垃圾分类。
把分类直运和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地区垃圾分类设施,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每户生活垃圾上门收集。采取“种植消化”(沤肥还田)和“过腹消化”(喂食鸡、鸭、猫、狗)等源头减量措施,实现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推动翔安区庄家宝生厨余就地资源化项目试运行,优化提升项目生产车间,确立项目堆肥产品生产阶段,力求农林作物垃圾“不出村”“零废弃”,进一步提升减量化、资源化水平。
(五)着眼科学管理,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常态的督导考评机制。实行周调度、月例会、现场协调会等制度,建立完善暗访督查、第三方考评、专业考评等机制,每月在厦门日报、新闻媒体、微信平台公布考评结果排名,加大“晒”的力度。二是严格的执法处罚机制。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执法工作日常沟通、联席会诊、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对垃圾分类各个环节进行常态化、全覆盖执法,通过媒体及时曝光典型执法案例,扩大执法影响力和约束作用。三是高效的信息监管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数字监管系统建设,建成全省首个餐厨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智能监控、GPS定位等措施,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对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实现全过程监控。
取得成效
(一)分类氛围浓厚。
全市已经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五级书记”一起抓、四套班子合力抓、纵横统筹系统抓的垃圾分类工作局面,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
(二)分类体系完善。
按照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四分类要求,全面配套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形成完善的分类硬件体系。厦门市已建成厨余垃圾处理厂2座、餐厨垃圾处理厂2座,垃圾焚烧厂6座,大件垃圾处理厂4座、工业固废处理中心1座(满足有害垃圾处理需求)、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1座,形成“泾渭分明”的全程分类的生活垃圾管理硬软件体系。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为依法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分类实效明显。
实行垃圾分类后,吨垃圾焚烧发电量提高30%以上;垃圾日产量增幅明显下降(2017年前年增长8-11%,2017年以后年增幅约1%);2020年10月,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常态化“零填埋”;2023年回收利用率超50%。
借鉴价值
厦门市始终把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建设“两高两化”(高颜值、高素质,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抓手和守初心担使命的具体实践,在不断推进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形成了全民众参与、全机构协同、全流程把控、全节点攻坚、全方位保障的“五全工作法”和垃圾分类“厦门模式”。2020、2021年,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生态区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效和制度成果的调研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