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工作部署要求,聚焦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近期,省营商办围绕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获取资源要素、创新市场监管和服务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务环境、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数字赋能驱动改革等方面,筛选推出今年第二批48个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经验做法。这些做法从市场主体感受度出发,结合实际,既有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重要举措,也有从细微处着眼下足绣花功夫的“微改革”,或推动“快办”向“好办”的迭代升级,或以“小切口”撬动大场景,用改革创新激活“一池春水”,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更大的发展空间。
典型案例之泉州篇
泉州市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电子合同
提升标后监管数字化水平
背景情况
合同签订与监管是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重要环节之一,以往纸质合同存在签约效率低、签约成本高、合同监管难等不足。为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互联网+监管”全流程电子化,打通全流程电子化最后一公里,泉州市印发《泉州市工程建设项目电子合同管理规定(试行)》,推动建设在线电子合同平台,引入电子签名、区块链、电子见证、电子司法存证等手段,实现招标人、中标人在线签署工程项目合同,提高签署效率,减少签署成本,进一步加强标后监管数字化建设。
主要做法
一是交易项目推送与在线签署合同。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将完成交易的项目数据推送至在线电子合同平台,招标人可在合同平台内发起合同签署请求,对应的中标人便可按照招标文件与招标人的要求在线完成合同的签署动作,合同的增补、改动、废除均可以在在线电子合同平台内实现。在线电子合同平台的推广,大大减轻交易各方在合同签署方面的人力物力成本投入,节省大量纸质资源助推低碳建设。
二是区块链见证与电子司法存证。合同签订的全过程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见证,电子合同平台引入电子见证、电子司法存证等手段,具备有第三方见证或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功能,使合同签订过程及电子合同本身具有司法效力。电子签章的应用,杜绝了假章假签名的老大难问题,使合同签署服务实现全链监管、透明监督。
三是自动传至监督平台强化在线监管。签订完毕的合同与相关数据将自动流转至行政监督部门的账号内,行政监督部门可在该平台内远程进行监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电子合同订立信息推送到福建省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
主要应用技术:
1.系统采用统一安全认证PKI中间件,适配各家CA指定介质SKF动态库。
2.系统采用印章同步技术,实现电子印章签署的互签互验。
3.通过注册本地服务,结合多CA互认、签章同步技术,实现区域多CA多签章互联互通,支持跨浏览器。
4.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电子签名操作转化为与纸质文件盖章操作相同的可视效果,同时利用电子签名技术保障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签名人的不可否认性。
5.引入个人云证,安全托管,支持介质与云证共存的电子签名场景。
6.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像或者视频流,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给出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实现了识别每个人脸身份的效果。
7.数据上链加密与签名,对上链的数据提前进行加密并签名,保障数据在上链前的真实性与机密性。
取得成效
截至10月31日,泉州市通过电子合同平台签订项目528个,通过区块链技术有效节约企业运营成本、减少能源消耗;使用电子合同进行司法见证和金融服务,拓展合同运用范围,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促进行政监督部门实现合同监管在线化,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工作效率,提升标后监管数字化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